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皇子们为了成为继承人,都免不了在皇父面前伪装,把自己打扮成谦恭好学、不好酒色的温良君子,通过精湛的表演赢得皇父的信任,以此获得继承权,鼎鼎有名的就是隋明帝杨阿摩同志。
在杨同志之后,十二世纪的后南北朝时代的宋国,也有一位演技过硬的影帝,通过伪装哄住两个皇帝,成功登上帝位,他,就是宋光宗赵惇。
01,打破皇嗣艰难的魔咒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正月十九,身为皇子候选人的普安郡王赵瑗(即孝宗赵昚)大婚,迎娶王妃郭氏,并按祖制行出阁就第仪式,迁出大内,住在普安郡王府。
绍兴十四年(1144),被封为咸宁郡夫人的郭氏生育长子赵愭。十六年(1146)四月二十四,生次子赵恺。十七年(1147)九月初四生三子赵惇。随后又生了第四子赵恪和长女嘉国公主。
郭氏的强大生育力可把皇帝赵构乐坏了,总算打破皇室子嗣艰难的魔咒,虽然后来赵恪夭折,但赵愭、赵恺、赵惇都平安健康的长大了。
绍兴二十六年(1156)六月初二,努力增产报国的郭王妃薨,年三十一岁。长子赵愭才十三岁,次子赵恺十一岁,三子赵惇十岁。
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普安郡王赵瑗终于被养父赵构立为皇子,赐名赵玮,封建王。本文男猪赵惇三兄弟也终于成为名正言顺的皇孙殿下。
绍兴三十二年(1162)五月,建王赵玮被册立为皇太子,赐名赵昚。六月十一,赵构举行禅位大典,皇太子赵昚成为大宋皇帝,是为宋孝宗。
赵惇兄弟也从皇孙变成皇子,九月的时候,三兄弟分别被封为邓王、庆王、恭王,年龄分别为十九岁、十七岁、十六岁,他们的母亲郭氏也被追封为皇后。本文的故事也即将展开。
02,皇孙名分之争
孝宗继位不久,江淮宣抚使张浚就建议册立皇太子,按照立嫡立长制度,孝宗的嫡长子赵愭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人选,但孝宗并没有采纳张浚的建议,而是让长子和普通皇子一样出阁就第。
孝宗为何不立太子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其一,孝宗是高宗赵构的嗣子,这才刚刚内禅登上帝位,后面还有太上皇嗣父站着,就迫不及待去立亲儿子当太子,这不是让太上皇扎心吗?其二,雄心壮志的孝宗正满心满眼想的是北伐,要做锐意恢复的明君,哪有闲暇去册立太子啊!如今当务之急是北伐!北伐!北伐!其三,在孝宗眼中,长子太文弱,次子太敦厚,唯有老三,最是“英武类己”,当爹的自然最喜欢什么都和自己相似的儿子,因为这点小心思,孝宗对喜欢诗文的长子颇有点不以为然,心中不免存了往后拖延再观察的心理。因此种种,孝宗没有册立太子,东宫就此虚位,成为悬挂在众人面前的一块大肥肉。
隆兴二年(1164),十八岁的恭王赵惇迎娶李凤娘。次年、乾道元年(1165)四月十五,李凤娘就生下长子赵挺。皇室生娃要用公文正式申报,但是,赵惇却迟迟没有申报。
六月初一,邓王夫人钱氏生子赵挻(音山),邓王府申报大皇子生了皇嫡孙。就在邓王府申报的当天晚上,恭王府才匆匆忙忙补上申报手续。
第二天,秘书少监兼恭王府直讲王淮携白札子去见参知政事钱端礼说:恭王夫人李氏在四月十五日生皇嫡长孙。
当时因为孝宗没有置相,宰相虚位,参知政事钱端礼以首席执政行丞相事,而老钱正是邓王夫人之父,听了王淮的话很恼怒。哦,大皇子的嫡长子还没称皇嫡长孙,你三皇子的嫡长子都敢称皇嫡长孙?
