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元年(1004年)末,宋辽缔结“澶渊之盟”,北方的威胁终于解除。宰相寇準、毕士安等开始致力于裁减北方的边防军事力量,使民众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景德二年正月,即“诏河北诸州强壮(民兵的军号),除瀛州(今河北河间)城守得功人,第其等级以闻,余并遣归农,令有司市耕牛送河北”。
“强壮”是咸平三年(1000年)政府为加强抗辽兵力强制征集民户壮丁组成的,每户有二丁、三丁的征一人,四丁、五丁的征二人,六丁、七丁的征三人,八丁以上的征四人按正规军编制组织成民兵,进行军事训练,一旦辽军进犯,全部集中守城抗敌,在抗辽战争中起过相当大的作用。现在战争结束,使得数以十万计的青壮年解除了兵役,重新投入农业生产随后又将河北的三个边防军区,镇州(今河北正定)定州(今河北定州)和高阳关(即瀛州)三路都部署中的镇州、定州合并为一个都部署,亦即减少了一个边防军区。而较靠内地的天雄军(治大名,今河北大名东)、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邢州(今河北邢台)、贝州(今河北清河西)等四州、军的驻军,减少为步军六指挥(每指挥五百人)。
其余禁军原驻营地在河阳(今河南孟州南)和首都开封的,全部回到原驻营地。又罢除因抗辽而在河北设置的部署、钤辖、都监、使臣等军官二百九十余员。其时宋政府与党项李德明议和已开始进行,虽议定尚需时日,但议和已成定局,西北形势的缓和,使得宋政府决定精简禁军。
同年六月开始直至年末,又对正规军“禁军”进行精简,以达到淘汰老弱减去冗员、节省军费开支的目的,即所谓“谋省兵惜费”宋真宗在毕士安、寇準两相的辅佐下,也开始励精图治。
景德二年十月,首相毕士安暴病卒,寇準独相。由于当初寇準的坚持真宗勉强北上亲征抗辽,终于签订“澶渊之盟”而取得和平因此,真宗常怀着敬畏的心情对待寇準,寇準也孜孜以求治,君臣关系融洽,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好转。当初主张南逃金陵(今江苏南京)的副相王钦若,因为受到宰相寇準不指名的严厉谴责,并被出为地方官,对寇準怀恨在心。王钦若于景德二年初回朝复任副相后,因不愿与寇準同朝执政,于四月间自请罢副相。此后,一直伺机报复。
景德三年初,王钦若利用宋真宗的虚荣心,向宋真宗进谗言说,寇準力劝真宗亲征,是利用他“孤注一掷”,澶渊之盟是城下之盟是一件蒙受耻辱的事。王钦若别有居心地将澶渊之盟的责任,完全推到反对议和主张抗辽的寇準身上。
显然,王钦若的离间计发生了作用,景德三年二月,寇準被罢相出任地方长官,副相王旦升为宰相,王钦若也因而升为执政,任知枢密院事罢免寇準,起用王钦若,并不能改变王钦若所说的城下之盟的耻辱,宋真宗为此常常闷闷不乐,因为当初拒绝采用寇準主张抗辽,“可保百年无事”之策,而竭力主张签订这城下之盟的正是真宗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