明朝末年,对被当猪养了二百多年,一直养尊处优的大明藩王而言,是一场泼天大难。一次为节省开支、精简机构而进行的驿站改革之后,一位失业的驿卒在陕北振臂高呼,引发一场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明末农民大起义。李自成部纵横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地,张献忠部转战长江流域,旌旗所指,各地藩王或仓皇远遁,或沦为阶下囚,或化作刀下亡魂。
不过纵观明朝历史,他们并不是第一批直面农民起义军兵锋的藩王。早在百余年前的正德年间,封藩山东兖州府的鲁王朱阳铸,封藩河南汝宁府崇王朱厚耀等,就曾与农民起义军有过亲密接触。
那么作为第一批直面农民起义军兵锋的藩王,崇王朱厚耀在位期间有何表现呢?
直面农民起义军兵锋的藩王
朱厚耀,生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为崇靖王朱祐樒(音mi)的嫡长子,生母崇靖王妃李氏。受封崇世子的时间不详,估计为正德六年(1511年)前后。
其父崇靖王朱祐樒,袭封于正德三年(1508年)三月,薨逝于正德六年九月,在位仅仅4年,享年仅30岁,在位时间及寿数都不长。父王去世时,朱厚耀年仅11岁不说,还处于时刻都性命之忧的状况下——刘六刘七起义军围城。
在冷兵器时代,马匹是最为重要的畜牧资源之一,它在社会生产、驿传交通、军事战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以有“国事莫大于戎,军政莫及于马”之说。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马政,也即马匹的管理制度,包括马匹采办、牧养、训练、使用等。
明朝与北元相始终,从开国起就面临着蒙古铁骑的威胁。在那个年代,对付骑兵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是同样组建骑兵部队。故明太祖朱元璋很重视马政,针对草场不足的现状,建立官牧和民牧两条腿走路的马政系统。所谓官牧,指设立御马监、两京太仆寺、行太仆寺、苑马寺机构,在适合大规模牧养战马的地方建立马场。民牧则指让百姓领养马匹进行分散饲养,以维持马匹的生息,为提高百姓领养马匹的积极性,还出台包括抵税、抵劳役等政策进行扶植。
明初,这一套马政对明军屡屡远征漠北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自宣德朝起,随着政局日益腐败,马政事务也日益废弛,牧马机构遭裁撤,马场被勋贵、宗室及地方豪族所侵占。比如陕西,这个明朝最为重要的战马来源地,在明初分布着众多的官牧机构及牧场。可成化年间,杨一清督理陕西马政时奏称“诸监草场,原额十三万三千七百余顷,存者已不及半”。也正因此陕西的官牧机构旗下存栏的马匹数量,从明初常年能保持在数万匹之上,跌到弘治年间仅余2250匹的地步。
官牧如此,分散百姓家中的民牧,自然更加不堪。正统以后,民牧成了勋贵豪强、贪官污吏敛财的工具。在各方面的盘剥下承担民牧的百姓不得不“卖田产、鬻男女,以充其数,苦不可言”,以至于时人有“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之说。
天子脚下的北直隶,是民牧的重灾区。被官吏豪强逼得走投无路的百姓,翻身上马干起了打家劫舍勾当,时称“河北响马”。正德四年(1509年),为稳定地方,朝廷增派监察御史驻守天津、真定等地,“专理捕盗”。
刘宠与刘晨兄弟,因排行人称刘六、刘七,为人任侠好义,骁勇善骑射,在响马之中颇有名望。正德五年十月,二人在救出被捕的同伙齐彦名之后,在霸州领数十骑起义,贫苦农民纷起响应,迅速发展为万余人。活动于山东的杨虎率部与刘六合兵一处,让义军更加壮大。
刘六刘七起义前后持续三年,转战北直隶、山东、河南、湖广、南直隶等地,三次杀到北京外围,最终在南直隶通州东南的狼山一代被明军剿灭,对明朝造成了不小的打击。事后,朝廷吸取教训进行政治革新,并下令减免充当主战场的北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税粮,宣布“流民复业者,官给廪食、庐舍、牛种,复五年”。
