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荀彧作为曹操帐下的第一号功臣,一路见证了曹操势力的由小到大,由于他为人正派、品格端正、智慧绝伦、忠义无双,深受曹操的信任,每次当曹操领军在外的时候,荀彧就担起了镇国的重任,正是因为荀彧对曹操的高度配合,才能够让曹操在极短的时间内扫灭群雄,统一中国的北方地区。
曾几何时,荀彧和曹操是一对完美的君臣搭档,在天下士林之中被传为君臣相知的先进模范,但是随着曹操地盘的扩大,权利的巩固,在北方再无敌手的时候,他的欲望也在不断的膨胀,通过曹操一系列的政治手段。
让自己从司空到丞相再到魏公、加封九锡的位置上一路飙升,也正是封魏公、加九锡的政治立场导致君臣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芥蒂,往日那种君臣之间的“蜜月期”再也一去不复返了。
终于,公元212年,荀彧作出了最后的决定——殉汉,或许很多人对荀彧的死自始至终都不能理解,认为既然曹操不能给予他人生的最高理想,为什么不去投靠以汉室正统自居的刘备呢?而偏偏要以最激烈、最遗憾、最怯懦、最无能又最无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呢?关于这一点,或许可以从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宰相裴炎的事例中找到答案和解释。
裴炎出身寒微,学富五车、为人清廉、以科举进身,因为朝中无人导致在仕途之路上一直无法进身朝堂,无奈之下便已旁门左道依附中宫武则天,武则天因赏识他的才识最终提拔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当朝第一的实权宰相。
虽然是以依附武则天起家,但裴炎心里却自始至终装着的都是他最高的人生理想——上报国家,下安黎民。所以从他当上宰相的那一天,就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提拔贤良,任用寒门,多次在政见上和武则天发生冲突依然能够不畏强权坚持立场。
天长日久,因为裴炎心向李唐社稷而不肯成为武则天的爪牙招致了武则天的不满,最终这种不满引发了武则天和裴炎最后的裂变——在朝堂之上公然拒绝为武则天家族建立宗庙并要求武则天归政于天子李旦,当时因为李勣(徐懋功)的儿子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武则天便以裴炎勾连李敬业意图谋反的罪名打入牢房并最终处死。
写到这里也已经明了,荀彧和裴炎的命运何其相似,一个以扶保汉室为使命,一个以保护李唐正统,江山稳固为理想,他们两个人始终在曹操和汉朝,武则天和唐朝的中间小心翼翼的维持着这种极难拿捏的尴尬处境,更为可笑的是,这种结局竟然是因为他们一手造成的,现在这种平衡被打破了,他们能做什么,唯死尔!
难道荀彧还能厚着脸皮去跪舔刘备?然后帮着刘备去打曹操?且不说投靠刘备后,刘备会不会对他言听计从,就说刘备虽然是汉氏后裔,但谁不知刘备那一族早已没落,在这三百多年沦为草寇的支族还有几分血统可言?说到底,不过是打着汉室的旗号想要野心勃勃另起炉灶的野心家罢了,毕竟已经错过一次让天下人耻笑了,难道还要再错一次让天下人耻笑第二次吗?
再说裴炎,裴炎未尝不可和武则天假意示好,然后和李敬业里应外合进行反武拥李,或者跑出洛阳找到李敬业,然后一起推翻武则天的统治,确立李唐家族的统治地位,但是这可能吗?根本不可能。
谁都知道,李敬业原本姓徐,之所以能改姓李,完全是沾了他父亲徐懋功的光,这样的人他会忠心扶立已经被武氏占为己有的李唐王朝吗?不能,他李敬业不过是想推翻武则天自己当皇帝而已。况且,李敬业有那个本事推翻吗?不过是不学无术,仗着父亲荣光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而已,把人生的最高理想托付于这么一个人手中,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所以荀彧和裴炎他们能去投靠刘备和李敬业吗?不能。那还能继续效忠曹操和武则天吗?同样不能,因为他们已经和自己的政治理想背道而驰,越是效忠他们就越是走向自己理想的对立面,就越是和自己对着干。
荀彧和裴炎的处境是只要他们还活着,就是既不能帮他们也不能不帮他们,既不能背叛他们也不能不背叛他们,进退失据,前后维谷,当时的处境对于他们两个而言,活着比死了还难,死了还能谢罪,还能明志,还能让天下人敬重他们,永远的记住他们。
可是活着呢?无论他们做出哪种选择都是活活受罪,都得遭受着良心上的谴责,天下人的指责,即如此,唯有赴死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解救,让他们得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