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这座小城虽然其名不彰,却是隋唐等六大王朝的策源地|文史宴

这座小城虽然其名不彰,却是隋唐等六大王朝的策源地|文史宴

文/闫树智

朔州虽是小城市,但在历史上的地位远胜于其现实名气。这里既是汉匈全面战争开始的地方,又是秀容尔朱氏集团的据点,直接催生了日后的关陇集团,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六大王朝的策源地。宋以后,朔州既是幽云十六州之一,又是“走西口”的起点。

请输入标题 bcdef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名城巡礼(稿件发完之前欢迎继续赐稿)

苏浙的朋友们相当给力,果然是经济发达之所:

直辖市:北京 上海 天津1 天津2 重庆

黑龙江:哈尔滨 阿城

吉林:四平

辽宁:抚顺 朝阳

新疆:伊犁 喀什 哈密 和田

内蒙古:呼和浩特

甘肃:兰州 武威 酒泉 敦煌

宁夏:银川

青海:西宁

西藏:拉萨

山西:太原 大同 长治 介休

陕西:西安 宝鸡 汉中

河北:石家庄 邯郸 承德 正定 涿州

河南:郑州 洛阳 安阳 开封 邓州 滑县

山东:济南 青岛

安徽:合肥 安庆 马鞍山 歙县

江苏:南京 苏州 无锡 扬州 镇江 如皋 吴江

湖北:宜昌

湖南:长沙 湘潭

江西:上饶 贵溪

四川:成都 达州

云南:昆明 大理 丽江

贵州:贵阳 海龙屯

浙江:杭州 宁波 绍兴 台州1 台州2 湖州 舟山

福建:福州 南平

广西:合浦

广东:广州 汕头 河源

海南:

台湾:

日本:京都 奈良

法国:巴黎

斯里兰卡:康提

朔州市,成立于1989年元月,下辖2区、3县,1市(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应县、右玉县、怀仁市)。位于山西西北部,桑干河上游,北邻内蒙古呼和浩特仅外长城一墙之隔,南扼雁门关隘,地貌轮廓总体上是北、西、南三面环山,山势较高,中间是桑干河域冲积平原,相对较低,处于内外长城之间。

朔州区划

朔州地势非常险要,遥控长城,外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固西北一大扼塞。正如顾祖禹(明末清初人)《读史方舆纪要》所谓:“西距洪河,北临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云中之唇齿,屹然北峙,全晋之巨防也。”

上古:北狄渊薮与魏绛和戎

1

朔州历史悠久。早在28000年前,黑驼山下猎马人,便在此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朔地各县区都发现有多处人类文化遗址,著名的有怀仁鹅毛口和应县边耀文化遗址。

进入文明时代后 ,朔州境域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传说中的夏王朝,其统治的中心区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山西南部和河南西部。朔境地处夏朝北部,当时这里活动的北方民族称荤粥或薰鬻,过着畜牧生活。

商王朝统治的范围更为辽阔,它的四周有许多方国部落,有的方国附属于商朝,有的方国常与商朝发生战争。当时朔境的方国,主要是土方。自从商王武丁出兵讨伐土方后,土方之名再无出现过。

商朝后期,在朔境活动的主要是燕京戎。燕京戎非常强大,商王难以制服。商王文丁后来赐燕京戎以国姓子姓,代表商王朝镇守北方。现今右玉县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铜簋,很可能即是那时随赐之物。

朔州在山西的位置

《穆天子传》的传说中,西周的周穆王在征服西北部游牧民族后,威风凛凛地率队西巡,从镐京(今陕西西安)出发,东渡黄河,北上过雁门、经朔境出杀虎口,沿黄河北岸的河套地区西行。沿途所经地区的部族,馈赠大量食品和土特产,穆天子也回赠中原名产。此说虽未必真实,但应该说部分反映了周人与边境民族的交流。

春秋晋悼公时,任用魏绛为军佐,魏绛针对北方戎狄对晋的不断干扰,建议一改之前的兴兵讨伐,实施分化瓦解和安抚的“和戎”政策。

悼公四年(前569),魏绛与戎狄结盟,使诸戎狄成为晋国的羽翼。后来,晋悼公重赏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魏绛和戎由此名垂青史,备受后世推崇,他所交好的诸戎主要分布在今朔州、大同及其以北的地方。

和戎的结果,一方面促进了“悼公复霸”的霸业,兼并了部分游牧于山西北部的戎狄部落;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族游牧文化的融合。

春秋战国:赵国的精兵产地

2

春秋末期,晋国出现了公室卑弱、卿大夫强的局面,晋卿赵鞅(简子)即位后,为了与其他卿大夫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采取了许多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将女儿远嫁晋国北部的代(以今河北蔚县代王城为中心,包括今朔州东部地区)王,为后来开拓北部疆域做准备。“代”是北方戎族的一支,分布于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边境的代地,是被晋国攻灭的赤狄余部与当地北戎部族组成的,自号“代戎”,或称“代国”。

晋出公十七年(前458),赵简子病逝,其子赵毋恤继位,即赵襄子。即位后的襄子还未脱去孝服,就追不及待地北登夏屋山(今代县东北50里草垛山,在朔州山阴县境),宴请代王。宴会上,赵襄子让厨师以铜勺击杀代王及随从,接着兴兵平定代地。

