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女不得织,万夫受其寒。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这是唐代诗人苏涣《变律》中的名句,而苏涣一生最名的也就是《变律》十九首,其诗句通篇古风,毫无雕琢文采。这十九首诗如今也只仅存三首,也正是他这仅存的三首诗,使他跻身于唐代诗人的行列,流芳于后世。
苏涣生于中唐时期,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诗人。纵观唐代诗人的大作,总能感觉到他们都有武侠梦,幻想自己“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且潇洒仗剑,能够“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但真正带着凶器出门杀人放火、打家劫舍的,除了苏涣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人了。
苏涣原是个愤青。一般意义上的愤青总爱嘴上发发牢骚,并不敢真的到社会上以行动发泄不满。但苏涣却是愤青里面的另类,他自幼便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巴蜀一带往来剽掠,抢劫过往客商们的财物。他还给自己特意打造了一种白色弩箭,作为自己独特的标志,过往客商只要一见白弩,便知是大名鼎鼎的苏涣来了。客商们还给苏涣取了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号:白跖。跖是春秋时期第一有名的强盗,史称“盗跖”。由此可见,苏涣在做强盗时的名头有多大了。
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是什么影响了苏涣,赫赫有名的强盗苏涣却突然不做强盗了,而且是选择了一个比较温和的职业,他突然弃武从文了。能者无所不能,苏涣很快学业有成,甚至考中了科举。他不但做强盗做得有声有色,就连做官也同样是做得风生水起。他屡屡升迁,一直做到侍御史的职位,也许做官和做贼是相通的吧,但对于苏也不能不说真是个奇迹。
也许是苏涣做官做腻了的缘故吧,后来他在广州、交州煽动刺史哥舒晃发动叛乱,失败后被唐王朝明正典刑,来了个身首异处,身后还留下了一千多年乱臣贼子的帽子。
苏涣也许是有着天生的反叛性格,这正好也就成了他理所当然的归宿了。这何如此说呢?我们再看看他“一夫不得意,四海行路难”这句诗的含义,是否可以理解为:既然我一直得不到朝廷的重用,那我就让天下人陪我一起倒霉!事实上,苏涣既读书,又写诗,而且还做官,但他毕竟是个半路出家的秀才,他的骨子里面却始终是个强盗,所以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安分。只是这次他却犯下诗人最爱犯的错误,哪就是太高估了自己的雄才大略,他的最终失败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