次日,老钱故意去给孝宗禀报恭王府要讨论有关典礼的事,孝宗诧异的说:恭王府皇孙不应该称嫡孙,只能称皇孙。
老钱就给王淮上眼药:邓王府申报后,太上皇非常高兴,就说皇嫡孙降生,与其他事体不同,是陛下圣孝所致,应当行贺礼。昨天王淮来见臣,对臣说,应该年均以长、义钧择贤。
老钱这眼药上的什么意思呢?宋室皇嗣艰难,祖宗以来几朝都不见皇孙出世,当初还是钦宗在东宫时诞育嫡皇孙,让徽宗喜出望外。如今孝宗才受禅没几年,就得育嫡长孙,太上皇当然认为是好兆头,所以让宰臣率百官向皇帝称贺。
身为嫡长子的赵愭诞育了嫡长孙,这是令皇室超级开心的事,可王淮身为三皇子府的讲官,却建议应该按照年龄长幼来排,这样建议是何居心?
听了老钱的话,孝宗瞬间敏感了,意识到这个称呼问题的复杂性,当即就表态:这是什么话?都不是他应该说的!又对老钱表明他的态度:朕知道是邓王府申文后,恭王府才申告的,不必再差礼官检照礼文了。
老钱并不甘休:嫡庶名分,礼经上说得一清二楚,就是为了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的。身为讲读官,就应该用正论辅导,怎么能鼓吹这种启诱邪心之说?孝宗也担心王淮教坏自己的好儿子,就免去王淮的恭王府直讲,把他改放外任。
王淮的上言是否出自恭王赵惇夫妻,史无明文,但依据他之后的表现看,这货的意图很明显,就是通过争皇孙名分,来图谋东宫之位的,也是他的第一次试探。
通过这次事件,孝宗已经意识到东宫虚位的严重性,为了避免储位不定引起政局动荡、人心浮动,就在皇嫡长孙名分之争的两个月后,当年的八月,正式册立大皇子邓王赵愭为皇太子,九月,册封邓王妃广国夫人钱氏为皇太子妃。
乾道二年(1166)七月,孝宗下诏给皇孙赐名,皇太子的儿子、皇嫡孙赐名赵挻(音山),授福州观察使,封荣国公。恭王的儿子皇孙赐名赵挺,授左千牛卫大将军,以示名分区别,为这场名分之争划上句号。
03,柳暗花明
随着皇太子的册立,表明赵惇的图谋落空,没指望了,老实鹌鹑着吧!他夫妻俩都没有想到,事情居然还有转折。
乾道三年(1167)春,皇太子赵愭去原庙祭祀回宫,途中路过贡院,恰巧这天是补试士子们入贡院应考的日子,应试者非常多,堵住了路,执金吾举杖呵斥清道,引起应试士子与东宫卫队的冲突。
赶考士子们引起暴乱,群起折断执金吾的梃杖,把赵愭的车驾团团围住,吼声雷动,赵愭因此“惊愕得疾”,因为惊吓而生病,一直缠绵到夏天。
到了夏天,病弱的赵愭又疰夏伤暑,身体越发孱弱,结果,东宫医官又把太子的病情误诊,开错了药,赵愭服药后病情急转直下。孝宗慌忙将远在福州的名医王继先召进宫,太上皇赵构和太上皇后吴氏也忧心的从德寿宫探视太子。
七月上旬,太子病重,孝宗忧心如焚,颁诏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挽回儿子的小命,大赦三天后,皇太子赵愭薨,年二十四岁,追谥庄文皇太子。
东宫再次虚位,赵惇却没敢轻举妄动,为啥呢?有两个原因。
其一,赵惇的嫡长子左千牛卫大将军赵挺已经夭折。其二,庄文皇太子虽然死了,但他两岁的儿子荣国公赵挻和钱太子妃还在东宫住着呢?谁知道皇帝老子是什么心思,是学萧赜立皇嫡长孙,还是学萧衍立次子,在事态没有明朗之前,赵惇怎么敢轻举妄动,影响他爹做抉择。
04,制造吉兆
乾道四年(1168)十月二十,恭王赵惇的嫡次子赵扩出生,没多久,随着小皇孙的出生,一则奇闻在宫禁内传开了,据说恭王李夫人在生赵扩之前,梦见太阳坠落到恭王府的庭院里,李夫人用手接住坠落的太阳,随即就有了身孕。
啧啧,这手段也是简直了,真是简单粗暴,封建王朝哪个朝代的皇帝不在自己出生的事上整点神奇的吉兆表示与众不同?
