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赵括自诩饱读兵书,满腹韬略,加之出身于将门之家,平时论说兵法连其父亲都甘拜下风,因此迫不及待地想要到战场上建功立业、扬名立万。
应了那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韬三略尽藏心中的赵括却一上战场就兵败如山倒,“长平之战”成就了白起,也让自己“一举成名。”
从此,有了纸上谈兵一词。从此,也让书生空谈、不接地气的形象益发深入人心。
然而,明朝的这一能人书生却解了明朝城下之围、救明朝于水火之中,通过他,让书生这一形象终于又在战场上大放异彩。
而他,就是当年明月笔下明朝第二号牛人,那个我们读着他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于谦,字廷益。在他七岁的时候,就有僧人看出他的不俗之处。
“他日救时宰相也。”
这句话,让我想起大话西游中紫霞仙子的那句话“我猜到了这开局,却没猜到结尾。”于谦确实做了救时宰相,可惜劳苦功高的他却不得善终。
明朝几百年的历史,感觉特别出彩的地方也在于那形形色色的皇帝。话说这明英宗突然心血来潮,就想浴血沙场、大破胡虏,从而御驾亲征,但是却又偏偏又把军政大权都交到了一个太监王振的手中。
毕竟是一个太监,主要能力还是在于谄媚逢迎、作威作福,把自己当成了运筹帷幄的救世主,然后几经周折终于把英宗葬送到了也先的手中。
于是,明朝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土木堡之变”就这样发生了。
接下来,也先挟持着英宗大举进攻,无往不利,也让朝野震惊不已,纷纷陈言要求南迁,把都城迁到南京。此时,于谦厉声道“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城乃天下之根本,岂能轻易变迁,一动民心就彻底乱了,难免会步宋朝后尘。
既然不迁,那就唯有一战了。
明英宗出师之时,自是带走了明朝所有精锐部队,此刻京城内也就剩下不足十万的疲弱之卒。于是于谦赶紧加强京城守卫,同时调遣备操军、抗倭军、运粮军等各种后备部队,要求共同来师勤王。
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明英宗既已被俘,就得赶紧找一人来继承王位,也让天下人安心,于是在于谦的力谏下,郕王登上了王位,这也为他自己日后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也先挟英宗一路长驱直入,破了紫荆关后直奔京城。这时大臣石亨又主张坚壁清野,固守京城,可于谦却不以为然,坚称“奈何示弱,使敌益轻我。”堂堂大明王朝,岂能示敌以弱?!
一介书生、临危受命的他就这样,带着七拼八凑起来的二十二万军队,陈兵九门之外,硬是挡住了也先的进攻。
此后于谦为了大明朝屡屡建功,且不图名不图利,可是却依然难耐小人之谗言,慨叹一腔热血却无报效之门,最终被石亨、吉祥等人谗言所害,加之英宗因为忌讳当年自己被俘时于谦易帝的主张,把于谦给杀了。
一代功臣就这样被斩于市。
一腔热血,尽是报国之志,一门心思为了国家,经千锤百炼之苦,却难耐烈火焚烧之困,终于身死人手,为人间留下了无尽的清白。
也让明英宗后悔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