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视剧中,都将李世民塑造为唐朝开国大功者,而太子李建成却塑造成了草包太子,而开国皇帝李渊的皇位就像白捡来的一样。
正是如此,玄武门之变的历史被后代一些史学家描述得仿佛是理所应当的一样,事实上,武德年间的太子李建成根本不是谣传中的那么混乱不堪,反而能算得上是个好太子,换句话来说,即便唐朝的二世主不是李世民来坐,而是按照正常顺序传位给他大哥李建成,大唐帝国依然不会差到哪去。
那么李建成对大唐帝国有哪些贡献呢?
他在唐朝建国后又声望如何呢?
真实历史中的李建成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嫡长子,唐朝首位太子,隋大业十三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李建成一边负责照顾家人,一边奉父命结交河东有才能的人,为以后起事暗中做着准备。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李建成为大唐后来储备了不少治国能臣,而这些能臣因为与李建成的相交,在唐朝建立后也都是“太子党”最初的骨干。
李渊正式起兵之后,李建成代父出征,打下西河,前后只用九天,这也是唐军起兵的第一仗。在此战中,李建成与将士同甘共苦,并下令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军心民心。
之后,李建成随李渊进关中,打败宋老生,守潼关,击退屈突通,为李渊分析时事,为唐朝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一点上,与后世小说中的李建成是完全相悖的,后世小说中称,李建成对唐朝的建立毫无建树,而整个大唐,一半的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其实并不完全属实。
因为李渊起兵的时候,李建成29岁,是唐王嫡长子,大仗、要仗起初都是他来打的,协助李渊打下根基并维护、治理天下的也是他。李世民只是在李家政权巩固后才开始建功立业,所以相比之下,唐朝真正统一天下前,李建成的威信肯定是要高于李世民的。
太子党势力远大于秦王府
即便在李世民羽翼已丰,逐鹿中原时,李建成也是坐镇关中指挥全局,同时还要抵御北方的突厥,俨然是三军的统帅,唐朝的城池也许有一半都是李世民带兵打下来的,但他当时只能称之为将领,真正的统帅还是坐镇后方调动全局的李建成。
因而,在唐朝建国后,但凡朝中的柱国大臣,几乎都将李建成视为皇权的正统继承人,这并非是小说中李渊偏袒长子,而是因为李建成一直以来就在扮演着这个角色,如果没有他的话,唐朝的根基也不会那么巩固,就连李世民、李靖等几路大军源源不断的粮草、人员补给,都是全赖李建成调动有方才有的。
唐朝建国后,李建成又先后率军剿灭了稽胡部族和统一战争的最强劲敌刘黑挞,安抚河北,实现了唐朝的基本统一,而他得到各地藩王和朝中大臣的认可与信服也是从这些战功中获得的,并不只是因为他是太子。
当时的李建成,在皇帝李渊和百官们心中,俨然就是一个心怀天下格局,品行端正的最佳皇位继承人,而支持他的铁杆粉丝也是非常的多。
除了世人皆知的齐王李元吉外,在京中,文有左丞相裴寂为首的一班大臣,包括太子府幕僚韦挺、王珪、魏征、裴矩等人。武有薛万彻、冯立等京中名将。而太子李建成最大的一批拥护者还不是位于京中的这些人,而是唐王朝的各方诸侯和山东、河北的世家大族。
因为山东、河北两地都可以算是李建成的起家、建功之地,当地的世家大族都是以李建成马首是瞻。包括后来的燕王罗艺,幽州的李瑗以及战功仅次于李世民的河间王李孝恭等人都是太子党的重量级人物,有他们在外呼应,外加京中的一杆文臣武将的支持,李建成这个太子几乎是稳稳的坐定了江山。
但就是这么稳固的太子之位,为什么最后叫李世民得胜了呢?原太子李建成的党羽后来又都是什么结局呢?
夺嫡之战中李世民却大获全胜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之所以能大获全胜,也有着其特殊性。细看之下不难发现,李建成虽然势力庞大,但是支持他的大多都是留守京城的文官势力,这也是因为他在唐朝的建立上主要的功劳在于文治,而李世民则在武功上更为突出。
尤其在二十岁以后,李世民先后率兵平定了纵横西北的薛仁杲父子、盘踞中原的王世充以及虎踞河北的窦建德等人,几乎场场都是硬仗,而跟随他一路打过来的将士也都称得上身经百战,几乎个个都跟这位秦王殿下有着过命的交情。
虽然在唐朝初年,秦王府这些人权势上远不如太子党得势,但就是因为他们当时都位置较低,又是从战场上刚下来不久,所以也更敢于拼命,于是就采用了擒贼先擒王的办法,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先是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让太子一党群龙无首,又控制住了李渊,使得那些中间派只能按照圣旨行事,而李世民等人在射杀了李建成、李元吉之后,果断出击,以最快速度解决了薛万彻等京中仅有的太子党武将,收缴了京畿附近的兵权,同时将李建成在京中的那些附庸者们一股脑清除干净,控制住了朝局。
至于李建成在外地的各路藩王,因为太子已死,皇帝李渊又下了圣旨封李世民为太子,所以也就没敢大规模闹事,在之后的数年岁月里,被李世民恩威并用,要么武力清缴,要么收入麾下,直到数年以后,大唐初期的这场夺嫡之战才告一段落。
又由于李世民成了一代明君,所以各种粉饰之言甚嚣尘上,玄武门之变就变成了名正言顺的替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