当然,响马出身的刘六、刘七,本质上就是地痞流氓头目,整个起义军也属于流寇,对地方同样造成了重大冲击。“流里流气”这个形容地痞流氓的成语,就源自于刘六、刘七二人。
崇藩所在的汝宁府,属于朝廷与义军主战区域,义军多次攻入汝宁府境内,“攻城破郡,刲屠焚掠,惨不忍言”(《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汝宁府修城记》)。
如此形势之下,崇靖王朱祐樒这位刚去世的先王,自然无法出殡,送往确山县的蟠龙山崇王家族墓地入土为安。
正德七年(1512年)前后,义军赵燧率部再次进入汝宁府境内,在接连攻克上蔡、西平等县后,追着逃亡的百姓,掩杀至汝宁府城。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乱作一团。关键时刻时任汝宁知府、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毕昭亲冒矢石,率领军民登城抵抗。朱祐樒的生母、简王妃李氏也以崇世子朱厚耀的名义,开府库发银一千五百两助军。
在知府及王府的共同努力下,汝宁军心、民心得以稳定。眼见无法破城赵燧所部只得退去。汝宁府城因此躲过一劫。
崇王日常
崇藩在战乱中的表现得到了朝廷的充分肯定。正德七年闰五月,负责围剿义军的保定巡抚彭泽上疏朝廷,称崇藩先王去世后至今未曾入葬,世子年幼,王府正处于艰难之时,应当将其所捐银两返还。明武宗不仅退还了助军的银两,还降敕给予嘉奖。
“戊戌,汝宁之被围也,崇简王妃李氏以世子命,发银千五百两助军。至是,都御史彭泽言:王薨未葬,世子幼冲,请以银还给之。诏可。仍写敕奖谕。”(《明武宗实录》)
当年十月,在崇世子朱厚耀的奏请下,朝廷赐予养赡禄米岁一千石。
正德九年(1514年)五月,明武宗传制册封崇世子朱厚耀为崇王,持节前往汝宁府进行册封的正副使,为永寿伯朱德和刑部署郎中主事马文。
朱厚燿在位期间,老老实实地在藩地当宅男,几乎不惹事生非,崇藩宗室也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没人跳出来找不自在。因此他在位虽然日久,可史籍中少有关于他的记载。见诸《明实录》的大致有以下几件事。
1、变更岁禄配比
崇藩的岁禄为一万石,内含一千石粳米和九千石粟米(当指稻米以外的粮食)。河南地处南北交界地带,本身就出产稻米。是以弘治初年河南巡抚钱钺与时任崇王朱见泽商议,减少粟米的配额,改之以当地出产的红粳米代替,额度为四千石。这本是一件合则两利之事,崇王府自无不可之理。
不成想钱钺在河南巡抚任上只待了三个月,就因遭科道官弹劾而左迁南京光禄寺卿,没来得及将此事上奏朝廷。崇藩变更岁禄配比之事就此搁浅。
正德三年(1508年),新袭爵崇靖王朱祐樒翻出此事,结果却引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大案——钱钺案。已经作古的前河南巡抚钱钺,被剥夺致仕之后的各种待遇,追削为民。钱家惨遭抄家,子女被分散流放西北各地“遇赦不赦”。钱钺之后的历任河南巡抚,及府州县官,被治以知情不报之罪,按照在任时间长短,“罚米有差”。王府承奉唐名,长史雷颙等人被罚赎罪米各千石。
当然这桩案子本是在大太监刘瑾的操弄下才大爆。因此刘瑾倒台后事情有所回转,钱家众人被赦免。崇藩变更岁禄配比之事,在朱厚燿这个第三代崇王的奏请下得以通过,不过比例由原来的四千石变为了二千石。
“(正德九年九月)丙子,崇王奏称:岁禄米万石,粳米仅十之一,乞量加以足用。诏:于粟米九千石内,改支粳米二千石。”(《明武宗实录》)
2、王亲纵马伤人案
古装戏中,皇亲国戚或家臣走狗仗势欺人、欺压百姓,激起民愤,然后主角或主角身边人挺身而出对其啪啪啪打脸,是常用的桥段。崇藩宗室还算安分,没给自家抹黑,可架不住外戚跳出来作死,送脸给朝廷打。
崇藩有位叫李亲激(或李激)的外戚,可能是朱厚燿祖母李氏或生母李氏的娘家人,也可能是他某位李姓小妾的家人。他仗着背靠崇王妃这颗大树,在汝宁城中横行无忌。
正德十二年(1516年)的某日,李亲激乘骑外出,结果有百姓不肯避让。平常骄横惯了的李大爷,哪咽得下这口气,领着一帮狗腿子“噼里啪啦”地就把人家一顿揍。未了,还把人家的钱财也给抢了。
