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三月二十一日,继位刚刚两年的明宪宗朱见深,收到了官军击破广西大藤峡贼的捷报。在这份洋洋洒洒的捷报之中,征夷将军、都督同知赵辅以及赞理军务、左佥都御史韩雍得意洋洋地写道本次大军进剿共击破大小三百二十四所贼巢,斩首三千二百七级,生擒七百八十二人,俘虏妇女二千七百一十八人。甚至于为了纪念本次大胜,还特地将大藤峡改名为断藤峡。
臣等已将大藤峡改为断藤峡,刻石纪之。以见天兵讨贼绝其根本,以昭示来世。兹实皇上神威圣武,使两广数十年之寇一旦扫除。而臣等幸睹成功,不胜欣忭。—《明宪宗实录卷二十七》
很快当地官员就在被俘妇女中挑出一批容貌秀丽的女子,然后将她们千里迢迢从广西送进宫中作为女史。当然谁也不会想到,这其中会有一位姓纪的姑娘,将来会诞育大明王朝第九位皇帝:明孝宗朱祐樘。《明史》中言之凿凿地宣称纪氏之死,明宪宗的宠妃万氏是直接责任人,此事究竟是真是假呢?
万贵妃与纪淑妃
纪氏,生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出生地在广东连山县永和红阳李糖寨。幼年时父母双亡,被广西贺县桂岭的亲戚收养。不久后亲戚去世,纪姑娘又为当地一无儿无女的土官所收养。土官对纪姑娘视若己出,对她进行了精心的培养,这为她今后在宫中受到明宪宗的临幸打下了基础。
一次意外的邂逅
纪姑娘进宫的年龄大致在十五六岁,因她长相标致且“警敏通文字”,被安排去看守宫内的仓库。在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冬天里的某一天,明宪宗视察仓库。当天正当班的纪氏“应对称旨”,结果皇帝头脑一热,就把她“幸”了。而这次的春风一度,就让纪姑娘珠胎暗结,明宪宗堪称一位神枪手。
据说当时在宫中最得宠的万贵妃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把纪氏贬去安乐堂居住。这里的安乐堂是宫中太监养病之所。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七月初三日,纪氏之子朱祐樘出生。万贵妃闻讯之后,立刻派门监张敏去把这位小皇子溺死。
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说实话,《明史》的这段记载,已经属于为了黑而黑。朱祐樘是宪宗第三子,在他出生的时候,宪宗次子朱祐极还活得好好的,怎么叫“上未有子”?另外你说万贵妃偷偷帮后宫妃嫔打胎我们也就忍了,已经生下来的皇子她也敢明目张胆派人去暗杀?真以为明宪宗只爱美人不爱江山吗?
那么事实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进士,宪宗朝大学士尹直曾经写了一本《謇斋琐缀录》,里面说到纪氏怀孕之后,宪宗唯恐万贵妃生气,就以治病的借口将她安置在安乐堂。而朱祐樘出生后,皇帝本人又让内侍对其进行照顾。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宪宗对于万贵妃的感情很特别,二人之间既是夫妻,又如母子。和纪氏的春风一度不过是宪宗一时激情的产物,而且纪姑娘出身不佳,皇帝担心万贵妃发怒,这才将她们母子偷偷寄养在安乐堂。
身世大白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四月十四日,乾清宫的宫门发生火灾。按照当时的普遍看法,宫门失火是上天示警。宪宗为了挽回影响,才决定把皇子年已六岁的消息公之于众。不过时隔多年突然宣布有个皇子,未免有些尴尬。大学士商辂想了个办法,皇帝让礼部和翰林院为皇子取个名字,这消息不就顺理成章尽人皆知了么。
上亲定睿名祐樘,下宗人府书于玉牒。皇子即今上也,母纪氏。生时失传于外,廷臣不及致辞奉贺,至是已六年矣。因乾清宫门灾,上欲显示于众,乃命司礼监太监怀恩等至内阁计议。佥议未定,良久学士商辂曰:“若降敕于礼部以拟名为辞,则众不言而自喻矣。”恩等欣然从之,请于上,遂有是命。于是中外之人心无不欢悦。—《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四十一》
按照《明史》的说法,这个时候纪氏一面强忍骨肉分离之痛让儿子去认祖归宗,一面却预感到针对自己的打击报复即将到来:“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
此时大学士商辂再次上奏,表示虽然皇子养在贵妃宫中我们很放心(你信吗?),但是纪妃毕竟是生母,希望能让她住到距离贵妃所在的昭德宫稍近的宫室,以便于母子能够朝夕相见。宪宗同意了商辂的请求,让纪氏移居永寿宫。
初,帝召见皇子留宫中,而纪妃仍居西内。辂恐有他患,难显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由是纪妃迁永寿宫。—《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而在明世宗嘉靖朝兵部侍郎陈洪谟所著的《治世馀闻》中,万贵妃的形象就好了很多。当时万贵妃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表示“何独不令我知”,然后穿上全套冠服去向宪宗祝贺,并请厚赐纪氏母子。依笔者看来,这才是一个正常的万贵妃形象。当年宪宗被废之时,正是万氏不顾自身安危拼死守护这位前太子。这样一个女子,会忍心见到宪宗绝嗣吗?
