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为防藩王篡位而做出的王府改革

朱棣为防藩王篡位而做出的王府改革

事先声明,此文章为原创,请大家支持原创

朱棣的得位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篡位。因为自己得位不正,所以朱棣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有人效仿他再来一次靖难之役把自己这一脉的龙椅给夺了。朱棣的防止措施有很多,咱们今天就着重聊聊朱棣对王府的改革。

朱允炆

在朱元璋时期,朱元璋规定王府的官员是可以与朝廷官员互相任用的,这一举措造成明朝许多开国元勋担任各大王府的官员。同样的,在王府任职的官员如果政绩足够突出也是可以进入中央担任官员的甚至可以被委以重任。开国元勋进入各大王府,这无疑是增强了藩王的实力;王府的官员有机会进入中央朝廷,这极大增加了各大王府官员的积极性甚至说是极大激发了各大王府官员的主观能动性,毕竟把工作干好了才能进入中央。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重要的是忠心二字,因为这最后的决定权掌握在王爷手里,这决定权包括你政绩出色,王爷向朝廷推荐你的推荐权以及中央朝廷任用你时,王爷对你去留的权利。藩王手中握有的这项权利无疑是在告诉各大王府的官员们,你必须要忠于我,否则你干的再好也没用。这种利益关系让各大王府的官员们纷纷恪尽职守来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所在的王府。开国元勋加上各大王府忠心无比的官员,这就形成了洪武年间一个个强大的王府。那些从王府进入中央朝廷的官员们看似与王府没多大联系了,但实际上这些人一直在暗中照顾着自己曾侍奉的王爷,这其实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且是一个无比齐心的利益共同体。在朱元璋的家天下思想中,藩王的强大正是他要看到的一个局面,因为他需要自己的子孙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来守护大明王朝继而达到大明王朝屹立不倒的目的。在朱元璋这种思想与举措下,各大王府聚集了大量的精英人物,在这些精英人物的尽心辅佐下,朱元璋的儿子们基本上都是贤明的藩王。在朱元璋的这种运作下,朱棣在洪武朝的实力绝对不是最强的,严格意义来说应该属于中等偏上,这也说明朱棣能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是有一定的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不可复制的。

以藩王之身登基,上位后的朱棣不允许再有强大的藩王存在,否则极有可能再来一次靖难之役,这说明朱棣已经看出了这种危险性。基于对未来的考虑,朱棣开始对王府改革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把一切的危险给扼杀在摇篮里。

朱棣

朱棣对王府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朱元璋时期,王府的官员是可以与朝廷官员互相任用的。朱棣时期,朱棣把此项规定改为王府的官员不得入京为朝官,这就杜绝了藩王们与调入中央朝廷的前下属们互相勾结的可能性了。朱棣的这种政策一经推出就引起满朝的哗然,因为在王府任职的官员们只能一辈子呆在自己所在的王府了,一辈子都没有了再向上爬的机会了。当官都是为了当大官,谁愿意一辈子窝在一个王府当一个不入流的小官,所以在这项政策推出后,那些牛逼的大神们都不再选择在王府过渡然后进入中央朝廷这种晋升途径,这些人宁愿在中央朝廷从底层干起。朱棣这项政策推出后,全天下的牛逼人物全都聚集在中央朝廷,各大王府再也没了精英级别的人物,这是狠狠切了藩王一刀。

第二,朱棣故意安排各种庸才进入各大王府。没了精英人物的辅佐,这本就让各大藩王们无比难受,结果朱棣现在又来了这么一手,这无疑是让各大藩王们难上加难。这一手狠辣的点有两处。第一,这些庸才其实就是朱棣安排的卧底,有了这些卧底,那些藩王的一举一动就全在朱棣的监视之下。第二,就算这些卧底被藩王们成功策反了,藩王也不可能一神带众坑的再次靖难成功。让我们看看朱棣安排的庸才都是些什么人物。一是岁数极大的老大爷们,这些老大爷们基本上就是去王府养老的,朱棣顺便还解决了财政问题。二是富家的纨绔子弟,这些富二代全都是文理不通,一点政务不懂的社会寄生虫。三是藩王们自己所在封地的县令们,这些县令基本上全都是能力平庸之人,大家都知道凭借政绩是不可能升迁了,所以就在朱棣的政策下进入各大王府。凭借政绩是不可能升迁了,进入王府是更不可能升迁了,那这些县令们图什么?钱呗!这些县令在进入王府后,他们打着藩王的旗号与自己之前所在县的小吏们互相勾结来挣点小钱。你指着这些贪图蝇头小利的县令们帮藩王们处理王府政务无疑是痴人说梦。

第三,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允许藩王们自己聘请人才,也可以向朝廷奏请某某某来担任自己王府的某个职位。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黑衣宰相姚广孝就是朱棣自己向朝廷要的,没有姚广孝,朱棣靖难之役也未必能胜利。永乐朝,朱棣则都不允许了。如果把中央朝廷比做总公司,那各大藩王府就是分公司。在朱元璋时期,这些分公司是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到了朱棣时期,分公司的人事权就被彻底剥夺了。人事权,大家都懂的。

