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太祖为何会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定?因为不这样,大宋早亡了

宋太祖为何会定下“不杀士大夫”的规定?因为不这样,大宋早亡了

《论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意思是说,君子都是通过研究文字、文章和学问来结交朋友。在古代的士大夫阶层里,“以文会友”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文人雅士们每过十天半个月就会参加雅集,通过游山玩水、吟诗作对、品鉴作品,来结交志趣相投的好友或者切磋文艺。

文人们的雅集特别随意,不受时间、空间和条件的约束,历朝历代的文人雅集中都产生了许多名垂千古的大作。有些文人不仅可以写诗写文章,同时也具备很高的政治才能,比如苏轼,他既写得一首好词,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一番政绩来。

为何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可以当官?原因很简单,他们本就是通过科举层层选拔出来的,每个人本身的文学素养就很高,因此能成为好诗人并不奇怪。

宋朝是一个以“文人治天下”的王朝,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以文治国也成为了一种热潮,不过,时间一长,文人治国的弊端就显露出来了,不仅影响君王,还影响整个国家的发展。

然而,宋太祖赵匡胤老早就规定“不能杀士大夫”,为何会有这

规定呢

图片:文人们以诗会友剧照

一、十朝元老——冯道

北宋建立初期,国家存在军事实力并存的现象,老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因为在那时候,但凡手上握着一点兵权,就可以无法无天,可以说,全国上下都崇尚武力,那是一个武人当道的时代。

而文人手无缚鸡之力,并没什么话语权,自然也无地位可言,每一个封建王朝建立初期都存在着大量问题,由于政权还不太稳定,许多人都对皇位虎视眈眈,随时准备篡权夺位,导致纷争连绵不断。

看惯了政权频繁更迭,人们似乎也习惯了“背叛”的现象,在那个年代,极少有人愿意对旧主人从一而终,更多的是,在发现情况不对的时候马上转变风向,马上投靠新主人,

战争年代

谁会去追求大义凛然或是忠君爱国,为了生存,人们似乎一再降低自己的底线。

图片:政权频繁更迭剧照

五代十国有一个名叫冯道的宰相,他拥有人人都羡慕的官职,然而做起事来,却完全没有节操和分寸,实在令人不齿。冯道天资聪颖,少年时期读书刻苦,同时尽心尽力侍奉父母,让同乡人为之动容,幽州的节度使刘守光,听说冯道既有才又有德,就让他当了自己的手下。

刘守光讨伐定州的过程中,冯道一直在旁边劝谏,可刘守光非但不听,反而将其打入狱,要不是后来有人营救,估计冯道就要丧命于监牢了。

执迷不悟的刘守光果然兵败,冯道又转投李存瑁,并得到重用。后来,李存瑁不幸遇害,李嗣源继位,封冯道为宰相,在宰相的任职期间,冯道提拔了许多与他出身一样的寒门子弟,还常常拿出自己的俸禄来救济百姓。后来,李从珂拥兵反叛,皇帝被迫逃跑,冯道见形势不对,马上打开城门,迎接李从珂继位。

就这样,冯道前前后后历经了四个王朝的更迭,见证了十位帝王继位,成为当之无愧的“十朝元老”

这个名号听起来很让人肃然起敬,可若问冯道对哪位帝王做到了尽忠,真的很难言说。

图片来源于网络:冯道人物简介

在战争频发的时代,君主自然希望能拥有一个既忠心又有能力的臣子,可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冯道或许对百姓忠心了,可他却对君主不忠,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为了官爵和前程,一次次卖主求荣。

宋太祖建立北宋政权以后,立即笼络许多贤能志士,可如何让像冯道这样有能力却缺忠心的臣子,也能尽心尽力辅佐自己呢?

于是,宋太祖实施“以文治国”,他制定了许多政策,让文人感受到自己

已经获得

应有的尊重。

图片:赵匡胤称帝剧照

二、北宋不杀士大夫

王夫之的《宋论》中记载了太祖有三戒,其中一戒就是“不杀士大夫”,简单来说,就是宋朝建立以后,凡是大宋子孙,绝对不能杀任何一个文人,由此可见,宋太祖想要建立一个全新的价值观,他想把文人放在首要位置。

宋朝建立初始,战乱还未完全平息,天下慢慢稳定下来,连年的战乱让武官成为国家最主要的力量,而文官的存在感较弱,武将常常鄙视文官毫无用武之地。可宋太祖不想“陈桥兵变”的历史事件重演,就通过科举大量选拔文人,利用文人来治国。

其实,“北宋不杀士大夫”这句话被后世美化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

宋太祖并非完全不杀文人,只是希望文人们能够积极谏言,不用担心因为说错话而被杀头

只有广开言路,贤能的臣子才能够畅所欲言,对国家大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北宋的文化才能愈加繁荣。

图片:文臣畅所欲言剧照

不过,由于北宋尚文,导致文官迅速报团取暖,形成了大型的利益集团

宋朝选拔人才,除了通过科举考试外,还可以由朝中地位和权势高的大臣举荐为官。

因此,文官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纷纷举荐自己家族中的至交好友,同时还结交各个层级的官员,构成一张极为细密的关系网。此外,科举考试也是人为监控的,这就给了许多有权势的家族钻空子的机会,某些家族的父子兄弟通过“假科举”入仕,迅速成为家族利益集团中的一员。

文官集团内部还会相互包庇,因为他们是利益共同体,哪怕互不认识,当其中一位士大夫犯错时,其他文人也会拼命袒护,即便犯错之人与自己有过节,可为了大局着想,这些文人也会站出来维护。

范仲淹曾为广大文官集团谋利益而广受好评,其实,站在范仲淹的角度,他只是在为与他相关的文官集团谋利益罢了。

图片:范仲淹在朝堂上剧照

尽管北宋文官独大,可整个大宋的统治者似乎都牢牢遵循着宋太祖的告诫,不杀文人士大夫,哪怕是像王安石与苏轼这般改革变法失败的文人,也留有一条性命。

或许这项制度在现代人看来不合理,但在当时,这已经是最开明和有效的制度了,也是因为这项制度,北宋才能统治三百年之久。

文章作者:子皓君

整篇图文由子皓影视制作工作室原创制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图片,宋太祖,刘守光,规定,政权,宋朝,剧照,人们,冯道,观点评论,宋太祖,刘守光,冯道,文人,范仲淹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图片,宋太祖,刘守光,规定,政权,宋朝,剧照,人们,冯道,观点评论,宋太祖,刘守光,冯道,文人,范仲淹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图片,宋太祖,刘守光,规定,政权,宋朝,剧照,人们,冯道,观点评论,宋太祖,刘守光,冯道,文人,范仲淹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