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风雨飘摇的南宋,全靠抗金义军才有希望?

风雨飘摇的南宋,全靠抗金义军才有希望?

文:小齐

在粤语中,有一句俚语,叫”输打赢要“,原形容麻将桌上某些赌徒输钱仍不肯罢手,一定要打到赢;若赢钱则赶紧收钱跑人。现今通常用来形容人明明输了、错了,却仍逼他人顺从、硬撑到底。

一直以来,研究宋史的学者普遍以“强干弱枝”、“重文轻武”等历史概念解释宋朝的立国政策,并认为此等政策对于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弊病,取得一定的成效。陶晋生认为宋太祖整军经武,树立强干弱枝的政策,使宋代没有独立或半独立的地方州军的情况,令大统一的中国维持了三百余年。这种历史论述形成了普遍认知,然而,这种认知不足以解释南宋建立以后的情况,学术界对此领域仍欠缺深入的研究。

一、赵构对义军又爱又恨

北宋徽宗年间,朝廷听从童贯等人的建议,采取联金灭辽的外交政策,然而错误的实力评估及战略脱节,最终导致严重的军事灾难出现,徽宗“禅让”给了钦宗,同时金人兵临城下,金人在帝姬和亲与异姓立的选择下,终以异姓取代宋朝于北方的统治,并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

与此同时,赵构等宗室南渡长江,建立南宋政权。然而,当时金人势如竹,相反南宋组织松散,军力薄弱,单靠政府军的力量实难以抵抗金人的兵锋。

当时,全国各地皆有义军突起,特别是北宋故土反抗尤其激烈,时南宋宰相李纲认为料理河东、河北,维系人心是巩固政权、匡复故土的首要任务,于是成立招抚司于河北、经制司于河东,由张所、傅亮分别担任河北招抚使和河东经制使,南宋充分利用华北数十万的“群盗”,加以组织及利用,奠下以太行山寨集结八字军的基础,成为抗金的主要力量之一。

当金军南侵时,北方的义军发挥了敌后牵扯的作用,屡败金人,才使赵宋不致于灭亡。然而,由于宋朝主战主和派的分歧,而高宗心存苟安,不愿恢复宋室旧地,往往令到政策摇摆不定,而且对义军甚为猜防,抵消了华北义军原来的作用。这是靖康之变后中国北方的情况。但是,毕竟南宋的军事力量不足以抵抗金人南侵,故此仍不得招安和组织义军纳入己方的势力范围。

简单而言,当时所谓义军的产生部分是北宋末年像梁山泊等群盗的余党,如张荣、邵青、董平等人,或自告奋勇、或得到宋室的招安,转为抵抗金人的义军。部分是当宋朝放弃汴京后,解散的勤王兵及具有组织性的民间武力“忠义巡社”,当中有不少为求食而沦为盗贼,如杨进、王善、张用、戚方、辅进等人接受政府的招安,成为沦陷区的游击队。

义军既有抗金,同时也有抢劫民财,具有强烈的地方武力倾向,有些义军利用山水寨作为根据点,但是义军之中不少态度不明,时降时叛,朝廷难以驾驭,所以有谓:“假勤王之名,为叛逆之贼”。虽然如此,但当金人大举南下之际,义军却成为抗金的主力部队,作用远远胜过朝廷的正规军。

(《精忠岳飞》,宋高宗)

二、常怕分裂的中国政权

南宋朝廷面对抗金的实际需要和地方武力反叛可能性的威胁,朝廷于是试图将之正规化,招安义军,并且收设为藩镇,但可能由于宋承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乱局,所以并没有沿用藩镇的名号,改为镇抚使。建炎四年五月,高宗赵构正式在京畿、湖北、淮南、京东、京西州军设置镇抚使,在河南、江北地区局部恢复藩镇,此与防江政策同时配合,目的是要在江北设立缓冲地带,以减轻金人直接入侵的压力,同时也减低了地方义军的叛乱威胁。

在南宋第一批镇抚使中,从他们的出身来看,三十八位镇抚使中,官吏出身的共有十二人,他们当中部份是北宋覆亡之勤王军,也有部份是朝廷委派官员用意在于监督其他镇抚使。军卒八人,土豪与军官各六人,盗贼五人,平民一人,而八名军卒中有六人曾为盗贼,因此三十八位镇抚使中有十一人乃盗贼出身,约占全数的35%。

