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为何未被盗

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为何未被盗

大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兴建于唐朝国力上升的鼎盛时期。相比于太宗李世民时期大唐的百废待兴,和玄宗李隆基国家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千疮百孔,李治和武则天的乾陵是最有条件安放大量陪葬品的唐代陵墓。

683年高宗李治死后下葬时,据说乾陵里就随同埋入了大量的金银财宝,等到705年武则天去世,一同陪葬进去的奇珍异宝就更加数不胜数了。毕竟夫妻两个生前都是皇帝嘛!而且合葬的黄白之物叠加在一起,不用说数量也是惊人的。

除了普通的金银器皿、玉器珠宝,从现已发掘的唐章怀太子墓做参考可知,乾陵中精美的壁画是必不可少的。这对研究初唐时期的人文面貌意义甚大,比如现在古兵器专家一直对唐朝的“陌刀”样式争论不休,若是乾陵壁画有陌刀画面展现,甚至有实物出土,则对解开唐朝武器装备之谜将能提供巨大的帮助。

最能牵动世人的,恐怕还是那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真迹——《兰亭序》了。据说这件书法至宝,被高宗李治遵照太宗李世民的遗嘱陪葬入了昭陵,但在五代十国时军阀温韬盗掘唐皇陵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无《兰亭序》的踪迹。因此,史学界推测同样酷爱书法的李治并没有完全遵照父亲的意愿,《兰亭序》极有可能是跟随李治到了乾陵。

自古以来,皇室陵寝就是政治敌手报复的对象、盗墓贼觊觎的目标,乾陵自然也不例外。根据史书的确切记载,大规模军队盗掘乾陵的活动就有三次,它们分别是唐末黄巢的农民起义军、五代十国时几乎挖遍唐朝皇陵的军阀温韬、冯玉祥授意下的孙连仲所部,但在乾陵巧妙的设计布置面前,三次军方盗墓全都一无所获。

乾陵依山建陵的精巧设计,是在整座山的腰腹位置采用人工挖掘土石方的方式,掏出一个面积宽阔的地宫,墓道口用条石堆砌封堵,石缝间用铁汁浇灌使之浑然一体、牢不可破。再加上各种掩藏防护手段,便具备了极强的隐蔽功能,比如黄巢的几万起义军,就被乾陵西侧的碎石沟误导,白白挖了很长时间连墓道口的边边都没能碰到。孙连仲的部队动用了炸药,也只是削掉了几层岩石,墓道口依然查无所获。

其余的小股盗墓贼,就更摸不到门道了,因为他们即使确定了地宫方位,面对铁浆条石把守的墓道口也是无能为力。从另外的位置挖盗洞,可在修建于大山中的乾陵面前,还是解决不了打通岩石的问题,难不成把整个山头都削平吧!

现代对乾陵地宫墓道口的确定,其实是上世纪60年代一次施工活动的偶然发现,当地的几个农民在用炸药炸石头时,无意间使得乾陵的墓道口重见了天日。根据考古界初步的考察,基本能够确定乾陵是一座未被盗掘的完整陵寝。

乾陵未被盗的消息让国内的文史学界着实兴奋不已,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文史泰斗郭沫若。在郭沫若的意识里,帝王陵墓文物是印证历史的最准确材料,乾陵和秦始皇陵、朱棣长陵一起都是郭老最想发掘的对象。只是在明万历定陵的发掘试验,造成了文物的极大损失,政府才下决心终止了主动性的皇陵发掘。对乾陵,也是以原地保护为主,原则上不会批准考古发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皇陵,李治,时期,唐朝,位置,墓道,武则天,史学界,合葬,盗掘,观点评论,李治,孙连仲,武则天,乾陵,墓道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皇陵,李治,时期,唐朝,位置,墓道,武则天,史学界,合葬,盗掘,观点评论,李治,孙连仲,武则天,乾陵,墓道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皇陵,李治,时期,唐朝,位置,墓道,武则天,史学界,合葬,盗掘,观点评论,李治,孙连仲,武则天,乾陵,墓道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