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到汉唐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我们就会想起“张骞出使西域”和“文成公主入藏”等等知名事迹。但反观两宋时期,却很少出现这种“公主和亲”行为,这并不是两宋已经强大到不需要应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了。那么,同样是应对北方威胁,为什么宋并不会利用“公主和亲”来保平安呢?这主要是和宋朝的历史背景、社会思想、民族政策以及当时的一种社会舆论有关。
汉唐时期民族政策较为开放,但以汉族为中心的两宋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和亲的前提是当时的民族政策,汉唐时期的民族政策都比较开放,举国上下对这种和亲行为并没有多大的反对意见,而两宋时期则存在着比较强烈的中心意识,反对这种和亲行为。
1、汉唐时期实行开放的民族政策,对“公主和亲”并没有多大偏见
汉唐时期的民族政策较为开放,上到统治阶级,下到平民百姓,对其他民族都没有什么偏见。而正是因为这种一视同仁的做法,使得当时的统治阶级和社会百姓,都不认为这种和亲行为是一种屈辱的行为,而将和亲的公主视为伟大的象征。特别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当中,唐朝就多次利用公主和亲,来借助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以解决内患。当年的文成公主入藏,现在还是历史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在汉唐时期,这种和亲行为,更是被视作一种促进民族融合的壮举。
2、以汉族为中心的两宋时期,认为“和亲”是一种辱国的做法
到了两宋时期就不一样了,宋人历来以汉族为中心,对待少数民族有一种特别的偏见,正是因为这种中心意识的存在,使得宋人都强烈反对这种和亲行为。虽然军事力量比不过人家,但宋人基本上都是瞧不起其他的少数民族的。
自视甚高的宋人,认为少数民族都是蛮夷,尚未开化,没有教养,因此不可能同意这种和亲行为。并且认为“公主和亲”是对汉族的侮辱。这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使得宋人绝对不能同意与少数民族和亲,认为这是一种失去尊严的行为。
在很多史料当中,都有记载宋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歧视少数民族的心理,比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当中,都有说过:“建信侯谓冒顿残贼,不可以仁义说,而欲与为婚姻,何前后之相违也!......盖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可见,宋人对这种和亲行为的不屑。
比较强大的经济基础,使得两宋可以利用钱财来保平安
宋朝之所以可以对“公主和亲”行为不屑一顾,是因为当时的宋朝的确有资本,可以不进行和亲,而是利用钱财来应对北方民族的威胁。
1、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有充足的国库与北方民族谈判
两宋时期,基本上是我国封建历史上,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时期。两宋时期的商业经济,更是被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是“商业革命”的时代。
两宋时期的商业经济的发达程度,基本上大家都知道。当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一书,就完全记载了当时的这种繁荣程度。而繁荣的商品经济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商业税收充足了当时的国库。在国库比较充足的前提之下,当时的两宋有了可以和北方民族谈判的资本,因此可以拒绝这种“和亲”行为,采用钱财来“保平安”。
2、两宋通过“纳贡”的方式维持外交,并不需要“公主和亲”
都是“保平安”,但是相比于汉唐时期的“和亲”行为来说,宋朝的“纳贡”则是当时的宋人所寻到的一种最不丢面子的一种做法。其实,即使是“纳贡”,宋人都觉得是一种有失体面的做法。因此宋人在进行纳贡之时,都是遮遮掩掩的,不承认这是“纳贡”。
在有着强烈的民族优越感的宋人眼里,他们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纳贡”,只是对他们的一种“赏赐”。而相比于宋人的中心意识来说,北方的少数民族反而不在乎这些“虚名”,因此这种“纳贡”行为也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乐意接受的。在双方的钱财交易之下,宋朝就避免了用“和亲”这种方式来应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在言论自由的背景之下,宋朝的士大夫强烈反对“和亲”行为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时期,统治者对士大夫对重视达到了顶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士大夫基本上没什么顾忌,因此他们对于“和亲”的反对,也轻而易举的能够被统治者所接受。