代王妻子即赵简子之女,赵襄子的姐姐,得知此事,泣而呼天,说:“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就摩笄自杀。代地人可怜她,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

赵王位数传至赵武灵王。赵武灵王雄才大略,实施了史上著名的“胡服骑射”变革,从而增强赵国军事实力。《史记·匈奴列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北20里)下,至高阙(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为塞。而置云中(治今内蒙古括克托东北)、雁门(治善无,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代郡(治代,今河北蔚县)。

赵武灵王像

雁门郡原来主要为楼烦民族活动的地区,今朔州地区大部分属于雁门郡。至此,朔州大地全部归赵。而雁门郡的设置,为朔州地区历代行政建置之始,标志着朔州地区从此正式纳入中原版图。

战国时期,“匈奴”首次出现在史书之中,他们常常扰掠秦、赵、燕三国边境,三国相继筑长城以抗拒之。赵国为了抵御匈奴的侵扰,选派良将李牧镇守北方边境。李牧上任后,常居代、雁门二郡(包括今全部朔州地区)之地。曾一战歼灭匈奴骑兵10余万,并乘胜灭掉襜褴(古部族名),击破东胡,降服林胡,单于远遁漠北。李牧镇守雁门期间,慑于其威名,匈奴始终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赵国统治期间,朔州地区一直是赵国的精兵产地。

两汉:马邑之谋与汉匈战争

3

秦时,朔州地属雁门郡和代郡。雁门郡治善无(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在今朔州地区辖善无(郡县同治)、马邑(今朔州老城)、楼烦(今朔城区南梵王寺村)三县,另辖平城(今山西大同东)、武周(今山西左云)。代郡治代(今河北蔚县),在今朔州地区只辖班氏(今怀仁东马辛庄乡附近,古称去留城)一县。

西汉时,朔州地区仍属雁门郡和代郡。雁门郡仍治善无,辖14县,在今朔境辖善无、沃阳(今右玉县北)、中陵(今右玉威远西南8里)、马邑(今朔州老城)、阴馆(今朔城区东南夏关城村东)、楼烦(今朔城区梵王寺村)、剧阳(今怀仁日中城)、汪陶(今山阴县故驿村北)、繁畤(今应县东8里)、埒县(在今朔州境,具体地址未确定)等10县。代郡治代,在今朔州地区仍只辖班氏一县。

汉朝初建,汉高祖刘邦以太原郡、雁门郡31县为韩王信封地(韩国),为抵御匈奴入侵时指挥方便,韩王信将都城设在了马邑(今朔州老城)。

公元前201年秋天,匈奴再次入寇,并兵围韩都马邑,韩王信一面向朝廷求援,一面又派使者与匈奴和解。刘邦怀疑韩王信有二心,于是下诏谴责,韩王信大为惊恐,害怕遭到刘邦的诛杀,干脆叛降了匈奴。匈奴人以韩王信为前驱,越过雁门关,进占晋阳(今山西太原),山西大半为匈奴所有。

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以大军入山西击匈奴。正逢冬天大寒下雪,士卒中冻掉手指的十有二三,匈奴单于冒顿便佯装败逃引诱汉军。冒顿匿其精兵,暴露他的老弱残兵于桑干河(永定河源头,发源于朔城区南之管岑山)沿线平川上,汉军数次派人侦探,都说匈奴不堪一击。刘邦 率先锋轻率的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东),步兵还没有全部到达,就被冒顿率精兵包围七日,使汉军内外不得相救,后来刘邦勉强突围,汉军大军也将赶到,冒顿才撤兵而去。

但北境并未安宁。高祖十年(前197),赵相国陈稀反代地(包括今朔州境)。次年,太尉周勃兵临马邑,久攻不下,强攻而破城后,进行屠城,残杀了许多军民。

雁门郡以北为匈奴地界,而匈奴当时很强盛,常南下抢掠。景帝时期,派遣郅都为雁门郡太守,令匈奴不敢犯边。但这是汉匈大战之前最后的宁静了。

元光二年(前133)六月,汉武帝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员)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车骑、材官三十余万藏匿于马邑旁边的山谷中,暗地里派马邑地方豪杰聂壹(张辽之先祖)为间谍,引诱匈奴入伏。

聂壹对单于说:“我能杀掉马邑的县令、县丞,并以城降,财物唾手可得。”说服单于后。聂壹杀掉几个犯了死罪的囚犯,把头悬于马邑城下,派人告诉单于:守备马邑的官员都已被杀死,请单于赶快过来!于是单于率军十万入武周塞。

离马邑城还有百余里的时候,匈奴人见牛羊遍野而无人放牧,感觉奇怪。正好附近有一个放哨的堡垒,攻下以后经审问得知附近有埋伏。单于大惊,赶紧引兵返还。消息传来,汉军马上追赶,已追不上,于是罢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匈奴差点上当

自此之后,匈奴拒绝和亲,屡屡入侵汉边。于是揭开了卫青、霍去病三次大破匈奴的帷幕,匈奴被迫远遁漠北,西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要道。

汉宣帝时,匈奴分裂,五个单于相互攻杀,其中呼韩邪单于为了得到汉朝的援助,曾面见宣帝。汉元帝即位,呼韩邪单于又来朝见元帝。请求“和亲”,做汉朝女婿,助汉朝守卫北方边疆。宫女王嫱(昭君)自愿前往,元帝应允。