宋太宗赵炅就说他妈梦见神人捧着太阳给她才生了他,真宗赵恒也是他妈李氏在梦中以裙子接住太阳才怀孕的,如今,恭王夫人也梦到太阳,是什么意思就不言而喻了吧,这是向大家表明,他家赵扩是天命所归啊!
这个新鲜出炉的白日梦与其说为儿子争天命,不如说是为老子恭王争东宫之位,孝宗会信吗?能为赵惇入主东宫加重筹码吗?
当然不信,身为皇帝,谁还不是亲妈做梦梦出来的,孝宗还是他妈梦到神人送了一只羊才怀孕的,出生时满屋子都是红光,和太祖爷爷出生很像呢!
但是身为皇帝,还不能代表科学打击迷信,只能当不知道,在次年五月,赐皇孙名赵扩,十一月,授赵扩右千牛卫大将军。
看上去造梦效果并没啥作用啊!赵惇没辙了,只能老实的扮演好孩子模样,阅览经史子集,练习骑射,我就爱读书,对酒色没兴趣的。
05,孝宗的心思
按说,太子没了,底下还有两个嫡弟,身后还有嫡子,你要立嫡就嫡长孙,你要立儿子,理应立年长的,这有啥子犹豫的。
孝宗说,我就是犹豫啊!我不是觉得老三最像我了,看上去比老二有福气,老二太宽慈了,不利于宗庙社稷,但是老三排行在后,要是立他,与礼不合啊!只能一拖再拖。
乾道六年(1170)正月,大雨雷电,十分吓人,接下来是一场大雨雪。左谏议大夫陈良翰上书说:天象反常是和久不建东宫有关,孝宗表扬了他。
随即,孝宗让庄文太子钱妃携带皇嫡长孙赵挻从东宫徙居外第。这个举动向大家表明了,孝宗不会效法萧赜立皇孙,而是要另立皇太子了。五月,虞允文独相。七月二十七日,太史奏称:星象主册太子,应该行大赦。
八月初三,孝宗御垂拱殿,虞允文在退朝后请求独自奏事,他对孝宗说:臣有一件大事要冒死进谏。孝宗问他何事。
虞允文说:自古以来,人君即位一二年就必然要立太子,陛下你在位都近十年了,东宫却依旧虚位,臣子们都心怀犹疑,但不敢开口。臣蒙陛下大恩,视为心腹,愿陛下上顺天心,下从人望,早出睿断,今日之事没有比这更大更急的了。
孝宗听了欣然回答:朕早就有此意,就是担心储位一定,人性骄逸,开始放纵自己,不好好学习,逐渐就有失德的行为,所以想让他练历世务,通古知今啊!