高宗建炎四年五月正式设置镇抚使,在当时的设计下,镇抚使的职权与角色如下:

职称方面:镇抚使的正式称谓是“某府、州、军镇抚使”,地位与各路安抚使差不多。

财政方面:朝廷除坚决维持茶盐等专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财政权都交由镇抚使自主,朝廷不会额外供给。所有上供财赋在分镇之初,皆一律罢免三年,后部份地区又延长二年。

行政方面:指定管辖区内的州县官吏,都由镇帅自行辟置,而知州、通判等长官,则由帅臣向朝廷辟奏,朝廷审度除授,镇帅同时有节制地方,升黜地方官的权力。

军事方面:战时镇抚使可以节制地区内州军,调动军队。后来朝廷在镇抚使辖区内罢设安抚使,改由镇抚使带马步都总管的名义,以重其权。

身份方面:镇帅除受朝廷招擢外,更不除代,如因捍御外寇,显立大功,特许世袭。

司法方面:镇抚使在辖区内享有相当的司法权。

虽然,北宋立国实施强干弱枝政策,一直严防地方势力的发展,但当时南宋危在旦夕,不得不一改原来的政策,大量设置镇抚使,并允许世袭的情况出现,高宗对此的标准是:“当俟其别立大功,然后许之”,这方面的例子分别有刘位─刘纲及翟兴─翟琮。另外,还有隶属关系的继承,包括有王彦─桑仲─霍明一支,郭仲威─寇宏,翟兴─董先、董震,赵立─程括,薜庆─王林,王彦─岳飞等隶属相传的镇抚使。

然而,义军领袖被招安为镇抚使后,并不完成受到朝廷节制,他们当中彼此不协调,而且存在明显的山头主义,在抗金之余仍互相争夺,甚至互相攻伐,这种现象反映出镇抚使的孤立性与独立性。

(《精忠岳飞》,岳飞)

三、义军拯救了南宋

镇抚使的设立虽然代表着地方武力的抬头,对南宋政权产生了威胁,但事实上义军确实对南宋政权起了稳定的作用。

其一、由于义军对于牵制金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使南宋政权得从容建立,奠定偏安的局面。女真灭宋,据有中原之时,义军据险相抗。随着时间日久,作战经验的累积,又熟习地理形势及金兵优劣,因此据守各地的义军像王彦率八字军据太行山,马扩、赵邦杰奉信王于五马山,李彦仙在陝州,翟兴兄弟、父子守洛阳,邵兴在解州等,纷纷在敌后进行游击,令金兵无法一举灭宋。赵立在楚州抗拒金兵,使“其末敢渡江”。因此,义军在敌前、敌后之牵制金兵,对于南宋确立偏安局面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

其二、北宋末年,朝廷正规军已日久疏战,军备废驰,故在联金灭辽中显得一无是处,暴露了宋军的弱点,使金人大举南侵,覆灭北宋。到南宋建立,军力仍然薄弱,无力抗金,但由于义军的纳入南宋正规军中,增强宋军的战斗意志及作战能力,因此绍兴八年(1138)后,南宋军队渐渐能一改颓势,获得几场重大的战场胜利。例如刘錡在顺昌府率三万七千名八字军,挫败兀朮的女真精骑。

故此,南宋在危急之时,许多朝臣感于强干弱枝未能应付危险,故不得不对义军加以利用,招安为宋官,甚至设立镇抚使为藩镇,以稳定局面。

四、不懂规范势力才是问题所在

尽管义军的壮大及镇抚使的设立对南宋抗金偏安产生了关键的作用,但毕竟地方武力过份独立及自主会对南宋中央集权造成威胁,东汉及唐末就是因为藩镇尾大不掉终于覆亡。所以,南宋政府对此既用且防,设下种种防范与控制的办法。

