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靖难之役中,朱允炆的战略是否存在问题?

朱允炆以全国对一隅,结果四年败北,要说他的战略没有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朱允炆的问题全部暴露在了战略全局方面,战略规划、武将选拔、军队调派方面全部暴露出了巨大缺陷。

战略规划方面: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

这一点,体现在朱允炆的整个削藩过程中。削藩其实并没有问题,但朱允炆却缺少削藩的雷霆手段,一方面想要彻底铲除藩王们对自己的威胁,另一方面则不想因此对自己的名望有所损伤。于是乎,他每次要削藩,总会给这些王爷罗列罪名,以此作为削藩的借口。

可笑的是,朱允炆给这些王爷罗列的罪名,竟然大多都是谋反,以谋反罪削其爵位,不仅名正言顺,而且还能体现出自己宽宏大量的一面,毕竟谋反可是重罪,不被杀就已经要感恩戴德了。可朱允炆完全是一厢情愿,王爷们并不傻,文武百官也不傻,天下百姓更不傻,朱元璋刚刚去世一年,这么多王爷就突然全要造反了吗?尤其是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家自焚,更是狠狠扇了朱允炆一记耳光。

朱允炆的削藩之举,就是典型的“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不仅给了朱棣充分的准备时间,而且还丧失了百官和天下人心,这是造成之后靖难之役中,朱允炆虽坐拥天下,却根本无法调用天下资源的主要原因。

再说靖难之役中,朱允炆任命耿炳文为帅,竟然对其说“今尔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父名”。朱允炆要耿炳文体会自己的意思,他什么意思呢?显然就是在暗示耿炳文“只要死燕王,不要活朱棣”,这可是摆明了要主帅替自己背黑锅,可是主帅敢背吗?弄不好回来还是个死,这反而让前线主帅束手束脚了起来。

武将选拔方面:畏手畏脚,任人唯亲

整个靖难四年,朱允炆先后任用耿炳文、李景隆、梅殷三人为帅,这里面除了耿炳文曾有一定的战阵经验外,李景隆只参与过练兵,却从无带兵经验,而梅殷更是只有过一次检阅凤阳留守司军队的经历。

结果呢?耿炳文这个唯一有过战阵经验的老将,在初战失利之后便被撤换,换上了由黄子澄推荐的李景隆,结果呢?李景隆率领大军五十万却在郑村坝之战中遭遇惨败,朱允炆竟然没有撤换他,反而派遣援军之后鼓励其再战,结果白沟河一战差点全军覆没,如果不是铁铉、盛庸坚守济南,这一次朱允炆就已经危险了。

然而嘴周,朱允炆更是派遣出了没有一点经验的驸马梅殷,甚至连保卫京城的京营都抽调出来交给了他,让其镇守淮安。结果这位老兄果然就扎在了淮安,朱棣大军在附近交战,他不闻不问;朱棣大军南下渡河,他仍然不闻不问;朱棣大军抵达南京,他还是不闻不问。

虽说朱元璋临死之前将功勋阶层杀的差不多了,可朝廷真的没有能征善战之将了吗?从整个靖难过程来看,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表现极为出色,然而却始终未得重用,有的是畏手畏脚、不敢大胆启用,有的则是因为与朱棣有关,不敢予以重用。

更可笑的是,在朱棣大军已经杀到南京城下之际,朱允炆竟然再度启用李景隆和谷王朱橞镇守金川门,结果李景隆和朱橞两人大开城门,放燕军入城,固若金汤的南京城就此失守。

军队调派方面:不该动用京营力量

其实纵观整个靖难四年,朱棣虽然屡战屡胜,但实际上大多数时间都仅仅局限于河北、山东地界,其他各地名义上仍在朱允炆的掌握之中,然而朱允炆先后动用近百万军队,却始终征调的京城周围军队,这应该与明初藩王拥有兵权有关,朱允炆怕各地军队不够忠心,不敢予以征调。但他最大的失误则在于,不应该动用京营的力量。

洪武年间,为了保证京城的安全,设有京军有48卫,按照明朝制度,每卫满编5600人,光是京营就有多大27万的军队,如果再加上京城内部的兵力和京城周边的兵力,这支军队至少有近40万。如果朱允炆没有抽调京营的兵力,凭借这40万兵力,朱棣很难在度过长江之后,便一口气顺利杀至南京城下,进而攻破拥有完备防御工事的南京城。当然,南京城破有李景隆大开城门的功劳。

除了以上问题外,朱允炆任用方黄齐三人,导致朝廷一片乌烟瘴气,军队人心丧失,各地守军纷纷反叛,同样也是造成朱允炆失败的主要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战略,王爷,方面,李景隆,京城,朱允炆,耿炳文,军队,朱棣,大军,观点评论,李景隆,南京城,朱允炆,耿炳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战略,王爷,方面,李景隆,京城,朱允炆,耿炳文,军队,朱棣,大军,观点评论,李景隆,南京城,朱允炆,耿炳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战略,王爷,方面,李景隆,京城,朱允炆,耿炳文,军队,朱棣,大军,观点评论,李景隆,南京城,朱允炆,耿炳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