虞允文奏说:臣就知道陛下圣孝至笃,圣虑最远,怎么会不着急东宫的事呐!至今没有决断,也是陛下重视神器,封植国本。以臣之愚见,只要谨慎选择宫官,让他天天听正言,每日行正道,天长日久自然无不趋正,怎么会有后悔呢?再说,储位一正,身居大内,常在陛下左右学习,日常熟悉朝政,还怕不能历练?以臣愚见,早建东宫,以后的成就一定远远超过外处潜邸。
孝宗说:丞相所言极是,这事还是找个日子与你单独商议。首次谈论议储,虞允文并没有催着孝宗决断的意思,随即叮嘱孝宗早留圣念,结束此次谈话。
06,迎合上意的虞相公
之后,虞允文又几次催问孝宗立储事宜,孝宗都不能决断,聪明的虞允文就揣测出孝宗的意向了,如果孝宗按礼法立储,不会这么犹豫,如此犹豫不决,自然是其所想与礼不合。
十一月初五,孝宗郊坛祭天,再次单独召见虞允文说立太子的事,他只想和丞相一个人商量。
虞允文奏说:这是陛下的家事,臣不敢参与。本朝太宗即位后,有人提出立太子,都被流放岭南,之后再没有人敢提议,一直到淳化末年,太宗询问寇准,越过大皇子楚王,立三皇子恭王的事情,寇准说知子莫若父,陛下认为谁合适,就早日下诏就是。真宗得立全靠太宗亲自决定,臣的卷卷忠诚也只是期待陛下圣裁。
虞相公的意思就是,我只是催着你立太子,至于立谁,你自己拿主意。看你为难的劲儿,做臣子的我就给你找个可参考的例子得了。从这件事看,虞相公这货也挺迎合上意哦,并不是死守礼法的书呆子。
孝宗自然明白虞允文的意思,遂下定决心说:这事没啥可犹豫的,等祭天之后,给两宫上了尊号,立太子的事就放在春初吧!虞允文回答说:陛下准备春初立太子,臣谨奉诏,到时候希望陛下不再变动。
乾道七年(1171)正月初一,给太上皇帝、皇后奉上册宝。初五日,孝宗君臣再次密议。
虞允文说:陛下,去年郊天的时候,你说等尊上两宫尊号后就立太子,如今两宫册礼已成,请陛下早日决断。
孝宗说:朕准备在中春上旬择日行礼,立太子后,朕想让没有得立的亲王出镇外藩,本朝有这样的典故没有?
虞允文奏说:陛下只有两个大王,立一个为太子,另一个大王留在王邸侍奉陛下左右,本朝并没有陛下所说的典故。
到目前,虞相公已经可以确定孝宗想立谁,如果立老二庆王,根本没必要让恭王出镇,但是,要是立老三,老二是肯定要赶出京城的。
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的判断,虞允文肯定站队了,此时他已经投靠三皇子恭王赵惇,在此次商议完,他就派心腹给赵惇通报结果,因此,赵惇的小舅子给其父李道捎信说:“三大王言丞相遣腹心来报。储议已定。大人差遣可无虑。”
07,入主东宫
得到确切消息的赵惇真是欣喜若狂,在皇父面前伪装的越发积极。某日,赵惇外出,车驾被一个疯疯癫癫的军汉拦截,恭王卫士驱赶军汉,那个军汉嘴里神神叨叨的说:三王得,三王得。
赵惇素来热衷算命,听了疯军汉的话心中觉得是吉兆,我就是三大王啊!果然我才是天命所在啊!
乾道七年(1171)二月初七,孝宗御选德殿,正式把将要册立皇太子的御札宣示大臣,当夜锁学士院,让翰林学士起草立太子的一系列相关诏书。
太上皇赵构和孝宗一样,虽然喜欢庆王赵恺敦厚,但觉得他并不适合做皇帝,也支持越次立老三赵惇。
就在这个决定命运的夜晚,太上皇特意召见庆王赵恺到德寿宫,让孙子陪伴自己,并留宿北内(即德寿宫,秦桧旧第),这是难得的荣耀,庆王很高兴的留宿,陪祖父祖母玩乐。
二月初八,正当赵恺心情愉悦的陪伴太上皇帝、皇后徜徉在北内的湖光山色之间时,孝宗御文德殿,宣布册立皇太子。
诏书说:朕绍承大统,于今十年,而东宫虚位,惕然于怀。储副,天下公器,朕其敢有所私哉?今第三子,仁孝严重,积有常德,学必以正,誉日以休,可立为皇太子。
随即,宣读了庆王赵恺特授雄武保宁军节度使,判宁国府,晋封魏王。等敦厚的魏王殿下回府接到诏书,才明白了一切。
再去德寿宫见太上皇时,25岁的赵恺嘟囔:翁翁留我夜宿北内,却原来是让三弟越次做太子啊!赵构也觉得欺骗孙子不合适,只能继续忽悠:儿啊,你以为官家有那么好做?做的时候可烦恼呢!