其一、约制镇抚使行动:最初设立镇抚使之时,宋廷并末有对其行动加以规范,镇抚使甚至可在特别情况下辖境外活动,由于初设镇抚使之时经常受到金兵的军事威胁,藩镇随时要互相援救,朝廷下令“如有外寇侵犯,更相应援,或能解围却敌,当议推赏。”

但是,宋廷又担心镇抚使的势力过大,难以驾驭,建炎四年九月,滁濠镇抚使刘位死,其子刘纲继位,由于粮食短缺,便想渡江就食,朝廷对此甚为忧虑,赐米二千斛,禁止渡江,并令诸镇平时不得擅离本镇。

然而,此时毕竟宋金对峙,随时会受到金人的挑衅,例如绍兴元年九月,又规定邻近金、伪齐的侵犯,下令诸镇相机行事,但必须遵照“一处有急,候文字到,别镇方许出兵”的原则。但是,随着宋廷与金人议和,对于镇抚使的行动愈来愈收紧。绍兴三年五月李横北伐失败,宋金议和,担心镇抚使擅自行动,影响大局,故又严下命令,禁止镇抚使不得未经朝廷批准而私自行动。原来因战争的需要而容许镇抚使的存在及给予相当宽松的限制,然而随着宋金议和,朝廷政策转变为内向,故也增强了对镇抚使的控制,最后借与金议和,收回部份藩镇的兵权。

简而言之,由此至终,南宋对于镇抚使的发展密切监视,加以控制,故未有像东汉、晚唐那样让地方武力过份发展,以至于尾大不掉,威胁中央政权。

其二、众建与分化:在设置镇抚时固然接纳了部份义军,同时也任命了许多忠于王室的宋官或义军领袖,如王彦、翟兴、陈规、赵立等人为镇抚使,目的即在利用后者来监视、牵制具有分裂意识者。

另一方面,南宋政府为了防止镇抚使联成一线,抗拒朝廷,故亦常运用分化手段,以削弱势力强大的镇抚使。以霍明攻杀桑仲为例,桑仲任镇抚使时与王彦、陈规不和,仲任其部将霍明守郢州,郢与德安府接壤,陈规以恩信结霍明。绍兴二年三月,仲令霍明攻王彦,陈规知此事,派人告明“朝廷以郡授汝矣,汝谨勿附仲”,后来,明不肯攻彦,仲怒欲杀明,霍明先发制人,遂杀仲。当仲死了以后,宋廷任命了霍明继任镇抚使,可见陈规可能传达宋廷的旨意,借以达到分化的效果。这是其中一例,说明南宋朝廷利用手段分化了牵制地方武力过于壮大,威胁中央。

与此同时,在设置镇抚使的同时,改造中央的军制,如撤销御营使,由丞相兼知枢密院事,同时又在长江流域设置三个安抚大使,代表中央防范地武力,借此以加强中央权威。

总结

南宋建立在风声鹤唳之中,若非得到义军的襄助,实难以维持偏安的局面,而朝廷因实际的需要,所以招纳部份义军为宋朝的控制之内,当中势力较大者任镇抚使。镇抚使作为新的藩镇,对于抗拒金兵产生了关键的作用,但并没有重蹈东汉及晚唐的覆辙,这主要是因为南宋订立了有效的措施约制镇抚使的壮大,这是前代所不及的。

总而言之,过去学者以强干弱枝等概念来解释宋代的历史,然而此史观主要是根据北宋立国的情况而论,对于南宋或不尽适用。只有当我们了解了南宋地方武力兴起的具体情况,才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大宋的兴亡。

参考资料:

1、陶晋生《南辽金元史新编》,联经出版社,1984年

2、黄宽重《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联经出版社,1988年

3、刘岱主编《中国文化新论》,联经出版社,1990年

4、黄宽重《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东大图书公司,2002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方,方面,朝廷,金人,宋朝,全靠抗,政策,情况,高宗,金义军,观点评论,朝廷,宋廷,金人,义军,藩镇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方,方面,朝廷,金人,宋朝,全靠抗,政策,情况,高宗,金义军,观点评论,朝廷,宋廷,金人,义军,藩镇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方,方面,朝廷,金人,宋朝,全靠抗,政策,情况,高宗,金义军,观点评论,朝廷,宋廷,金人,义军,藩镇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