正统以后,随着宗室地位的下降,地方官强横起来连堂堂亲王都敢给脸色看,所以一介小小王亲算老几。一封奏疏过后,朝廷派出由刑部郎中和锦衣卫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赴汝宁府调查此事。李亲激犯的案子性质虽然恶劣,好在还没闹出人命,故被判处徒刑,流放边境戍边。
“(十一月)丁丑……崇府李亲激尝乘骑出,忿乡人不避已,遂率众敺之,并夺其财物。事闻,命刑部郎中、锦衣卫验治。谪戍边卫。”(《明武宗实录》)
3、收买役使女子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明代藩王府中必然仆役成群,王府可以随意处置、增添仆役。可事实上与对庄田田租的处置权一样,明代王府并没有随意处置、增添仆役权力。王府内侍及宫女都有一定规制,相关人员的处置及增添大权掌握在朝廷手中,王府需要经过奏报才能进行下一步动作。秦愍王朱樉这位将自己活成了令所有人憎恶的大明第一亲王,老朱给他钦定的罪名之中,就有私自派人前往杭州寻买美人入宫一条。
是以《明实录》中,时常有宗王奏请自行增添内侍、宫女的条目显现。
嘉靖五年(1526年)三月,崇王朱厚燿上奏朝廷,请求准许崇王府自行收买役使女子。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奏请的人数有点多,要求寻买20人。结果明世宗还是给予了准许。
“壬辰,崇王厚燿奏:乞容收买女子二十人给役。许之。”(《明武宗实录》)
4、庆贺表笺案
自唐玄宗起皇帝的生辰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日,皇后、太子的生辰虽然没皇帝生辰那么隆重,却也会被操办。明代,各地藩王每逢皇帝、太后、皇后、太子生辰必须上庆贺表笺,进行恭贺。为体现尊卑,皇帝的生辰称为万寿节,太后称圣诞,皇后称令诞,太子称千秋。表笺自有其规制,若有不合规之处,搞不好会遭到惩处。
明世宗朱厚熜由小宗入继大统,历经过认谁为父的大议礼,本身就对称呼问题非常敏感。嘉靖前期,后宫之中伯母昭圣慈寿皇太后张氏(明孝宗皇后),与生母圣母章圣慈仁皇太后蒋氏两宫并立,还住着皇嫂庄肃皇后夏氏(明武宗皇后),及他自己的皇后。因此他对称呼及格式尤为关注。
嘉靖十二年(1533年)十二月,礼部奉命核查诸王庆贺表笺时,发现沈王朱胤移、汝王朱祐椁、吉王朱厚焆、崇王朱厚燿四人的表笺皆存在问题。其中朱厚燿在给明世宗的继后张皇后的贺表中,没有以中宫相称。于是乎,明世宗命河南巡按缉拿崇藩长史等人问罪。
“丁亥……礼部奉诏核沈王胤移奏贺两宫太后称万寿圣节,庄肃皇后称万寿令节;汝王祐椁奏贺两宫以下表笺,皆不称尊号;吉王厚焆、崇王厚燿奏称皇后殿下,不称中宫。皆不中格。诏所在按臣逮问长史等官。”(《明武宗实录》)
阿越说
嘉靖十六年(1537年)六月初五,崇王朱厚燿薨逝,在位24年,享年37岁,,朝廷赐谥曰恭。虽然比他老爹多活了几年,却也是一个短命的王爷。
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中称“简靖恭三王并有贤声,而恭孝友尤着。”《明史·列传第七》也称“三王并有贤名”。从《明实录》等相关史料的记载来看,自崇简王朱见泽之国汝宁府,到崇恭王朱厚燿去世这一甲子中,崇藩祖孙三代一直安安稳稳地在藩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当着太平闲人,很是循规蹈矩,没闹出什么大乱子,也不似其他藩王那般贪婪,在朝廷眼中的确是贤王。
朱厚燿在位20多年,关于他的却记载稀少,更说明他一生谨遵朝廷法令,属于宗室之中遵纪守法的典型,符合“逊顺事上曰恭”这条判词。
相关文章
崇靖王朱祐樒:一次寻常的奏请,却引发一场轰动一时的大案
崇简王朱见泽:明宪宗唯一的胞弟,欲为母亲尽孝而不可得
沈恭王朱诠钲:明代亲王庶子晋封世子的典型案例,身后事也很传奇
徽恭王朱厚爝:名垂青史的音乐家,明世宗的同道中人
辽恭王朱宠涭:因为《明实录》的误记,而被剥夺嫡长子身份的贤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