通过赵构哄骗赵恺的事情,也可以知道,不管是赵构,还是孝宗,都觉得自己与礼不合,在礼法上站不住脚,别拿太宗举例,太宗的大皇子赵元佐不是精神有问题?老二被毒死,自然该老三上,但是,他的老二赵恺可是健健康康的,只不过表现的太敦厚老实,所以对于越次立老三,孝宗需要建设自己的心理。
三月初四,赵恺出镇,孝宗命两府宰执在玉津园为魏王饯行,宴会结束,赵恺登车离开京城,临行前,对虞允文郑重而恳切的说:还望相公保全。这娃也不傻,知道虞允文没站他这边说好话,但是,他也不希望他所处的位置被人惦记,还是要交好宰臣为自己美言啊!
08,东宫的伪装者
二十四岁的恭王赵惇终于登上太子之位,之后,就陷入各种繁文缛礼中,朝谒景灵宫,祭太庙,去德寿宫给太上皇、皇后道谢。到了三月二十三,举行隆重的册立皇太子大典,入主东宫。
慈父孝宗总算把类己的爱子推上储位,对皇太子的教育更是加强,不管是德行学业,还是从政方面,都亲自选择德行好、学问好的官员充任东宫僚属。
按照制度,东宫官都配齐了,孝宗还不满意,示意宰相虞允文再挑选有学问、有操守的人给他选择,又选择了王十朋和陈良翰同时出任太子詹事,并一改常制,明确指示王十朋和陈良翰不兼领他职,专心辅导太子学业。
为了让儿子历练政务,在入主东宫次月,四月二十,孝宗就命太子领临安府尹,御笔明示就是想让儿子了解民事民生。
其实就是听少尹汇报重大公事,具体操作还是少尹的,并不需要他亲自处理,只是让他了解,其他劝课农桑、宽恤赦免那样的事就由太子署名出榜。
对太子尹京,大臣们有不少反对的,例如太子詹事王十朋,上书孝宗说:太子就是问安视膳而已,抚军监国那都是万不得已的事情,三代之王教育太子,也不过教以礼乐,让他知道父子君臣之义。现在府事那么繁剧,即使事事处理得当,也显不出太子的聪慧、增加太子的盛德,倘若有一点差失,就不是爱护太子了。
但孝宗并没有采纳,他坚持认为,太子尹京可以培养其治国理政的能力。太子尹京真的能达到孝宗的期望,做为一个签字党,能指望他事事了解增加理政能力吗?不可能的,只是孝宗的一厢情愿。
一年后,太子詹事李彦颖再次上书请求太子罢尹京,专心学习。他又建议太子自己上书辞尹京事。
乾道九年(1174)二月,庄文太子赵愭的嫡长子荣国公赵挻薨,年九岁。赵惇心中送了一口气,可算少一个竞争对手。
鉴于太子赵惇连续三次上书辞京尹,就在赵挻夭折后的四月份,孝宗批准赵惇解京尹。赵惇开始专心他的东宫生涯。
淳熙元年(1174)十月,魏王赵恺改判明州,他的长子左千牛卫大将军赵摅(音书)已经夭折,淳熙四年(1177),在明州生下次子赵抦,授右千牛卫大将军。次年十月,太子的独子赵扩授英国公。
不管是判宁国府,还是判明州,赵恺都很认真的做事,关心民生,颇有仁政。淳熙七年(1180)二月,赵恺薨明州,年三十五岁。
讣文传来,再度老年丧子的孝宗不禁泫然流涕,对左丞相赵雄说:朕当初越次立储,就是看老二福气稍薄,但没想到他这么早就过世。
什么福薄福厚,不过是孝宗潜意识为自己越次立储找支撑罢了。赵恺就被葬在会籍,谥号惠宪。他还不满四岁的独子赵抦被孝宗接回了临安。
听闻二哥死了,赵惇心中是真的长吁一口气,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了,他没有意识到四岁的小侄子会在以后给他带来无尽的烦恼。
孝宗对太子赵惇的学业是经常关心和询问的,太子每次请安,都要叮嘱留意学问,史学家袁枢刚编成的《通鉴纪事本末》,也颁赐东宫熟读,又告诫儿子以经为主,但史也不可废。
严格要求儿子,对东宫讲官也多加留心,赵惇身边全是德学俱佳、勤勉尽职的大儒,例如杨万里、刘光祖,都是学问好,人又刚正。
赵惇表现的好学又尊师,对老师们讲的内容独抒己见,很得讲官们的拥戴。孝宗对太子学业的印象都来自讲官,对“见识高远”、“学问过人”的太子,非常满意,认为儿子一定不会辜负自己的期望,成为合格的继承人。
淳熙十二年(1185)三月,太子十八岁的独子赵扩晋封平阳郡王。某次元旦大朝会,太子接过皇帝赐酒站着饮用,但皇孙赵扩却安坐于后,知大宗正赵不德认为父立子坐不合于礼,孝宗就让礼官讨论。
太子笑说:尊无二上,在君父面前,我们父子都是臣子,怎能让儿子向我致以私敬呢?再说,平阳郡王在不赐酒时坐着,怎能让他一个人独立,乱了班次呢?
