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允炆这三件事哪怕做对一件,朱棣都不可能逆风翻盘,痛失皇位

朱允炆这三件事哪怕做对一件,朱棣都不可能逆风翻盘,痛失皇位

题/朱允炆这三件事哪怕做对一件,朱棣都不可能逆风翻盘,痛失皇位

文/刺客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建文四年六月,靖难之役已进行了足足三年,此时燕军长驱直入,兵锋已逼近南京金川门外。南京城内人心浮动,左都督徐增寿与燕军暗通款曲,事泄被朱允炆处死。但大厦将倾,又岂是杀一个人所能阻止的。没过多久,李景隆与谷王朱橞打开城门投降朱棣,南京陷落。

朱允炆心灰意冷,举火自焚,当然也有人说他剃度为僧,归隐避难的。但不管怎样,建文帝朱允炆终究还是在与叔叔朱棣的最后对决中,大败亏输,痛失皇位。

(朱允炆剧照)

仔细梳理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的经历后,我们发现,落到如此地步,朱允炆其实是做错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只要有一件做对,朱棣都不可能逆风翻盘,夺取皇位。具体是哪三件事呢?下面就来为大家一一分享:

★在削藩实施过程中,操之过急,提前逼反了燕王朱棣,又因经验不足,未能站上道义的制高点,导致人心尽失,是朱允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做错的第一件事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于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继位。朱允炆登上皇位后不到一个月,就提拔了他在东宫时的老师齐泰、黄子澄分别出任兵部尚书与太常卿,让他们共同处理政事。

(朱元璋剧照)

齐泰、黄子澄都是饱学宿儒,才学人品当然没什么挑的,不过,遗憾的是,他们的政治眼光实在是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两人一上任,就异口同声地向朱允炆提出,诸王各掌军权,尾大不掉,威胁皇权,必须进行削藩。而朱允炆也知诸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对皇位有觊觎之心的情况心知肚明。君臣三人一拍即合,定下了马上着手削藩政治方略。

方略确定之后,下一步就应该是实施了。按说如此重大又牵动全局的政治举措,应该考虑周详,做好充分预案,再稳步推进,以期将不利后果降至最低。

(朱棣剧照)

但因为朱允炆性急,齐泰、黄子澄又缺乏政治经验,削藩的最终做法却是出人意料的简单粗暴。简而言之,就是抹黑和构陷。这也让一直把齐泰、黄子澄当做端人硕士与恺悌君子的朝臣们大跌眼镜。

朱允炆派出大量心腹前往诸王封地,伺查诸王隐私,然后小题大做,入之以重罪。不出半年,周王、湘王、代王、齐王、岷王,相继以莫须有的小事先后被废。湘王朱柏不甘受辱,举火自焚,死得最为惨烈。

(明初藩王分封图)

这样一来,人心尽失,无形中将其余诸王全部推向了朱允炆对立面。但朱允炆君臣却丝毫不以为意,因为进展顺利,他们的胆子越发的大了起来。开始依样画葫芦,将手伸向了燕王朱棣,却全然没想到自己面对是一个怎样强大的对手。

朱棣没有让朱允炆君臣牵着鼻子走,而是干脆利落的造反了,这一下,该朱允炆君臣傻眼了。

朱允炆在削藩这一本该慎之又慎政治举措中,操之过急,在自己羽翼未丰的情况下,提前逼反了燕王朱棣。再加上辅臣们缺乏经验,采取了以抹黑和构陷消除异己的卑劣做法,未能站上道义制高点,导致人心尽失。

也将诸王全部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平白无故地壮大燕王方的势力,走出了一步臭棋。这也是朱允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做错的第一件事。

(靖难之役)

★误用庸才李景隆,导致数十万大军被葬送,双方力量此消彼涨,进入了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这是朱允炆做错的第二件事

得知朱棣造反的消息,朱允炆一阵慌乱后,任命长兴侯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征调大军三十万讨伐朱棣。此时,大明功臣宿将已被朱元璋屠戮殆尽,耿炳文虽也算是久经战事,却并非朱棣对手。战事一起,耿炳文连遭败绩,退保真定。