竟宁元年(前33)二月,王昭君身穿戎服,骑着骏马,携带琵琶,在迎送车队的簇拥下,负着“和亲”重任,离长安,东出潼关,北渡黄河,翻越雁门,经朔州地区出杀虎口抵达匈奴。相传今右玉县蹄窟岭,尚有王昭君出塞时的马蹄印痕。

今朔城区东南有村名青钟,原名青冢村,有说法是王昭君的葬地。与呼和浩特附近那个孰真孰假,众说纷纭。

两晋:拓跋氏昙花一现

4

秦汉魏晋之世,中原汉族政权以幽、并、凉为“三边”。三边之中,以幽州居东,凉州居西,而并州居中。雁门郡地当并州北部,它不仅是并州北部边塞门户,也是三边中枢要塞,历为匈奴、鲜卑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争夺的焦点。

战国秦汉之世,雁门郡治初设于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东汉时期,匈奴、鲜卑不断南逼,雁门郡治南徙于今朔城区夏关城村;到了三国魏黄初二年(221),雁门郡不断受到鲜卑族的攻击,郡治被迫徙居句注塞(今代县北雁门山)之南广武城(今代县西南古城村)。雁门山成为曹魏与鲜卑、乌桓对垒的军门。

处在三国鼎峙,虎踞龙盘,战火蔓延的时代,处在外族强横、侵掠不已的边防要塞,而能够守土御敌,保境安民,政绩可称著者有并州刺史田豫,他是三国魏第一治边功臣,再一位就是雁门郡太守牵招。

终三国之世,由于并州刺史与雁门太守官得其人,因而南匈奴臣服于魏。乌桓鲜卑虽不时反叛,均迅速破败,未成大患。

西晋末年,匈奴刘渊占据并州,为了得到鲜卑拓跋猗卢的援助,并州刺史刘琨将陉北的马邑(今朔州老城)、楼烦(今朔城区梵王寺村)、阴馆(今朔城区夏关城村)、繁畤(今朔州市应县东8里)、崞(今山西浑源西)五县人民迁至陉南(今雁门关以南),另外设置城邑,雁门关以北之地送与猗卢。猗卢入据马邑等地后,又迁徙10万户来填充这一地区。

拓跋猗卢是刘琨的后盾

拓跋猗卢得到陉北之地后,西晋已是风雨飘摇,拓跋氏却空前强大,威震北方。于是冬夏往来于北都盛乐和南都平城之间,并于建兴元年(313)修南都故平城,更于㶟水(桑干河)之阳黄瓜堆(在今山阴县北,亦名黄花岭、黃瓜阜,即古黄花山也,战国赵武灵王十九年,登黄花之山,即此)筑新平城,使长子拓跋六脩镇之,统帅南部。

在中原混乱,拓跋猗卢称雄今山西北部时,匈奴刘渊、刘聪也以并州为基地向北进攻,但刘琨常引拓跋猗卢将他们击败。建兴三年(315),晋愍帝诏进猗卢爵为代王,许置官属,除代郡之外,又增封常山(今河北唐县西北)一郡,拓跋由此称代国。朔境全归代国。

正当新平城建起,拓跋猗卢威震北方时,始料未及之内乱发生了,猗卢被其子六修杀掉,拓跋部也很快衰落了。东晋咸和二年(327),后赵石虎率5000骑击代王拓跋纥那于句注陉北(今朔州境),拓跋部兵败,朔州地区基本上全归后赵所有。

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朔州地区又先后被前燕、什翼健代国、前秦、后燕等4个政权相继占领。作为北部边镇,持续发挥着重要的军事作用。

北朝:周齐隋唐的策源地

5

北魏天兴元年(398)七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大同),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其时,在平城所设之州称司州,由司隶校尉管辖统辖京城周围郡县,前后共领7郡14县。其京畿范围东至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及善无(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南至阴馆(今朔城区夏关城),北尽参合(今内蒙古丰镇兴和间)。

平城既是都城,又设司州、平城县,有三级行政机构。今朔州地区属京畿(都城郊区),为北魏王朝的腹心之地。在此之前,畿内之地,荒无人烟,地广人稀。拓跋珪称帝时期,迁入畿内地人口约156万左右。

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将卒(多为拓跋部贵族及其成员或中原强宗子弟)因待遇及升迁骤降,不如洛阳鲜卑贵族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

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居住在尔朱川之梁郡城(尔朱川即秀荣川,秀荣川之北部,即北秀容或梁郡城,梁郡城在今朔城区北20里,清朝时遗址尚存)尔朱荣实力最盛。

与此同时,在六镇起义的影响下,山胡刘蠡升(朔州市朔城区人,北魏末年山胡领袖)于孝昌元年(525)十二月,聚众起义,以云阳谷(今朔州市右玉县城东北35里)为主要据点,自称天子,年号神嘉,封三个儿子为南海王、北海王、西海王,下属群僚400余人,以20余万众攻略四周,且掠夺汾(今山西隰县、汾阳一带)、晋(今山西临汾一带)一带,北魏年年不得安宁,时间长达11年,时人称为“胡荒”。

