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姬发灭殷两年,就忧郁而亡,实际上,就是自己把自己给“吓”死了。
不管史书上,将殷纣王描写得如何不堪,在周人灭商之后,商朝遗民的实力依然远远大于周人。
这就跟满清入关,抢了大明的江山类似。一个原本弱小、落后,臣服于中央之国的“蛮夷”,竟然突然入主中原,成了主人,心中自然会惴惴不安,必然要想方设法稳固自己的统治。
周武王姬发在灭殷之后,也是同样的想法。只是,武王对于此事,过于忧虑,到最后已经是寝不能寐,食不甘味,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因为心中不安,周武王先是找来了功勋卓著的姜子牙,问姜子牙该怎么办。
姜子牙是兵家鼻祖,典型的鹰派,自然主张攻伐。
他告诉周武王:“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爱一个人,就连落在他家屋顶上的乌鸦都会喜欢;厌恶一个人,连带他家的墙壁、篱笆也会一起厌恶。”
这就是著名的成语“爱屋及乌”的典故。
姜子牙很坚定地认为,对于敌对分子,就应该毫不留情,斩尽杀绝。
由于这个建议过于生猛、残酷,周武王听了,摇摇头,觉得不可行。
于是,周武王又找来了同姓大臣召公奭。
召公奭似乎更理智,向周武王建议:“有罪的杀掉,无罪的放过。”
周武王听后想了想,觉得也不可行。殷朝遗民这么多,逐个去辨识有罪、无罪,根本不可行,又摇了摇头。
最后,周武王只能召见了自己的四弟周公旦。
周公旦说:“还是让那些殷朝遗民各回各家,各耕各地,比较好。对待新臣服的民众,应该跟对待周的旧民一样,用仁德感化他们就好了。至于殷人的过错,都推给已经死掉的殷纣王就行了。”
周武王一听,非常高兴,就应该这么做。
不过,周武王并没有完全按照周公旦的建议做,而是将三人的建议折中,采取了武力镇压加怀柔的政策。
周武王一边派兵镇压殷商都城附近的商朝顽固势力,一边举行了大型的社祭。
周武王通过祭祀社神(土地神),正式昭告天下,周朝已经取代了殷商,天下换主人了。
接着,周武王又派人将抢来的代表江山社稷的九鼎,展示给商朝遗民看。天下之主的信物九鼎,也已经在我们周人手中了,你们还是接受现实吧。
到此,周武王还不放心,为了彻底教育商朝遗民,他又发表了长篇大论《商誓》。
原文长篇累牍,洋洋洒洒无数言,就不引用了。
周武王这篇长文的大概意思就是:周朝先人后稷的功绩堪比大禹,而殷纣王却昏聩、残暴、违背天意,所以,才惩罚了纣王,而周朝也顺应天意取代了商朝。商民如果安定无他念,那么,就能继续从周人这里承受上天所降的福禄,而周人也一定不会改变承诺,保证商人兴盛不衰。否则,哼哼,一定会把你们这些不听话的商人,统统揍回娘胎。
周武王给商人来了一顿胡萝卜加大棒的安慰加恐吓,效果还是很明显的,至少武王在世时,殷商遗民没有发生大的叛乱。
难道就此,周武王就安心了?如果真的安心了,周武王就不会那么快就去世了。
周武王接着又将殷纣王的儿子禄父,又名武庚,封在了殷地。同时,将殷商“叛徒”微子启,封在了宋国,并将一部分殷商遗民交给他管辖。
周武王此举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使用“殷人治殷”、“分而治之”的策略,在安抚商人情绪的同时,瓦解商人的团结。
当然,完全放任武庚不管,周武王也不会放心。
周武王又派三个弟弟监视武庚。其中,武王的三弟叔鲜封在了管地,五弟叔度封在了蔡地,八弟叔处封在了霍地。因为三人共同监视武庚和商朝遗民,所以,被称为“三监”。
接着,周武王又将箕子等曾经反对过纣王,被关押的殷商宗室、大臣全部从监狱释放,并加以大肆表彰,在进一步抹黑纣王的同时,又拉拢了殷商旧贵族。
箕子相比微子而言,更有气节,他痛惜纣王不听劝说,导致灭国,但也不愿侍奉周王,就带领着一部分商民,出走辽东和朝鲜半岛,建立了箕子朝鲜。
周武王安抚了殷商贵族,又开仓放粮,赈济困苦的商人,慨他人之康,收买人心。
商人接受了救济,却向周武王提出,希望能够继续使用商朝贤王盘庚时代的旧制度。
周武王露出了一丝苦笑,心中暗想,还是不服我大周呀。不过,转念一想,算了,好人做到底,准了。然后,周武王还对着一大众商人,露出了一个和蔼的微笑。
能做的事都做了,此地不可久留,扯呼!
