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子道历史
在我国封建时代,讲究多子多福,重家庭兴旺。又因国家普遍承认一夫一妻多妾制,家中稍有资产的男子,都免不了身边常伴几位红粉佳人。更不用说当时无论是地位还是身家都排名第一的"天子"了。作为万人之上的皇帝,后宫佳丽三千,除了忙于前朝政事,后宫生儿育女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下。
除了少数皇帝恰巧完美避开天时、地利、人和里任意一种,一生子嗣艰难之外,其余的皇帝都有无数儿女常绕膝下。比如明朝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
按理来说,在关系诡谲莫测的皇室里,先撇开因母系身家背景较高且明显站队而对局势有所影响的部分公主来说,单单二十六个皇子就足够搅乱皇室里的一团风云。
但偏偏,在朱元璋在位时期,其余的二十六个儿子,都没有一个敢和当时的太子朱标争夺最可能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的太子之位,甚至连最出色的燕王朱棣都不敢与之争锋,选择了隐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继续推行嫡长子继承制,朱标地位难撼动
在封建时代,无论民间还是皇室,没有极其特殊的原因,都必须遵循古制、古训。一是出于孝道,二是封建时代为维护皇室统治而推行的儒家思想等文化思想也造就了这一现象。
而自商朝起,或者更准确说自周朝起便横贯了整个封建年代的一项宗法制度,就是嫡长子继承制。
由嫡长子继承的王位可以确保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对嫡子的大宗来说,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内又为大宗,其继承者也必须是嫡长子。嫡长子继承制目的在于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而在明朝《大明令·户令》中就有规定:“凡嫡庶子男,除有官荫袭,先尽嫡长子孙,其分析家财田产,不问妻、妾、婢生,止依子数均分;奸生之子,依子数量半分;如无别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绍全分。”这就是明代坚决推行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好证据。
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太子朱标失贤失德且天命不允,否则只要还是朱氏一族统治天下,朱元璋的其他儿子、朱标的其他兄弟,都不能随意暴露出自己的野心。
朱元璋手段强硬,且朱标深得人心
朱元璋怎么夺得皇位称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故事大家应该都没少了解,而他杯酒释兵权的事迹也没少听。
因此,他处处表现出对于嫡长子朱标的爱重之心,在行动和言语中都给朱标和其他儿子做了区分,硬生生压下了其他儿子浮出水面的野心。
而朱标也许没有朱元璋那样的魄力,其能力却足够安邦兴国,且为人仁厚,在皇子中威信颇高,为大多朝臣所看好。
在威严且实力强大的父亲表现出了非常明确的意见,且真切地与朱标感情深厚,而朱标本人也挑不出多大毛病,其他兄弟也就都默认了其上位兄弟们的待遇会比其他兄弟上位好了不止一星半点,也就都压下了蠢蠢欲动的心。
如果不是后来朱标身死,朱元璋去世,而新帝根基尚浅就想削潘动摇潘王地位,燕王朱棣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踹开侄子自己上位。只能说时也命也。
非朱元璋的其他二十多个儿子不想跟嫡长子朱标争夺距离皇位最近的太子之位,而是不敢和不想。父亲威严手段强硬,决心十分明确,哥哥仁厚和善,待人接物处理得当,对弟弟也好。在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当然也就没人敢冒死去出头了,朱棣也是一样。
直到后面朱标、朱元璋去世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转移到朱棣这边的时候,他自然就冲冲冲去踹掉指手画脚的侄子抢皇位了。
参考资料:《明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