孝昌(525-527)年间,通过镇压六镇起义,今山西大部分地区统归尔朱荣管辖,其北捍马邑(今朔州老城),东守井陉(今山西平定县阳关),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首府,形成北秀容军事集团。至武泰元年(528)尔朱荣兵出晋阳,南向洛阳之前,北秀容军事集团已经是威震中原,强大无比。

此时,北秀容军事集团中,除了以尔朱荣为首的诸尔朱,如尔朱羽生、尔朱仲远、尔朱世隆、尔朱世承、尔朱天光、尔朱度律、尔朱兆、尔朱彦伯、尔朱世弼等以外,还有代郡桑干(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人朱瑞、神武尖山人侯深(或称侯渊)、北秀容(今朔城区)人乙速孤佛保、善无(今右玉县右卫镇)人厍狄干等朔州籍人氏,他们都是能征善战之勇将,有的还在朝中担任重要的职位。

特别是如下几人投奔尔朱荣后,更使北秀容军事集团如虎添翼。

首先是敕勒部人斛律金(民歌《敕勒歌》首唱者,其子斛律光亦是北齐名将)、斛律平弟兄两个,善骑射,有武勇,尤其是斛律金,懂军事,行军布阵多用匈奴法,望尘知骑多少,嗅地知军远近。接着是在孝昌二年(526),勃海蓨(今河北景县)人高欢(东魏权臣,北齐王朝奠基人,史称北齐神武帝)、与善无(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人尉景以及段荣、蔡儁等众豪杰的来投。同年,朔州(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人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西魏奠基者,关陇集团第一代首领)兄弟三人先后投奔尔朱荣。贺拔兄弟皆骁勇善骑射,骁勇过人。

在这些豪杰的部曲中,还有日后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史称周文帝的宇文泰(贺拔岳属下),为祸东魏、南梁的宇宙大将军侯景(高欢属下)等众多名将。

由此看来,北秀容军事集团,是以尔朱荣为首,以诸尔朱氏族为核心,以今朔州地区的人物为骨干,并吸收了孔武有力的北方豪杰,成为称霸北朝的军事集团,也是隋唐关陇集团的前身。

山西静乐天柱山

因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封号而得名

迨至北齐天保六年(555),文宣帝高洋发民夫180万修筑长城,同时复置六镇起义时所废的朔州,并把原朔州治所由内蒙古和林格尔迁到马邑(朔州老城)南部之新城(今朔城区梵王寺村),正式以今朔州之地始置朔州,为区别西魏侨置朔州(今山西介休,时称南朔州),称北朔州。

天保八年(557),又将北朔州治所由新城迁到马邑。从此,马邑城(秦马邑城址,今朔州老城)为北朔州治所,马邑始称朔州。朔州成为北齐之重镇,对抗北周的重要据点。

史书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在全国各地先后设置了十五个朔州。如此众多的地方同称“朔州”,在中外地名史上应属罕有,实乃“朔”字有北方、正统等多种含义。至隋唐统一天下,治于秦汉马邑故城(今朔州老城)的朔州才成为中国唯一的朔州。元朝政府曾在朝鲜新义州附近设置朔州,至今犹以朔州郡之名存在于鸭绿江左。

北周时期,升朔州为总管府,治今朔州老城,此时朔州总管府的辖地囊括了现今整个山西北部,甚至包括内蒙古部分地区。

隋唐:突厥、粟特的惊涛骇浪

6

隋朝建立后,继承了北周于冲要诸州设置总管府的制度。这个时候,北方的突厥势力特别强大,朔州总管府连同所辖郡县,在扭转受突厥摆布的局面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隋开皇二年(582)六月,上柱国李充破突厥于马邑(今朔城区)。开皇三年(583)四月,文帝命卫王杨爽为行军元帅,分八道出塞攻击。杨爽令总管李充等四将从马邑出朔州道,与突厥战于白道(今呼和浩特西北)。

开皇十九年(599),突厥国分裂为东、西汗国对峙的局面。同年,汉王杨谅率杨素、高颎等出朔州伐西突厥。高颎以赵仲卿领兵三千为前锋,在族蠡山(今朔州北)交战七日,杀败西突厥,越过秦山(内蒙古黄河东北之大青山)七百里处而还。开皇二十年(600)四月,文帝又让杨谅、史万岁出朔州道,杨广、杨素出灵武道以抗西突厥。不久,西突厥内乱,泥撅处罗可汗继立,投降了隋朝,西突厥从此衰败。

隋炀帝继位后,先后三次北巡边塞,今朔州地区均为其主要巡幸之地。大业十一年(615),炀帝第三次巡边再次途经今朔州地区。大臣裴矩以东突厥部众日益渐盛而献策分其势,由此提出分化离间突厥的计策。

隋朝谎称马邑将举办盛大互市交易,有大量珍贵物品,先到先得。始毕可汗的心腹谋臣胡悉信以为真,于是背着始毕可汗率其部众,赶着牲畜星夜奔来,被隋伏兵诱斩马邑城下,然后诬称胡悉背叛始毕可汗,诏报始毕,始毕深知这是精心策划的离间之计,由此拒绝向隋朝贡,突厥与隋朝的裂痕进一步加深。

八月,隋炀帝一行刚入雁门,始毕可汗得知这一军事情报后,马上便率数十万骑风驰电掣而至,意欲袭击炀帝,这是炀帝始料不及的。幸赖和亲嫁给突厥始毕可汗的义成公主及时通风报信,隋炀帝才得以仓皇逃入雁门(今山西代县)。