礼官们听了,没有一个人不夸太子的,有学识还知礼,真是大宋之福?孝宗也与有荣焉,对儿子的“谦恭”非常满意,笑着夸儿子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嗜好,认为儿子“德性已自温粋,须是广读书,济之以英气,则为尽善。”
看到孝宗夸儿子的话,我都忍不住替孝宗难过,被他完美儿子打脸的时候,孝宗该是何等心情啊!
大宋第一影帝赵惇并没有得意忘形,在孝宗面前总是小心翼翼,爹面带忧愁,他就忧愁,爹面有喜色,他就开心,爹饭吃得香,他就喜形于色,爹饭没吃好,他就闷闷不乐,真是大宋十佳青年超级大孝子哦!
09,急不可耐的太子
好学知礼、谦恭节俭、别无嗜好,还孝顺,孝宗对儿子满意的不得了,那他的好儿子怎么想的呢?
做了十几年太子的赵惇已经有点急不可耐了,一边在皇父和讲官面前伪装,一边心里腹诽亲爹,咋还不效法太上皇禅位,让他赶紧尝尝做官家的滋味。
有一次,赵惇试探他爹说:我的胡须已经开始白了,有人给我送染胡须的药,我没敢用。孝宗听出儿子的话外音了,就说:有白胡须好啊!正好向天下人显示你的成熟稳重。赵惇不由悻悻。
虽然这样说儿子,自从北伐失利,眼看恢复中原的梦想要破灭,孝宗心里也有些倦怠,但是,他还是想把国家治理的更强盛些,好让恢复中原的梦在儿子手中实现啊!也让儿子更多些历练的机会。
还有一个原因,太上皇还健在,自己要是禅位了,儿子又要花一大笔钱给自己修建宫殿,考虑到这些,真节俭的孝宗也不能禅位。
赵惇在亲爹那里碰了软钉子,就把目标锁定太上皇后吴氏,宫中举行宴饮称之为排当,赵惇好几次设排当宴请祖母,老太太就纳闷了,问贴身内侍:大哥儿屡屡破费排当,是为什么啊?
