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唐太宗,这两个皇帝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唐太宗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虽然不能说毫无名气,但是和这两位比起来就差远了,何况唐高宗还有个厉害的老婆武则天,唐高宗的名声就更受影响了,不说毫无作为,但是平平无奇可以说。但是,隋炀帝和唐太宗两个皇帝都灭不掉的高句丽,居然就是平平无奇的唐高宗灭掉了。
首先介绍一下高句丽,高句丽和后来朝鲜半岛出现的高丽不同,高句丽的主要势力范围在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北部,虽然有朝鲜三国之说,但实际上朝鲜半岛的另外两国百济和新罗一开始只是高句丽的仆从国,高句丽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政权,而之后高句丽灭亡之后,大多数人都进入中国,或者渤海突厥等地,而后来的高丽还有朝鲜和高句丽没有关系,而是高句丽对手新罗国的传承。
那么为何隋炀帝和唐太宗都要攻打高句丽呢?主要原因就是高句丽本身就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它和处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不同,它占据的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在汉代就是中国的疆土,南北朝时期中原征战不断,无暇顾及,等隋唐一统,自然要考虑收复疆土。何况高句丽并不安分,在隋文帝时期就试图攻打中原,还和突厥等国勾搭,隋炀帝登基之初,东突厥颇为恭顺,所以隋炀帝试图先收复东面的对手高句丽。而后的唐太宗其实也是一样的思路,就是在解决掉东突厥之后再解决高句丽。
那么为何两人都没能灭掉高句丽呢?这主要原因还是天气,我们知道古代天气对于战争是很重要的因素,像北方军队到了南方,一旦夏季进入酷暑,军队就吃不消,军中疾病横生,比如曹军在赤壁之战中因为疾病就损失了极大的战斗力。北方也一样,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连北方人都无法打仗,更不用说南方军队了。
而高句丽所在的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都是极冷的地方,到了冬天滴水成冰都不为过,不管是隋炀帝还是李世民都遇到了这个敌人,一旦到了冬天还拿不下高句丽,就不得不退兵。
而距离问题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远征需要大量粮草和人力作为后勤,动用的军队越多,消耗越大。隋炀帝不通兵事,盲目的认为军队越多越好,每次都集合百万大军出征,结果消耗的人力物力太多,搞得后方民不聊生,而实际上因为后勤限制,在前线参与作战的军队少的可怜。
不过就算这样,隋炀帝还是有好几次机会能灭了高句丽,只是被隋炀帝对军事的无知而耽误了,可以说,隋朝时期灭不掉高句丽,不是国力问题,而是隋炀帝这个军事白痴的因素。
到了唐太宗时期,又是另外的情况了,唐太宗比隋炀帝的军事能力高的不是一点半点,攻打高句丽都是大胜,斩获极多,高句丽只能用坚守不出等待冬天的办法对付唐军。
那么唐太宗为何不灭了高句丽呢?因为唐太宗太谨慎了,毕竟隋炀帝的教训还在前面,唐太宗不敢花费过多的力气在高句丽身上,征用的军队远远少于隋炀帝,就是生怕消耗民力,要知道隋朝大乱之后唐朝的国力还在慢慢恢复,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大胜之后看到冬天将近,唐太宗就退兵了,而之后唐太宗也一直后悔,认为再打一下说不定就拿下高句丽了。不过要是再出兵攻打高句丽又没有必要,何况在唐太宗打击之后,高句丽已经耗尽了国力,根本也无须皇帝出征这种形式了,所以在之后唐朝就采取偏师出征的方式消耗高句丽国力。
而后唐高宗基本上延续了唐太宗的策略,就是不停的消耗其国力,高句丽本来军队就不如唐军,在之前打击之后国力已经枯竭,面对唐军的偏师也无法抵抗,所以说之后高句丽的灭亡本质上就是唐太宗打下的基础。
不过话说回来,唐高宗也不是没有功劳,其实在唐高宗执政时期,很好的延续了唐太宗的政策,不单在军事上获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开疆拓土,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在唐高宗时期唐朝的民生并不逊色于日后的开元盛世。
而且唐高宗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像父亲那样出众,所以在军事上从来不像隋炀帝一样搞什么御驾亲征,对战事都交由手下的大将实施,灭高句丽就是唐高宗放心交给李勣和薛仁贵,才能一举灭其国。
有的时候,并不需要花太大的力气,只要找准时机,再加一点运气就可以达到目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