第四,朱元璋活着时非常注重子孙们的教育,所以洪武年间各大王府的教育团队都是极为强大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批能力出众的子孙们。这个教育团队的人员可以是中央朝廷委派的也可以由王府自己聘请,但无论哪一种,这些人都是当时的饱学之士甚至有些人是当代的大儒。这种强大的教育团队其实是一种庞大的人脉,这些饱学之士与当代大儒都是有徒弟的,自己老师是某一王爷的老师,那徒弟自然也就跟这位王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形成了来自于王府的文官集团。封建时代的文官集团就不用我多说了吧!哪怕是属于王府的文官集团也是不容小觑的一股势力,毕竟封建文人的特性赤裸裸的摆在那。为了阻断王府形成文官集团继而成为一股不可估量的势力,朱棣明确规定各大王府不允许自己聘请老师,只能由中央朝廷来委派王府老师。既然剥夺了王府自己聘请老师这条路,那就只剩下中央朝廷委派老师这一条路了。朱元璋时期,朱元璋为了子孙们的教育,朱元璋委派的老师都是真正的狠人。朱棣则做的非常绝,朱棣规定王府的老师全都由王府内部人员担任,朱棣种种措施把王府的官员全都弄成了歪瓜裂枣,你让歪瓜裂枣去教王爷,那能有好嘛!那些真正的狠人都去哪了?全都让朱棣去教自己这一脉的子孙们了。

朱棣这四刀把藩王是 彻底给切死了。朱棣的子孙们在当上皇帝后则是继续按着朱棣的路子走,所以自朱棣之后你再也看不到很牛逼的藩王存在了。初涉明史的人总在说明朝亡于东林党,亡于罕见的恶劣气候,亡于万历皇帝,亡于崇祯帝刚愎自用等等,其实你读的明史越多你就越会发现大明真的是积弊成疾最后导致积重难返了。这就好比一个极度健康的年轻人有了一些暗伤,这个年轻人的身体机能正处在最鼎盛最巅峰的状态,这些暗伤暂时伤害不到身体,这个健康的年轻人也就懒得医治。随着岁月的流逝,当这个年轻人衰老时,这些暗伤就开始致命了,这时候再想医治就已经晚了。最后得一个感冒病死了,所有人都说这个人的身体素质好差啊,得个感冒都能死,但这些人就是没想过是那些暗伤长久累月的透支了这个人的身体,否则一个小小的感冒怎么可能会要了一个人的命。为什么我会突然写这么一段?大明亡国,崇祯帝是肯定要背锅,但这个锅不能让崇祯帝一个人全背了,大明历届帝王都是有锅的。咱们就拿伟大的永乐大帝来说,永乐大帝遏制王府的措施的确保证了大明王朝很长一段时间的长治久安,大明并没有像其他封建王朝一般陷入到频繁的内战之中,这是有利的一面。但凡事都有利有弊,朱棣削弱王府肯定有弊的一面。在朱元璋时期,各个藩王都是有军权的,通过在自己封地上实行屯田政策,各个藩王在养活军队问题上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在朱棣削弱藩王后,大明的藩王基本上就是个摆设,说难听的就是一群一无是处的寄生虫。在李自成、张献忠后期的农民起义中,这些大明藩王基本没有像样的抵抗,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实力去抵抗。如果是朱元璋时期的藩王政策,那李自成和张献忠不知道要死多少次。不削弱王府,那些封地在边关的藩王们则会继续施行屯田政策来养活军队,也不至于屯田政策在最后徒有虚名,毕竟大明的王爷们还在屯田,那朝廷就不可能把屯田政策彻底当个摆设。你看看大明后期的军队有多少人是饿着肚子打仗的。为什么大家都在说孙传庭不死大明不能亡?因为孙传庭在后期开始实行屯田政策,自给自足能吃饱饭了,战斗力自然也就上来了,最关键的是那些投靠朝廷的农民军战士不至于再因为饿着肚子而一而二再而三的叛变了。

崇祯帝

朱棣削弱藩王的政策过于极端,朱棣的后世子孙应该根据局势的变化来适当调整对藩王的政策而不是一味的古板遵守。这又要延伸到朱元璋制定的祖训了,朱元璋制定的祖训把后人的思想束缚的太严重了甚至说是不懂变通。稍一改变,就有人说不符合祖制,这种迂腐古板也算是一种积病。如果大明历代皇帝能多变通一些,把那些暗伤给及时医好,那大明就算亡国也是亡在时代巨变的浪潮中。如果把对藩王的政策多变通一些,让那些藩王有实力守在要害之地,那满清和李自成、张献忠他们绝对成不了气候。

这篇文章也引申出一个重点,那就是要根据局势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思路。这就好比现在是电商时代,你不能在死守着摊位卖衣服了。你守着一亩三分地抱怨着客流量不行了,但你怎么不多多想想你的经营策略还停留在10几年前呢!现代社会是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变,如果你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来调整自己,那你只能被淘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王爷,朱元璋,时期,人物,朝廷,中央,朱棣为,靖难之役,王府,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屯田,朱棣,王府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王爷,朱元璋,时期,人物,朝廷,中央,朱棣为,靖难之役,王府,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屯田,朱棣,王府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王爷,朱元璋,时期,人物,朝廷,中央,朱棣为,靖难之役,王府,观点评论,藩王,朱元璋,屯田,朱棣,王府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