内侍就笑:想让娘娘代他劝官家啊!老太太笑了,吃人家得办事啊!老太太就瞅机会问孝宗说:官家也好早点享福,放下担子给孩儿们。
孝宗说:我早就这样想了,但孩儿还小,未经历练,不能马上给他,不然的话,我早交给他自己快活了。
吴氏就没有再多说什么,赵惇觉得祖母应该给皇父递话了,就再次设排当宴请老太太。吴氏说:我已经给你父皇说了,他说你还是未经历练的孩子。
赵惇一听这话,一把抓下帻巾露出头发说:我头发都白了,还说是孩子。吴氏不由为太子的急切感到无语。
自己也试探了,托祖母也问了,眼看亲爹没有禅位的意思,赵惇不由气馁,就把希望寄托到扶箕术上,召江湖有名的箕仙陈某入东宫作法,箕仙降临,写下“皇太子淳熙十六年二月壬戌即大位”,赵惇这才放心,觉得有盼头了。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初八,太上皇赵构驾崩,太上皇后吴氏成了皇太后。面对养父之死,孝顺的孝宗悲痛欲绝,两天都没吃东西,为了向天下人表示自己对养父“大恩难报,情所未忍”的孝心,坚持实行三年之丧。
疲惫的孝宗觉得自己该禅位了,交代翰林学士洪迈去查唐朝贞观年间让皇太子参政的故事,准备先让太子参决政事,之后再举行内禅。
太子侍读杨万里立即上书反对,并上书太子让他三辞、五辞、十辞、百辞,反正不能奉诏。赵惇都快急疯了,老杨还让他辞,这货只是礼节性的上了三次辞呈,并没有五辞、十辞,就在十一月参决机务。
10,己酉内禅
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初二,正式赴议事堂与宰执议事。七天后,孝宗开始在御内殿时,令皇太子侍立,强化训练他治理国政的能力。
赵惇这个时候很绷得住,内禅有望了,他参与朝政时在皇父面前更加小心翼翼,尽可能让他爹满意,以便内禅时间快点到来。
年末的时候,孝宗就命独相周必大准备禅位典礼。次年正月初三,封魏王赵恺的儿子赵抦为嘉国公,上元节那天,又把皇太后吴氏迁居慈福宫。这边,孝宗安顿完家事,开始安排国事,为禅位做准备时,那边东宫却又迫不及待了。
上元节皇太后迁入慈福宫的那天,太子赵惇的亲信姜特立看到左相周必大,就打听:宫中人人都知道上元节后举行典礼,现在怎么还静悄悄的不见动静啊?
周必大怼他一句:这不是你应该打听的事。姜特立悻悻然而去,他是赵惇的亲信,所作所为就算不是出自太子授意,也是知道太子的意思去迎合太子。
淳熙十六年(1189)二月初二,内禅大典举行,孝宗吉服御紫宸殿,颁布禅位诏书:
皇太子以仁孝聪哲。久司七鬯。军国之务。历试参决。宜付大宝。抚绥万邦。俾予一人获遂事亲之心。永膺天下之养。不其美欤。皇太子可即皇帝位。朕移御重华宫。
宣诏完毕,群臣舞蹈称贺,孝宗步入便殿,赵惇被内侍扶着来到御座前,他推辞再三,侧立不坐,等内侍传出孝宗圣旨,请新皇帝升御座,赵惇才就位。
百官列班向新帝称贺,完毕后,赵惇来到便殿侍立孝宗旁边,随后,赵惇亲送太上皇帝赴重华宫。
从北内返回大内,赵惇下诏,尊太上皇帝为至尊寿皇圣帝,太上皇后谢氏为寿成皇后,禅位仪式这才结束,做了十八年太子的赵惇,终于实现自己的皇帝梦。
11,猴格说
通过光宗赵惇得立太子,并接受内禅的事情看,对儿子看走眼的皇帝不要太多,孝宗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都说知子莫若父,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
当初孝宗对赵惇有多满意,后来就有多打脸,选择储君这样的大事,孝宗不可谓不用心,犹豫纠结良久,还不循常规,越次建储,没想到的是,还是选了一个神经病,唉!再次为孝宗叹气。
从赵惇身为老三,就开始觊觎东宫看,一母同胞又如何?
还不是照样有明争暗斗,就像隋文帝说的我家孩子都没有异腹子,当然不会发生别人家那种争位争的乌鸡眼似的,结果呢,脸打得啪啪的。
赵惇在伪装期的表现,不论是东宫讲官,还是亲爹孝宗,都是深信不疑,他的表演能力比杨阿摩还精湛,最少在他登基之前,就没有暴露的时候。
大概就是伪装的太久,太压抑本性了,一朝反弹,就比较厉害,各种事情交集在一起,直接把他刺激成神经病了,也是宋国皇室和人民的悲剧,被一个精神有问题的狂躁症患者通知,哎!抚额。
正是赵惇,让宋国从治世转入衰亡,国政沦入权相之手,开启了前朝后宫把持朝政的源头,一步步走向灭亡。
这一切,伪装帝赵惇要担负多半责任。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图片不代表历史人物。
参考资料: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宋史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有喜欢辽夏金元的朋友可以关注猴格,不会让您失望!当然,还有后宫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