这时,雁门郡41城,突厥已攻陷39城,只有雁门和崞县(今山西原平)孤守。九月,始毕看到雁门一时难以攻克,而隋援兵也已到了崞县,且义成公主诈告始毕“北边有急”,让其火速回兵,就将雁门郡掳掠一空,解围而去。隋炀帝在雁门被围了长达32天之久。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雁门之变”。始毕解围走后,炀帝派人出关侦探,山谷皆空,乃派两千骑追蹑,至马邑(今朔城区),获得突厥老弱两千余人而还。

大业十三年(617),隋炀帝的暴政让反隋大起义风起云涌,进入高潮。二月,马邑人刘武周【祖籍河间景城县(今河北景县),出生于马邑(今朔城区)】杀太守王仁恭,宣布起事,旬日之间,就集兵万余人,同时夺取附近州郡与汾阳宫(位于今山西神池县,是隋炀帝在全国所建的十所行宫之一,极其奢华),以汾阳宫人贿赂突厥始毕可汗,始毕回赠以良马,并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

当年,刘武周在马邑(今朔州老城)称帝,定国号大汉,改年号天兴。以妻沮氏为皇后,任命妹婿苑君璋(马邑人)为内史令(亦即中书省之中书令,类似首相),卫士杨伏念(马邑人)为尚书左仆射(类似宰相)。

刘武周马邑起事三个月后,太原留守李渊听说武周攻破汾阳宫又于马邑称帝,害怕隋炀帝说自己镇守不力而加罪,便在众人的劝说下,亦于当年的五月,在太原起兵,“称臣于突厥”,换取太原的暂时安定。九月,委托四子李元吉镇守太原,自己率军南下,再入陕西。十月,入长安。次年(618)五月称皇帝。

刘武周拥有山西北部、内蒙古南部的大片地区之后,妹夫宋金刚劝刘武周趁唐在关中立足未稳之际,南下晋阳,以争天下。

当时,太原和太原以南是李唐的地盘,南下攻晋阳就是要与李唐争天下。但刘武周的另一个妹夫苑君璋不赞成,认为李唐难与争锋,不如“北连突厥,南结唐朝,南面称孤,足为上策”。刘武周采纳宋金刚的意见,让苑君璋留守马邑,又争取到突厥的支持,以宋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以尉迟敬德(朔州人,后为大唐开国元勋,封鄂国公,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武将之首,在民间与秦琼并列为门神)为偏将,率兵3万南下攻太原。

尉迟敬德的故主刘武周相当彪悍

唐武德三年(620),刘武周与李唐争天下失败,被突厥杀死,后葬于今北京房山区霞云岭村东面的西山脚下,1967年修建京原公路时,已把坟茔破坏,但其坟茔所在地,仍然叫“石碑”。

刘武周虽败,但其余部仍控制着 山西北部地区,依附突厥屡次南下骚扰并州。一直为唐王朝的心腹之患。武德六年(623)六月,高满政(马邑人,今朔城区)在朔州发动兵变,率众归唐。贞观元年(627)五月,退保恒安(今大同市)的苑君璋(马邑人,今朔城区)亦率众归唐。至此,山西全境归唐,唐军北进的道路打通了,灭亡东突厥汗国的时机成熟了。

贞观四年(630)正月,兵部尚书李靖亲率骁骑自马邑出发,进屯恶阳岭(今朔州市平鲁区西北边外),奇袭突厥。此役,唐军先后斩杀突厥万余人,俘虏男女10余万,杂畜数十万头,颉利可汗投降,东突厥汗国灭亡。

安史之乱中,朔州差点成为唐朝的救命符。天宝十四年(755)冬,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市)起兵,“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很快攻下洛阳、长安,同时还占领了今内蒙古和山西北部的一些地区。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平叛,与回纥援军组成联军,一路东进,从杀虎口入塞,同安禄山部将高秀岩的叛军在静边军城(今朔州市右玉县右卫镇),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当时正值隆冬时节,高秀岩的叛军衣单,难以御寒,又遇联军的强大攻势,所以叛军很快失败,叛将周万顷被斩杀,坑杀叛军骑兵7000人。这即有名的“静边大捷”,是挽救大唐的关键战役。

通过这次战役,唐朝扭转了被动挨打的局面,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郭子仪立即派李光弼等乘胜进围云中(今大同市)。同时,又命别将公孙琼岩率2000骑兵攻克马邑(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开东陉关(位于今代县东北,即今山阴之新广武口)。

“静边大捷”不仅解除了太原来自北面的威胁,同时,河东道(辖地为今山西,治太原府)北路畅通后,郭子仪也可领兵南下太原,东出井陉关,断安史叛军归路,安史叛军就会处于畏首畏尾、首尾难以兼顾的被动挨打局面。若非唐廷决策失误,强令哥舒翰出战导致全军覆没,关中陷落,安史之乱可能在一开始就被平定了。

五代:幽云十六州的挣扎

7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入唐都长安,沙陀族首领李克用(朔州人)从各族召集少年,加以整训,准备勤王。整训后的军队异常英勇凶悍善战,因他们全身衣黑,被称为“鸦军”,当时称之为“代北士马甲天下”。

