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澶渊之盟:与汉唐相似的开局,为何结局却不同?是败笔还是功绩?

澶渊之盟:与汉唐相似的开局,为何结局却不同?是败笔还是功绩?

前言:

自唐朝之后,封建君主专制就好似走了一个下坡路,两宋时期虽然文化艺术和政治经济达到了顶峰,但是唯独在军事力量上比别的国家略逊一筹。尤其是在对辽国的军事上,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其他朝代对于战争的做法,比如说唐朝,盛唐时期几乎就没有打不赢的仗,再说明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一对比,宋朝就显得太懦弱了。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盟约——澶渊之盟,这个盟约本身是屈辱的,但仔细观察盟约本身,又是有利的。那么澶渊之盟到底是屈辱还是成功呢?

各朝代对周边政权的态度

历史上的王朝,都是怎么对待周围蠢蠢欲动的政权呢?是一味的忍让和亲还是直接武力碾压呢?其实在这方面,各朝代的对策都是不一样的,先来说一下唐朝这方面的外交。

1、盛唐的决不妥协

唐朝的外交需要分为几个时期来看待,在盛唐和晚唐,因为军事力量的悬殊在对待周边各国上也是不同的。首先在初唐时期,李渊在长安称帝的时候,刚刚稳定了隋朝的余力,尚未等到皇位坐热,还要对付各路反王和民间起义,终于等到江山稳定的时候,李世民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

此时的唐朝内政不稳,经过长期的战争已经十分劳累,实在不宜再动干戈。所以在唐初的时候,突厥屡次侵犯边境,李世民都是采取安抚政策,期望“以和为贵”。就算在后来突厥大军压境,直接在唐朝的土地上叫嚣,李世民也非常沉得住气,他深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道理,所以给了突厥许多财物,化干戈为玉帛,并不希望在唐朝国立需要恢复的时候再起争端。

果然,突厥面对丰富的财物,高兴的退兵了,可见李世民的安抚政策十分有效。唐朝在这间隙的几年里发展迅速,军队扩招,加强了军事力量,不过短短几年时间,就迅速发动战争,直接将突厥给灭了,真可谓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经过这场战争,唐朝的国威日渐显赫,经过了军事和生产力的发展,周边的国家只要有对唐朝不满意的,皇帝就会直接派兵攻打,李世民更是打出了天可汗的名号,此后一直到唐玄宗中期,盛唐在外交这方面基本就没受什么委屈。

直到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皇室失去了百姓的信任,军队不再受皇帝直接管辖,权力变得分散,年年内乱丛生。在对外战争上,就逐渐力不从心了,所以国家的实力也是外交的一种底气。

2、西汉和唐朝类似

西汉其实和唐朝十分类似,楚汉争霸结束后,刘邦胜出,建立了西汉政权。但此时的西汉国库空虚,生产力低下,急需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于西汉来说,匈奴是个极大的威胁,刘邦在匈奴屡次来犯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国力问题,他仍然沉浸在战胜项羽的喜悦中,所以在与匈奴的第一战就打得十分狼狈。

刘邦后来痛定思痛,深刻地意识到中原久经战火侵扰,百姓急需发展民生,已经很难再和匈奴硬碰硬了。所以,刘邦吸取教训,也一样送送钱送物资,在不起争端的前提下尽力安抚。匈奴在雄厚的钱财招待下真的安分了很久,汉朝也因此得到了宝贵的发展时间。后来的故事,就是文景二帝休养生息,恢复汉朝国力的事情了。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再次侵犯的时候,就不用送钱去求和了。汉朝也终于能够一雪前耻,将匈奴一网打尽,这一战之后,汉朝也是一战出名,周边的国家都对汉朝俯首称臣,也因此出现了汉武盛世。

可见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要只图眼前利益,眼光要放长远。在外交这方面,需要徐徐图之。

3、总结前人经验

由此可见,汉唐时期都是先选择以退为进,在自己还没本事的时候先求和,然后再发展军事和生产力,等到自己强大的时候,再将敌人打个措手不及。此举除了需要眼光长远之外,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毕竟一个人从受伤到恢复也不过百十来天,但一个国家要恢复国力,就是长久之战。如果遇到性子急的统治者,恐怕就如同明末的崇祯皇帝一样,只能自缢殉国了。

