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三折的神宗继位
宋仁宗赵祯生过3个儿子,却都夭折了,以后一直不见男孩出生。嘉祐元年(1056)以后,赵祯的健康问题常常引起大臣们的不安,范镇、韩琦、司马光等人先后进言,劝赵祯早立皇储,以免一旦辞世,引起宫廷祸乱。赵祯不得已,于嘉祐七年(1062)立其堂兄之子、曾被他领养过的赵宗实为皇子,改名赵曙。
嘉祐八年(1063),赵祯突然去世,宰相韩琦临变不惊,主持赵曙登基,赵曙就是宋英宗。赵曙健康状况不佳,于是韩琦等大臣请赵祯的皇后曹太后垂帘听政。赵氏皇族遗传性的精神病在赵曙身上似乎比较严重,他常常举止失规出言不逊,与曹太后的关系十分紧张韩琦只得从中极力调和。赵曙病情好转后,韩琦力请曹太后还政赵曙。生性固执的赵曙亲政后要求将生父、赵祯堂兄赵允让的名分上升到皇帝。这个要求不太符合儒家礼制,立即引起了朝臣纷争,韩琦、欧阳修等宰执大臣表示支持,司马光、吕诲等台谏官则极力反对。最后赵曙仍将生父与仁宗皇帝并列对待,并将吕诲等台谏官贬出了京师。
王安石之名萦绕神宗
治平四年(1067),赵曙病危,在韩琦的极力要求下,明确立长子赵顼为太子,15天后赵曙去世。还是在韩琦的主持下,年方20的赵顼登上了皇位,这就是宋神宗。赵顼即位3天后,三使司韩绛报告说,自与西夏开战以来,庞大的军费开支,臃肿的官僚机构,加上每年给辽与西夏的大量岁币,已导致国库空虚,现在财政上已出现很大的亏空。
加上宋夏战争连吃败仗,国内土地大量兼并而赋税不均,农民与士兵的暴力反抗连年发生这些都使得血气方刚的赵项深以为耻,奋发振兴国威的心理十分迫切而当时许多臣僚对此也优心忡忡,希望朝廷能变革图治。赵顼自幼好学即位以前爱读《韩非子》,对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有相当浓厚的兴趣。富粥、司马光等元老重臣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满足赵项急切的图强心理,而当时极有名望的王安石提出的政治见解却令他十分赞赏。
王安石其人和他的主张
王安石(1021~1086),抚州临川县人,少年时代吟风弄月,恃才傲物,一意以诗赋博取功名。后来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开一代士风,王安石深受其影响,开始树立经世治国之志,钻研道德文章。庆历二年(1042),王安石考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仕宦生涯,历任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知鄞县,通判舒州、知常州、江东提点刑狱等地方官职。这期间,王安石关心时政,勤于政事,修养道德,创新经义。所著学术文章,深得文坛领袖欧阳修赞赏,为士林所推崇,一时名满天下。
嘉柘三年(1058),王安石到中央政府出任三司的度支判官期间,针对时政弊端,给赵祯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陈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改革建议,但没有受到重视。嘉柘六年(1061),王安石出任知制诰,参与起草一般的诏书,后来又兼任纠察京城的刑事案件。王安石似乎并不乐意在中央政府担任这些很难发表独立意见的官职,这期间他的工作,无论是起草诏书,还是纠察刑狱,都表现出不按常规的强烈个性。
嘉柘八年(1063),王安石母亲去世,王安石辞官回江宁府守母丧。治平二年(1065)朝廷命王安石回京复职,他没有接受,继续留在江宁。这段时间他开始勾画理想中道德、政治与社会秩序,认为只有用崇高的道德统一天下人的思想,天下才能得到治理。同时他招徒讲学,传播其政治思想与学术观点。
宋神宗和王安石一见如故
在当时改革呼声很高的政治环境中,王安石的道德文章与改革主张使他在士大夫中获得了极高的声望,司马光说他是独负天下盛名30年,许多人认为只要王安石执政,天下立即就可以得到治理。
赵顼即位以前,就听他的幕僚韩维讲述王安石的政治观点,又读过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对他的政治抱负和才能十分佩服。即位以后,他让王安石就近出任江宁知府,接着又提拔他当了翰林学士兼侍讲,并准备让王安石出任宰执,对王安石寄予了治国安邦的厚望。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韩琦、富弼、吴奎、唐介、吕诲等宰执大臣认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过于理想主义,行政处事不够稳健,加上性格固执,爱标新立异而难于相处,善于著作高论而不适于做辅弼大臣。然而赵顼力排众议,不循常规地直接召见王安石,与其商谈治世之道与国是方针。商谈以后,王安石根据赵顼的征询,奏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全面批评了宋朝前期因循苟且的萎靡政局,指出只是由于侥幸没有遇上重大的天灾人祸,才保宋朝百年平安。
此后,王安石又多次向赵顼阐述他高远的思想学说和全面更张宋朝“风俗法度”的政治抱负。赵顼听后十分倾心,于熙宁二年(1069)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并要他拿出一套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