中和二年(882),李克用率忻、代、蔚、朔、鞑靼之军共3.5万骑南下勤王,一胜再胜,很快收复京师,黄巢败退,东走蓝关。时年李克用28岁,是勤王诸将中最年轻的,而破黄巢,复长安,功居第一,兵势最强,诸将皆畏之。

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七月,朝廷授李克用金紫光禄大夫、河东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辖今山西中部地区,太原为其首府)。从此,太原就成为李克用争雄的大本营。克用在太原大治甲兵,积极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还通过在军中设置义子来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如李嗣源(朔州人,后唐明宗),还有不少不在义子之列的猛将,如大将周德威(今朔城区红壕头村人)。李克用凭借山西重要的战略地位和能征惯战的军队,最终在强藩环伺中称雄黄河以北。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称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与此后相继出现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为五代。这五个朝代除后梁外,其余朝代均直接或间接出自河东,其中后唐、后晋、后汉又均为沙陀族建立,史学界称为沙陀三王朝。李克用实乃沙陀三王朝的奠基人。

唐亡之后,李克用仍用唐天佑年号,以复兴唐朝为名与后梁争雄。次年(908年),李克用病死。公元923年四月,克用子李存勖称帝,国号唐,是为后唐庄宗。十月,攻灭后梁,建都洛阳。926年魏州(今河北大名府东南)兵变,庄宗毙于流矢。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入洛阳称帝。

清泰三年(936),李嗣源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一说太原人,一说应县人)造了小舅子、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反,是为后晋高祖。造反之时,石敬瑭为求得契丹援助,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其中包括朔州(治善阳,今朔州老城)、寰州(治寰清,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应州(治金城,今朔州市应县金城镇),今朔州境全部入辽,辽改善阳县为鄯阳县。

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之后,遭到朔州军民的的坚决抵制。后晋天福二年、辽天显十一年(937),应州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威耻臣于契丹,率军南归。辽会同四年(941),契丹振武军(置于朔州)节度副使赵崇赶走节度使耶律画里,献朔州归附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令宣徽使袅古只带兵围攻朔州,袅古只战死朔州城下。攻下朔州城后,为了替袅古只报仇,耶律德光下令,将城内青壮年男子全部屠杀,仅留30户作为袅古只的家奴。

不只朔州当地,在外的朔州籍士大夫也耻于臣属契丹。如成德军(治镇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安重荣(今朔城区人),每逢契丹使臣过境必遭其谩骂,天福六年(941)十二月,安重荣起兵反晋,兵败身亡。

河北正定的安重荣残碑及赑屃碑座

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碑刻

天福七年(942)六月,石敬瑭死,侄石重贵即位,是为少帝(出帝)。少帝耻于向契丹称臣,契丹军两次大规模南侵,都由于后晋军民的抗击,契丹军战败退兵。少帝产生轻敌思想,致使契丹主阴许以中原皇帝之位,诱使杜重威(石敬瑭的妹夫,朔州人)投降。杜重威率麾下10余万大军,引契丹南下,后晋灭亡。

契丹会同十年(947)二月初一,耶律德光以汉族仪式接受群臣朝贺,并改国号为辽,改元大同,但受到中原人民的反抗,在中原无法长期立足。

公元947年四月,耶律德光北归途中病死。五月,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一说今太原西南人,一说今朔州应县人)在心腹郭威(后周太祖)的建议下,自太原率军南出,到达汴州称帝,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是为后汉高祖。各地纷纷杀死或驱逐辽官后降汉,后汉很快统一北方。

乾祐元年(948)正月下旬,帝位未满一年的刘知远病死,子刘承祐即位,是为隐帝。隐帝宠任外戚、伶官,听信谗言,杀害功臣。枢密使、邺都留守郭威,得知消息后,随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兵南下,攻入开封,隐帝在逃跑中为乱军所杀。公元951年正月,郭威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周,史称后周,是为后周太祖。

后汉高祖之弟、河东节度使刘崇,随即于同月建北汉于太原,依附于辽。

随着沙陀三王朝的结束,沙陀人在历史上消失了,再无出现过。其原由是大部沙陀人融入汉族,仅有一少部分融入其他各少数民族。

宋元:走马灯般的北族拉锯战

8

后唐清泰三年、辽天显十一年(936),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朔州全境从此被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有,直到明初。在40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朔州全境一直处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之下。

辽国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管理机构,实行一国两制的统治办法。契丹官制,统称北面官,汉制官职统称南面官。南面官的官员由汉人充任。耶律德光从石敬瑭手中获取朔州地区后,当地军民曾强烈抵抗辽军进占。辽除用武力征服和血腥屠戮外,为了不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便在这一地区基本上沿袭了唐以来的旧制,即“以汉制待汉人”。

辽在幽云地区州设刺史,县设县令,维护原有的各种制度;又推行部分汉律,还开始科举考试,开辟了吸收汉族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宦的途径,又设立太学以培养汉人进入统治集团。应州(今朔州市应县)人邢抱朴(官至辽南京枢密使)在家乡创建了山西第一所书院——龙首书院(以应州境内最主要的山峰龙首山命名)。辽在包括朔州在内的今山西北部的统治初步巩固下来。

