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基地宫出土的唐代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是一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兼具的茶具文物,颇有科研和观赏价值。
该器咸通15年(公元874年)入藏于扶风法门寺塔地宫,用于烹煮、贮藏、饮用的大批茶具,反映了唐代茶事。唐代制茶,按陆羽《茶经》所载,晴日采茶,经过“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几道工序,制成团茶或饼茶。所以,唐代饮茶必须烹煮。其程序是将团饼以净纸密裹,破,然后碾碎、过罗,最后投入沸水烹煮。
为了保持团饼的色味,自古以来茶的贮藏就受到重视。蔡襄《茶录》云:“茶宜篛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篛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又说:“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篛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这些记述说明为使团饼干燥而色香不减,需将团片装入吸热方便而又易于散发水汽的焙篓之中,烘去茶中水陆风湿之气。
法门寺出土的鎏金镂空鸿雁毬路纹银笼子就是这种焙笼。笼子锤樣、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带盖,直口,深腹,平底,四足,有提梁。盖为穹顶,口沿下折与笼体扣合,顶面模冲出15只鸿雁,内圈鸿雁引颈向内,外圈鸿雁则两两相对。盖边缘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破式一正一倒排列的莲花,鱼子纹底。笼体腹壁錾3周鸿雁,共24只,均相对翱翔。两侧口缘下铆有环耳,耳座为四瓣小团花,环耳上套置提梁,其上套有银链,另一端与盖顶相连,足为呈“品”字形组合的花瓣,与笼底边缘铆接。镂空均作毬路纹,使我们知道这类装饰典雅的纹样不是始于宋代,而是到晚唐时期就已普遍使用了。笼子体积硕大,通高178厘米,口径16厘米,腹深102厘米。
同出的金银丝结条笼子与其用途相同。陆羽《茶经》虽是茶书中的权威著作,但未曾著录此类器物;然而,唐代宫廷内却已经使用了。由此可见,唐代皇室饮茶之精细程度。
(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