一声唿哨,周武王带着远征大军,以思念家乡为由,返回了故土。
武王心中暗想,傻子才会一直待在一大群殷人中间,等着被杀呢!
周武王返回都城丰镐之后,又大肆封赏神农、尧、舜、禹等古代帝王的后人为诸侯,继续笼络人心。接着,又将大批的周朝姬姓宗室分封为诸侯,让他们分布在天下四方,共同守卫周朝的江山。
周武王一边担心殷商遗民会造反,一边担心无法维持周朝的统治。他一想到被自己所败的殷纣王,心中就开始惴惴不安。纣王不能顺应天意,导致强盛的商朝败亡,太可怕了,太可怕了!
绝不能让这类事情再发生在周人身上!我该怎么办?怎么办?
周武王开始失眠了!
被恐惧所困的周武王只好将周公旦找来,讲述了自己的心事,最后说:“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我们大周还没有完全得到上天的保佑,我睡不着呀!
周公旦知道周武王身体欠佳,心绪不宁,却还在为周朝的江山社稷忧虑,不由得眼眶湿润,竟一时语塞。
周武王见状,也不免忧伤,语调很沉重的说:“老天已经暗示我时日不多了,兄弟中,只有四弟你最聪慧,我准备将王位传给你!”
周公旦一听,心中一阵恐慌,坚辞不受!
周武王见状,只好跟周公继续讨论巩固统治的办法。
在从殷商王畿西归的途中,武王曾在嵩山的太室山祭天。在周武王看来,如果将都城建在天室(太室山)旁,有什么重大事件,就可以及时祭告上天。那么,上天高兴了,就会庇佑周朝了。
周公听了,觉得可行,就开始着手在伊洛之间营造新的都城洛邑。
只可惜,洛邑还未建成,周武王就因为担心周朝的千秋万代,忧思成疾,病故了。
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适当而正确的目标,可以让我们明确前进的道路,少走弯路。可是,过于宏大遥远的目标,却足以将一个人的斗志消耗殆尽,甚至是忧虑成疾。
周武王就是为周朝的延续担忧过度,导致了夜不能寐,忧思成疾,最终病逝。如果周武王能更豁达一点,只着眼于制度建设,选任贤能,加强继承人教育等等更具体的事情,只求做好眼前的事,而不去担忧过于空旷、长远的事情,也许会更长寿。
而在周武王死后,他还是没能阻止叛乱的发生,甚至叛乱的还不止是商朝遗民,他最亲近的三位兄弟也被裹挟其中。身为“三监”的管叔、蔡叔和霍叔,因为不满周公主政,被武庚利用,发动了“三监”之乱。
让周武王更无法想到的是,叛乱的发生,也没有他所想象的后果那么严重,并没有导致周朝的灭亡,反而被周公给轻松平定了。
而周公旦所定下的礼乐制度,不但让周朝延续了近800年,还影响了中原王朝上千年,这才是周武王真正应该操心的事情呀。
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只要将必要的知识、能力传授给了子孙后代,又何必操那么多心呢。
周武王即使不那么忧虑,周朝也不会亡于殷人之手。同样的,周武王再忧虑,也无法阻止800年后,周朝的灭亡。所以,做人还是豁达一点,做好自己眼前能做的事情就好了,至于其他的,考虑再多,还是无能无力,那又何必在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