公元960年,宋朝建立。辽保宁十一年、宋太平兴国四年(979)五月,北汉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宋太宗挟灭北汉之威,转兵北上,欲以新胜之师收复幽云十六州。七月初,宋辽两军大战于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宋军大败。从此开始,辽朝数次报复,不断分兵南下。在此期间,今朔州地区不仅是辽的前沿阵地,而且战乱频繁,成为辽宋双方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宋雍熙三年(986)正月,宋太宗兵分三路北伐,命潘美、杨业率西路军出雁门,这就是著名的“雍熙北伐”。

三月,西路军出雁门,连战连捷,先后拿下寰州(治寰清,今朔城区西影寺村东)、朔州(治鄯阳,今朔州老城)、应州(治金城,今朔州市应县金城镇)、云州(今山西大同市)。五月,宋东路军大败,宋太宗立即命令西路军退回代州(今山西代县)。

六月,辽军攻入寰州,杀守城吏卒千余人。六月底,潘美与杨业一起引兵护送云、朔、寰、应四州百姓内迁。副帅杨业力主分兵应州,诱辽军向东,另以强弩手千人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南),阻击辽军,以保民众安全南撤。监军王侁不纳杨业建议,逼其出雁门直趋朔州出战(潘美并未表态同意王侁计划)。及战失利,回师陈家谷口(今朔城区西南外阳方口),潘美、王侁已违约先撤。杨业孤军奋战,负伤被俘,绝食而死。杨业子杨延玉和岳州刺史王贵也一同战死。回朝后,潘美被削三级,导致杨业之死的罪魁祸首王侁被除名流放金州。

此时,潘美也是六十六岁的老将,转年虽官复原职,仍旧悒悒不乐,数月而卒。虽然潘美生前没有什么特别对不起杨业的地方,陈家谷口也是王侁先离开而致使缺守,但潘美身为主将,不能约束监军的错误行为,对于杨业之死,他难辞其咎,致使日后被评书艺人丑化成奸邪嫉功的大反派。

杨业护送云、朔、寰、应四州民众南徙,率军与辽军激战,即民间广为传说的“金沙滩大战”。金沙滩泛指今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及应县、怀仁一带绵延广阔的沙滩。当时,“金沙滩大战”的主战场,是在今朔城区的南部。

传说中的“金沙滩”在朔州境内

公元1115年,金国建立。北宋统治者为完成祖愿,收复幽云十六州,于是联金灭辽。公元1125年二月,辽天祚帝在应州新城南30公里处余睹谷(今朔州市应县茹越口于东沟村),被金将完颜洛索俘获,辽亡。

同年十月,金国背盟,金太宗吴乞买下令伐宋,分兵两路南下。其中西路军以粘罕(宗翰)为主将,由河阴(今朔州市山阴县南故驿古城)经朔州进兵太原。宋靖康元年(1126)十二月,金军兵临开封城下,宋钦宗投降。次年二月,金下令废掉宋徽、钦二帝,宣告了北宋王朝灭亡。之后,金军分两路带着被俘的徽、钦二帝和赵氏宗亲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量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北归。五月,路过代州(今山西代县),度太和岭(句注山主峰),经朔境往云中(今山西大同)。

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铁木真建立了蒙古国,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即位第五年,即金大安二年(1210),便拒绝向金朝贡纳岁币,并与之断绝关系,举兵伐金。山西北部地区遭受了蒙古军的蹂躏和践踏,朔州军民屡次受到蒙古军的屠戮。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十二月,蒙古军再次进攻朔州(今朔州市朔城区),金顺义军(朔州为其首府)节度使吴僧哥率朔州军民9万余口南迁。吴僧哥及其部下迪剌、曹儿等率军民与蒙军苦战七昼夜,方退出城池。在蒙军的尾追下,吴僧哥与军民且战且行。次年初,吴僧哥“力疲马踬死焉”,时年30岁。朔州为蒙古军占领,所迁军民亦受到蒙军的掳掠和杀害。

元代从忽必烈去世到元顺帝即位,40年间换了10个皇帝,平均每4年就要换一个皇帝。其中从致和元年(1328)到元统元年(1333),更是年年换皇帝,6年中换了5个皇帝。

这些皇帝都是皇室贵族间经过派系斗争互相残杀而上台的。这种相互仇杀的战争中,朔州的兵灾十分严重。如元文宗上台时,今朔州地区成为阻挡西北诸王争取王位的主战场。在战争激烈时期,曾调集朔境丁壮,守御代州(今山西代县)。经过拉锯式的王位争夺战,朔州民间损失极大。

至正二十三年(1363),晋北军阀孛罗帖木儿进入大都,元顺帝封其为太保、中书平章事兼枢密院事,晋北仍为其守御之地。孛罗帖木儿命其部将姚伯颜不花守朔州(治今朔州市朔城区)。姚伯颜不花因兵少城阔,遂省去西北,仅留东南一隅为城,以方便备战防守。此城即今之朔州老城,新城大概为旧城的八分之一大小。

明清以降:

9

明洪武二年(1369),曹国公李文忠攻占马邑。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设了近20个卫所。朔州卫(治朔州城)正式设立,官兵1万名(洪武七年全国统一定编每卫5600名)。经李文忠提名,大将郑遇春(荣阳侯)为首任朔州卫指挥使兼掌印使。同时,在朔州地区还设有右玉林卫(治今右玉县右卫镇)、威远卫(治今右玉县威远镇净水坪)、平虏卫(治今平鲁区凤凰城镇)、安东中屯卫(治今应县金城镇)、井坪守御千户所、山阴守御千户所、马邑守御千户所等卫所。

