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权宦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朝廷,唐宪宗、唐敬宗先后被宦官害死,唐文宗李昂被扶上位后,也是一个傀儡,他对宦官又怕又恨。直接与宦官争斗明知不是对手,唐文宗就想暗地笼络一伙人除掉权宦。
忍无可忍,准备反击
当时掌握神策军的是宦官王守澄,他的助手郑注公开受贿,文宗对此非常不满,可又无可奈何。经过认真观察,唐文宗觉得时任尚书左丞的宋申锡忠诚、谨慎,比较可靠,于是就与宋申锡商量,设计夺取王守澄的军权。为此,他让宋申锡笼络一些官员组成一个团体,升宋申锡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作为清除宦官王守澄计划的一部分,831年,宋申锡推荐王璠任京兆尹,让他掌握京畿的军政大权,并向王璠传达了文宗的密旨。但是历史实事证明,宋申锡识的眼光太差,王璠是墙头草式的势利小人,开始时,作为吏部侍郎的王璠有些受宠若惊,但他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后,觉得皇帝的势力太小,根本不是宦官王守澄的对手,不愿意冒这个险,于是王璠向王守澄和郑注告了密。结果王守澄、郑注指使神策军将领豆卢著诬陷宋申锡和漳王李凑谋反。王守澄向文宗上奏,并希望神策军将宋申锡灭门,因被内官马存亮制止而没有如愿。文宗铲除宦官的计谋自此失败。
反抗必须有,行动需谨慎
皇帝在失势之时,本来就在权臣宦官的密切监视之下,不仅要立志反抗,而且要讲智谋。在权宦大权在握之时,应该用韬光养晦之策,积蓄力量迷惑对方,在设计对付对方时还要小心谨慎,不仅在计划上要细致周密,在用人上更要慎之又慎。光绪执行的戊戌变法,不就是因为错用了袁世凯而让历史的悲剧又重演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