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这句话用来形容李世民是最贴切不过了。而大唐王朝的建立,自然也不是因为李渊酒后乱性,幸了隋炀帝的宫女,才被迫造反的。实际上,整件事的幕后主谋,都是太宗李世民。而李渊也是不甘屈居人下之人,这才顺势而为,建立了大唐王朝。
整件事的始末,按照两唐书的记载,是这个样子的。
隋朝末年,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无度,终致民不聊生,义军突起。风云变幻之际,李世民觉得正是成就霸业之机,只是呢,苦于没有机会劝谏其父李渊起兵。
到了大业十三年,即617年,隋炀帝任李渊为太原留守,负责护卫晋阳宫。当时,刘文静任晋阳县令,而裴寂任晋阳宫监。刘文静与裴寂因为长期留守晋阳,所以,过往甚密。
李渊到太原后,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有大志,便有意结交,并认识了李世民。刘文静见过李世民之后,曾对裴寂说:“(李世民)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夸赞李世民可比汉高祖刘邦和魏武帝曹操。
刘文静因为和瓦岗李密是姻亲,受李密造反牵连,被捕入狱。李世民有意反隋,觉得刘文静有智谋,就想借机拉拢刘文静,到狱中探望,并跟刘文静共议反隋大计。
刘文静跟李世民说,他在晋阳当了数年县令,知道哪些人是豪杰之士。他可以助李世民聚集十万之众,而李渊所率之兵也有几万,如果能合兵一处,乘虚攻入关中,则可号令天下,帝业可成。
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刘文静就告诉李世民,李渊向来与裴寂交好,常常一起在晋阳宫内饮酒。两人常常是“每延之宴语,间以博奕,至于通宵连日,情忘厌倦”。
根据两唐书记载,裴寂此时早已经拿晋阳宫女招待过李渊了。而且,裴寂还拿宫女招待过其他达官贵戚。所以,李渊有把柄,这个裴寂也是有把柄的。只是呢,大家一起得利,达成默契,瞒着隋炀帝而已。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刘文静算准了裴寂可以劝动李渊。他这才告诉李世民,可以结交裴寂,让裴寂来劝李渊。
刘邦当年重任韩信,得了《汉中对》,一统了天下;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献了《隆中对》,终使天下三分,蜀得其一。而李世民狱中探望刘文静,得了《狱中对》,才有了一代盛世大唐王朝的开端。
只是呢,刘文静善战有才,但不会玩,这有点类似刘伯温,就不太讨李渊欢心。再加上刘文静过于善“权谋”,且跟李世民交好,被李渊猜忌,最后被李渊所杀。这导致刘文静在历史上,远远没有韩信、诸葛亮和刘伯温的地位高,名声响。
李世民听了刘文静的谋划,为了结交裴寂,先找到了与裴寂有交往的龙山令高斌廉。李世民给了高斌廉几百万钱,让高斌廉约裴寂一起“博戏”。李世民故意让高斌廉将钱输给裴寂,而裴寂每次都赢很多钱,“大喜,每日从太宗游”。鱼上钩了,李世民就告诉了裴寂自己的计划。裴寂自然是欣然应允。李世民送礼都能送出花样来,能不成大事么。
事情到这里就好办了,裴寂约李渊在晋阳宫内饮宴,而且,又叫来了宫女陪侍李渊。等酒喝到酣畅之时,裴寂就将李世民的计划告诉了李渊,并说:“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之所以说李渊并非酒后乱性才被迫起兵,正是从这里来的。实际上,李渊早就乱了晋阳宫闱了,而李世民也是知道的。两唐书对于此事的记载是一致的,只是《新唐书》中说是:“(裴)寂尝以宫人侍唐公,恐事发诛”。“尝”,不就是曾经的意思,裴寂和李渊干这事,应该不是一次两次了。
李渊自然是借坡下驴:“我儿(李世民)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这才促成了李渊晋阳起兵。李渊起兵后,裴寂就将整个晋阳宫献给了李渊,其中包括宫女五百人、米九万斛、杂彩五万段、甲四十万领。李渊发大财了。
了解了晋阳起兵这段历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会发生“玄武门之变”了。
晋阳起兵,李世民就是主要的谋划者,而且已经实力非凡了。而李渊也不傻,他也因此担心李世民会夺位。所以,李渊才故意立了李建成为太子,借以平衡李世民的势力。同时,李渊对于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也是听之任之。李渊觉得,只有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太子位,才能确保他的帝位稳固。
只是呢,李渊太小看了李世民。李世民能够促成晋阳起兵,对于帝位那更是志在必得。李建成在被立为太子之时,已经是必死无疑了,除非他才能比李世民高。此时唯一的悬念就是,李建成会死在李渊之前,还是之后了。
而李建成死在李渊之前,这完全是李渊走错了一步。李渊在挑起两子之争时,也要同时有自己的势力去打压双方,让两方保持势力的相对平衡,谁都吃不掉谁。这种情况下,李渊应该可以在帝位上得以天年。
而在李渊死后,李世民必然会争夺皇位,除去李建成,继承大统。只是让李渊万万没想到的是,李世民竟然提前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此时的李渊,也就只能无奈的接受升任太上皇的命运,从此隐居深宫,以宫女为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