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元璋在朱标死前就传皇位给朱标,朱棣应该连造反的想法都不会有了,更不要说造反之后获得成功了。
我们确认完两个重要的时间点,这件事情就非常清晰了。这两个时间点就是朱标和朱元璋死亡的时间。
洪武二十五年,即公元1392年,朱标在巡察陕西回来后不久就病逝了。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朱元璋才去世。
对比两个时间点,只要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或者之前禅位太子朱标,朱元璋就是太上皇监国,而朱标是皇帝。按照明初立太子的习惯,朱标继位后,就会立朱允炆为皇太子。依据是,朱元璋称帝就将朱标立为了太子,而朱标死后不到半年,朱允炆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皇太孙,所以,朱元璋在世,太子位是不会空缺的。
这种情况下,新皇帝朱标死后,新太子朱允炆会顺理成章的继皇帝位,而太太上皇朱元璋还健在。朱元璋有六年的时间,帮助新皇帝朱允炆稳固朝政。
朱元璋这时候,为了帮助新皇帝朱允炆稳固统治,应该还是会杀了蓝玉等居功自傲、飞扬跋扈,不容易节制的开国将领,但是对于那些比较低调的将领,应该会交给朱允炆使用。这时候,朱元璋也不那么想当然的让晋王、燕王等等同姓诸侯王带兵帮朱允炆守边疆了。即使还是将兵权交给了同姓王,六年的时间,朱允炆的皇帝位也早已经非常稳固了。
按照朱允炆继位后就开始削藩的作为,朱允炆是明白藩王带兵的危害的,他一定会请求朱元璋不要给这些同姓诸侯王统兵权。其实,这时候有一种最好的交接方式,朱元璋留南京监国,朱允炆在1398年时,也已经21周岁了,完全可以作为统帅,御驾亲征,征讨北方的蒙古诸部。这时候,明朝开国时的众多将领还在,冯胜、傅友德、蓝玉、耿炳文、李景隆、徐辉祖等等一大批名将,他们只要跟随朱允炆打几次仗,有了一定的互相了解,基本上都会比较坚定的支持朱允炆了。
朱允炆毕竟相对朱元璋仁慈多了,有这么好的领导,谁还舍得换。朱元璋在,影响朱允炆执政的数位大儒对朱允文的影响应该就不会那么大了,朱允炆还会变得更果断勇毅一些。到朱元璋死时,朱允炆已经做了六年的皇帝,对于处理朝政已经非常熟练了,朝野上下,恐怕对朱允炆的支持是空前的。这期间朱允炆应该早已经剥夺了藩王的兵权,不会出现朱元璋死时,朱允炆强制削藩,造成多名藩王成为庶人或者死亡的事情,藩王们这时最多就是有名无实吧。
这时候的朱棣在做什么呢?也就是住在北平,养了数百护府的亲兵罢了。朱允炆在朱元璋在世时继位,他应该连带兵抗击蒙古余部的机会都没了,自然在军队中也缺少了威望,想造反都没有资本呀。朱棣没有了造反条件,也没有了死亡威胁,他的燕王王位也安枕无忧,此时,做皇帝的野心恐怕早就没了,更不要说造反了。朱棣都没造反的心思了,当然更谈不上造反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