北宋-澶渊之盟

史学家在研究宋朝历史的时候,都会把澶渊之盟作为一个成功的外交案例来研究,对于这场盟约,有人觉得北宋花费白银十万,布匹二十万的代价太大了。但是有一点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北宋时期虽然军事力量不高,但是经济上可谓是富得流油,所以对当时的北宋来说,这点钱并不算什么。

1、澶渊之盟的前奏

唐朝末年,五代十国风起云涌,在后晋时期,中原在抵御北方的战争中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的防御大大降低,因此,宋朝的历任皇帝们都渴望收复燕云,光复华夏。由于防御系统降低,辽国轻而易举地便能侵入宋朝境内,从军事角度讲,如果不收复燕云,宋朝就会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2、澶渊之盟的利弊

而关于这场战争,首先发起方是辽国,他们倒也不是为了灭宋朝,只是为了掠夺中原的财物,后来宋真宗听取宰相寇准的建议御驾亲征,宋朝当时的军事力量还是可以与辽军一战的,当宋军渡过黄河,辽军一看情势不对,就主动提出了议和。而宋真宗也认识到北宋开国之初元气大伤不宜打仗,所以就在澶州与辽军议和。

因为辽军是为了钱,所以盟约上才会让宋朝做出巨大的钱财赔偿。但是对于当时十分富庶的宋朝来说,损失的这点钱与辽国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是于宋朝而言却是无关痛痒。所以这个盟约的大意是:虽然辽国出兵攻打宋国,但我们只是想要一笔钱,你给了这笔钱,我们就当兄弟,自此和平共处。

从盟约的内容,以及受惠方来讲,这个盟约对于宋朝来说的确是个耻辱,但是从宋朝的经济力量以及后来百年的安定来说,这个盟约也是十分有益的。可是关于澶渊之盟的弊端,其实并不只体现在一时的利益上。

澶渊之盟的影响

因为这场盟约,北宋以最小的损失获取了边疆一百年的安定,对于处于建国初期的北宋来说,是最好的局势。但是,即便是和汉朝、唐朝初始情况一样,北宋却并没有选择像汉朝和唐朝那样发展国力和民生。自从澶渊之盟开始用钱财换取了安定之后,北宋的皇帝和官员就生出了一种惰性,他们认为但凡战争失败,只要给钱就可以换来稳定。这种想法就是澶渊之盟给他们带来的不利因素,并且在后面的几百年里根深蒂固,后期的宋朝又发生了靖康之耻,纵有王安石变法挽回一线生机,但终究是无力回天。孱弱的宋朝在中原苟活了几百年后,最终还是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由此可见,虽然北宋刚开始的境况和汉朝、唐朝非常类似,但是他们却没有吸取前人的经验。在签订了澶渊之盟之后,反而生出了惰性,以为只要有钱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也给后面的朝代敲响了警钟。继续研究历史就可以发现,明朝的军事力量就是盛唐的翻版,明朝也从不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情况。清朝初期,八旗的战斗力也是碾压了明朝的军队,可谓是势如破竹,不过到了晚清,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总结:

综上所述,澶渊之盟的利,只在于北宋当时的一百年,不仅延缓了战争,而且北宋在支援前线上还省去了不少开支,长期的稳定也可以让宋朝趁机发展自己,所以的确是个巨大的好处。而他的弊端就是让北宋生出了赔钱就能解决战争的想法,因此,澶渊之盟作为北宋的外交实例,实际上是一种失败的盟约。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北宋当时的皇帝没有生出这样的惰性,而是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或者在位的是像汉文帝,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在打不过别人的时候立志要一雪前耻,或许几年之后,宋朝也不会变得孱弱,而宋辽之间的结局也会不一样。

澶渊之盟对于北宋的影响已经被历史掩埋,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一样要从中吸取教训。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因为自身软弱而放弃反抗,我们可以以退为进,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升自我,不断积蓄力量,最后再给敌人重重的一击,不能一味退缩逃避。

参考文献:《宋史》《四库全书》《细说宋朝》《旧唐书》《后汉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结局,时期,匈奴,澶渊之盟,唐朝,宋朝,开局,战争,败笔,时候,观点评论,辽国,澶渊之盟,宋朝,盟约,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结局,时期,匈奴,澶渊之盟,唐朝,宋朝,开局,战争,败笔,时候,观点评论,辽国,澶渊之盟,宋朝,盟约,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结局,时期,匈奴,澶渊之盟,唐朝,宋朝,开局,战争,败笔,时候,观点评论,辽国,澶渊之盟,宋朝,盟约,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