纪淑妃之死
纪氏到了永寿宫之后,平时的起居饮食都按照贵妃的标准,当时中外臣僚为此喜惧交并。这里的喜很好理解,皇子生母待遇高,对他竞争皇太子之位有利。但是同时还有惧,就很有意思了,大概大臣们都认为万贵妃会容不下纪氏。
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六月二十六日,商辂又一次上奏,这次的对象还是纪氏。因为内阁听说纪氏已经病体沉重,所以希望宪宗能够要重视其身后的丧葬礼仪,同时还请求让皇子朱祐樘去永寿宫探望。
六月二十八日,25岁的纪氏去世,宪宗追封其为淑妃,谥曰恭恪庄僖,同时辍朝三日。八月二十六日,恭恪庄僖淑妃纪氏被葬于西山皇室墓园之中,营域、葬仪俱从厚。六岁的皇子朱祐樘得以奉祝册行礼,算是宪宗对纪氏最后的善意。
在《明史》之中,纪淑妃之死,被明文记在了万贵妃的头上:“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但是万贵妃是怎么害死纪氏的呢?《明史》又说不出来。而在《治世馀闻》中,万贵妃在纪氏病重之时特意请宪宗赐其黄袍,其实就是在纪氏生前就给她一颗定心丸:你的儿子将来肯定是太子。
后纪妃有病,黄赐、张敏将院使方宝、治中吴衡往治。万妃请以黄袍赐之,俾得生见。次日病少间,自是不复令诊视。至六月二十八日卒,是日天色皆赤。—《治世馀闻上篇卷一》
上文中的张敏,就是《明史》中庇护纪氏,并在其死后吞金自杀的张敏。为了突出万贵妃的残暴而尬黑,真的是让人看不下去。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九月,嘉兴府知府杨继宗升任浙江按察使,与镇守中官张庆多次发生矛盾。而张庆的哥哥张敏,因此屡屡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然而却碰了一鼻子灰。
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这可真是有趣,成化十一年就已经自尽的张敏,怎么三年以后还活得好好的呢?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八月宪宗驾崩,皇太子朱祐樘继位。随即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就上疏表示“先母后之旧痛未伸”,意思就是纪淑妃之死存疑。对此文武大臣提出将万贵妃宫中的太监宫女和万氏亲属,都抓进锦衣卫大牢进行拷问。结果新天子表态不予追究,说明朱祐樘本人对万贵妃害死其母的说法并不认同。
奏上,得旨此事皇太后、母后宣谕已明,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明孝宗实录卷三》
结语: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十月二十六日,朱祐樘为生母上尊谥为:“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太后”,简称孝穆皇太后。当年十二月十七日,孝穆皇太后祔葬茂陵。这里的茂陵,是宪宗朱见深的陵寝。而纪氏身为当今天子的生母,自然是要与先帝合葬,所以才会将她的梓宫从西山迁出,再重新葬入茂陵。十二月二十六日,孝穆皇太后神主牌位被单独奉安于紫禁城内奉先殿西侧的奉慈殿。
作为大明王朝第一个并非皇后的皇帝生母,怎么安排纪氏的身后事其实对孝宗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毕竟此时宪宗皇帝的生母,英宗朝周贵妃依然健在,孝宗给自己生母的待遇,自然也是日后给她的标准。而同时孝宗的嫡母、宪宗皇帝继后王氏也同样健在,他也不能因为尊崇生母而乱了嫡庶之分。所以最终孝穆皇太后的神主牌位没有升祔太庙,而是单独放在奉慈殿予以祭祀。
到了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为了追崇自己的亲祖母、明宪宗邵贵妃,决定将她的神主牌位从奉慈殿中迁出,重新奉迁于茂陵陵殿,并且改谥为皇后。而孝穆皇太后纪氏,也同样得到了皇后的谥号:“孝穆慈慧恭恪庄僖崇天承圣皇后”,简称孝穆皇后。
身为明代第一位出身于广西的皇后,纪氏的一生际遇非常悲惨。从小父母双亡,成年之后又因为一场战乱,结果以俘虏的身份入宫当差。和皇帝的一场邂逅让她有了皇子,却因为出身让宪宗不想承认她的存在。至于她的死,应该和万贵妃没有太大的关系。多年之后,兴趣爱好特别广泛的清高宗乾隆皇帝,还特地写了一篇文章来为万贵妃鸣冤:
总之宫闱事秘,传闻已不可凭,或由众人深嫉万安之假附乱政,遂饰为无稽之言以归万妃。—《乾隆御批通鉴卷十一·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
这里乾隆皇帝还是说得保守了,明朝的文官们哪里是痛恨万安而归罪于万贵妃,借万贵妃来攻击将他们随意拿捏的明宪宗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