因地处边防前线,且由于卫所制度的实行,朔州地区几乎是较有规模的村庄就筑有堡垒。至今朔州右玉全境犹存大小堡寨90余座,整个右玉古堡星罗棋布,遥相呼应,密度之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2006年8月,右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授予“中国古堡之乡”称号。

元朝灭亡后,残余势力进入北元时代,瓦剌、鞑靼等部先后崛起,朔州地区屡遭掳掠。尤其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后,蒙古贵族几乎年年举兵南犯,由于朔州地区与内蒙古接壤,朔境成为蒙古军队袭扰的重灾区。

正德十二年(1517)九月,鞑靼小王子率军5万入寇,巡游到应州(今朔州市应县)的明武宗还亲自参与了这场反击战,5天后,小王子败走,《明史·武宗本纪》称之为“应州大捷”。

一直到隆庆四年(1570)九月,鞑靼部首领俺答汗之孙把汉那吉因婚姻纠纷,携带随从来到平虏卫的败胡堡(今朔州市平鲁区败胡堡)投靠明朝,促成了明廷与俺答合议,从此长城沿线战火熄灭达60余年,史称“隆庆和议”(1571)。隆庆和议后,朔州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迅速发展,晋商也随之崛起。

明朝末年,关外女真族迅速崛起,形成了强大的后金政权。后金军在皇太极的亲自指挥下,先后于崇祯七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六月至九月、崇祯八年二月的两次突袭中,绕道内蒙古,把朔州作为一个重要战略目标。以围朔州吸引宣大明军,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进一步削弱了京畿明军,为入关作准备。

清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同年,攻占朔州。接着推行民族高压政策,提出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薙发令,迫令朔州人民交粮薙发。以交粮、薙发者为顺民,违者便是叛民,或连坐或处斩。朔州人民奋起反抗,以山区为根据地,其势力迅速蔓延到周围山区及大同一带,震动朝野。

顺治五年(1648)十二月,大同镇(驻大同)总兵姜瓖在大同公开举起了反清的旗帜,包括朔州在内的雁门关以北11州县也加入了反清斗争的行列,山西各地的汉族官员纷纷响应。义军一路向南,很快从山西北部打到最南部的运城、绛县。一时清朝在山西的统治岌岌可危。

为扑灭山西的抗清怒火,清摄政王多尔衮调取华北地区绝大部分可以调派的军队进剿。次年八月,朔州已和大同联系断绝,内无重兵,外无援军,实为孤城一座。朔州军民在张楹父子的带领下浴血奋战,誓不投降。气急败坏的多尔衮在攻克朔州之后,下令屠城。关于朔州的这次屠城,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六年,大同、朔州、浑源三城,已经王师屠戮,人民不存”!《朔州志》:“城破,悉遭屠戮”,“王师致讨,大兵临城,玉石俱焚,家破人亡……荡然一空”。史称“朔州之屠”。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亲征葛尔丹返京途中路过朔地,为了掩人耳目,改“平虏”为“平鲁”,改“杀胡口”为“杀虎口”。杀虎口位于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接处,也称西口,近代中国有五股大的移民浪潮“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蹚古道、赴金山”中的西口即是指的这里。古称参合口,自古传为要塞,周伐猃狁,秦汉伐匈奴,唐伐突厥,宋伐契丹,明伐蒙古……历朝征伐常出杀虎口。明朝为了抵御蒙古瓦剌,多次从此口出兵征战,故而起名“杀胡口”,从此以后则叫杀虎口了。

杀虎口新貌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从1937年9月14日侵占怀仁开始,至20日,短短的几天时间,朔州地区的怀仁、山阴、右玉、应县、平鲁等县相继被占领。9月28日,日军在击败朔县守城部队后,随即展开了残酷的血腥屠杀,制造了惨不忍睹的“九二八惨案”。“九二八朔县屠城”成为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一次屠杀3000人以上的八大惨案之一。

朔州是一座历史名城,她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地近边塞,西拒黄河,北控广漠,壮雁门之藩卫,为南北通衢,屹然北峙,是典型的塞上地区。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一部山西史,半部中华史。而山西史则重在朔、代。

我国历朝国都不论是在长安、洛阳,还是在北京,山西地区始终是为京都的重要屏障之一,而朔州又是整个山西的重要屏障之一。从军事角度来看,失去朔州,则太原难保;失去太原,则京师危矣。朔州确系三晋之巨防,兵家之必争,是冲要之州。

而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塞外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长期交汇融合,孕育了朔州人民豪爽大气、海纳百川、百折不挠、开放包容、淳朴厚道的基因品格。

欢迎参加征文大赛,奖金十分丰厚

文史宴“名城巡礼”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欢迎关注文史宴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六大,文化,山西,朔州,文史,燕京,的地区,策源地,王朝,魏绛,山西,朔州,朔州市,马邑,朔城区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六大,文化,山西,朔州,文史,燕京,的地区,策源地,王朝,魏绛,山西,朔州,朔州市,马邑,朔城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六大,文化,山西,朔州,文史,燕京,的地区,策源地,王朝,魏绛,山西,朔州,朔州市,马邑,朔城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