1、文人情怀使得宋朝士大夫对“公主和亲”大多持反对行为
为何士大夫阶层普遍反感这种“和亲”行为呢,其实就是他们骨子里的一种文人情怀在作祟。基本上所有的文人都有着一个政治理想,都以“天下之乐而乐”。
在这种强烈的政治情绪的影响之下,宋朝的士大夫基本上都反对“公主和亲”。士大夫阶层都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不应依靠“女子”来贪图一时的安乐,这是所有的文人骨子里都不允许的。因此很多文人都会在他们的作品当中,表达对“公主和亲”对不满情绪。
艾性夫就在其作品《昭君出塞图》当中提及:“甘向匈奴作妇翁,而翁首祸羞千古”。可见,在当时的文人阶层看来,这种“和亲”行为,是让民族蒙羞的行为。
2、统治者“重文轻武”,对士大夫对意见都比较重视
士大夫的反对意见如果不被统治者重视,那也是无用的。但宋代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比较重视他们的意见,因此这种反感情绪,也被深深的植入到了统治者的心中。由于宋太祖赵匡胤本身是武将出身,在夺取政权之后取得皇位,成就了“赵”姓时期。
因此从宋太祖开始,宋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是“重文轻武”的,这也是为什么宋朝的军事力量如此之弱的重要原因。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是宋朝的统治者都如此重视文人阶层意见的原因。在士大夫阶层对和亲的强烈反对之下,这种反对态度也强烈的传达给了统治者,从而使得统治者也比较反感这种和亲行为。
在社会舆论的宣传之下,深受程朱理学影响的宋人都强烈反对“公主和亲”
不仅仅是统治阶级和士大夫阶层,其实宋朝的普通百姓,都是比较反感这种和亲行为的。因此,在当时的社会舆论当中,基本上所有的宋人都反对和亲。
1、宋朝小报刊登朝廷信息,普通百姓和士大夫拥有了解信息的渠道
从《中国新闻史》当中可以知道,宋朝开始出现了一种民间报纸——小报,这是当时的宋人了解朝廷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关于朝廷的一举一动,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小报来进行了解。因此,在深刻的了解了宋朝官府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的态度之后,宋代的普通百姓对于这种“纳贡”行为都是比较反感的,更何况是这种和亲行为了。
当时的普通百姓开始强烈的反对宋朝和亲,统治者有一点点的和亲意向,都会被小报刊登,引起社会舆论的不满。
2、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之下,宋人都认为“公主和亲”是一种屈辱行为
为何宋代百姓都普遍反对“公主和亲”呢,为何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屈辱行为呢?归根结底,还是和当时的程朱理学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关系。程朱理学以儒家学说为主,因此理学主要强调的还是儒家的“礼”。
在这种理学“礼”的影响下,宋人普遍比较重视尊严和人格。再加上,当时的很多士大夫都认为和亲是一种与伦理道德相对立的行为,都认为汉族是正统民族,与少数民族通婚是一种有违伦理道德的行为。这也是宋人的这种民族优越感的最主要的来源,就是程朱理学赋予他们的一种人格精神和人格尊严。因此,当时的宋人宁可接受赔款“纳贡”,也不愿意去接受这种丢面子的“和亲”行为。
总结
从上文的分析当中,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两宋时期为什么不愿意“和亲”的主要原因。明明军事力量完全比不上北方少数民族,但在程朱理学的影响下,有着强烈的人格精神和人格尊严的宋人,不愿意接受与少数民族的通婚行为。再加上比较深厚的经济基础,为他们用钱财“保平安”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社会舆论和文人墨客对“公主和亲”的反对。两宋的统治者也基本上很少采用“和亲”的行为,来“保平安”。这既与当时宋人的民族优越感有关,也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
参考文献:
1、《续资治通鉴长编》
2、《中国通史》
3、《太平治迹统类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