燕军攻之不克,退兵而去。

其实,此时,耿炳文虽暂时失利,却实力未损。性急的朱允炆不能忍受失败,下令让曹国公李景隆替换耿炳文担任征虏大将军。而正是这一决定,让明军陷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慌乱中的朱允炆剧照)

李景隆是南直隶盱眙人,平日举止雍容优雅,颇得朱允炆器重。但他只是外表端庄肃穆,胸中却没什么才识,是个十足的草包。

朱棣听说这一任命后,大喜过望,称其为“膏粱竖子”,并评价说:“李景隆为人志大才疏,又没有什么谋略。刚愎自用,不愿听取众人的正确意见,必定会失败。”

事情果如朱棣所料,李景隆会集所有的兵力足有五十万之众,但与朱棣作战,攻不能克,守不能固,进退失据。朱棣引燕军主力直取大宁,想拿下宁王朱权手下的朵颜三卫的骑兵,增加实力。此时,世子朱高炽只带不足一万人镇守北平。

(朱高炽剧照)

而李景隆得到消息后引几十万大军围困北平一月有余,仍不能破城。朱棣得到朵颜三卫,回师北平,攻击李景隆军。李景隆一触即溃,四散奔逃。

此后,李景隆屡战屡败,在郑村坝、白沟河、德州连吃败仗,被燕军一路追击,一直逃到济南城下列阵。不料,又再次被燕军击溃,幸得盛庸、铁铉坚守济南,才保住济南城不失。等到朱允炆想到撤换李景隆时,五十万大军,已经损耗殆尽。

(李景隆)

朱允炆识人不明,未能看出李景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草包本质。任由损兵折将,导致数十万大军被其葬送,大大消耗了自己一方的战斗力和兵力资源。

至此,朱允炆一方兵源枯竭,初期军事上优势至此已经荡然无存。双方实力此消彼涨,进入势均力敌的相持阶段。误用庸才李景隆,是朱允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做错的第二件事。

(朱棣剧照)

★迂腐疏阔贻误战机,下诏令将士不得伤害朱棣,让朱棣逃出生天,是朱允炆做错的第三件事

朱允炆撤换李景隆后,以盛庸为征虏大将军,盛庸这个人还是有几分本事的。他收拾残部,组织攻势,结结实实打了几场胜仗。稳扎稳打,重新夺回了德州。进而兵分四路,围困了北平城。

燕军冒死出战,与盛庸在东昌两次决战,盛庸用火器远程攻击,燕军全线崩溃,死伤数万人,主帅张玉战死,朱棣孤身逃亡,仅以身免。

朱棣收拾残部,退保馆陶。盛庸兵威大振,以大将军的名义,发檄文到天下各地,要求各地守军主动出击,断绝燕军归路。

(靖难之役示意图)

眼看着胜利在望,朱允炆却圣母病发作,装腔作势起来。他下诏令说:“朱棣是朕的叔父,战场之上,将士不得加害,不要让朕有杀叔之名!”

靖难之役朱棣本是罪魁祸首,只要他一死,燕军势必土崩瓦解。但朱允炆这道诏令一出,让明军将士左右为难。战场甚至出现过燕军败绩,数百人追逐朱棣一人,却谁也不敢上前进逼的情况。

而燕王棣却仗着有此护身符,有恃无恐,战场上横冲直撞,所向披靡。按《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三月,燕军与盛庸军在滹沱河决战。

(朱棣剧照)

朱棣轻骑率十余骑兵,侦察盛庸大营。当夜无法回去,就在盛庸大营外不远处宿营。第二天,睡醒后才发现已经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朱棣也不慌乱,从容上马,吹着号角穿营而去。明军众将士,因为有朱允炆的诏令,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离去,却没有拉弓射箭。

(朱棣剧照)

仗打到这个份上就没法再继续了,明军士气低落,怨声载道。建文帝朱允炆很快便尝到了苦果,因为盛庸攻势不再,朱棣发起反攻,盛庸与李景隆一样开始连吃败仗。胜利开始向燕王朱棣倾斜了。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而朱允炆却因为贪图仁慈的名声,下诏令将士不得伤害朱棣。这封诏令锁住了将士们手脚,让朱棣逃出生天。迂腐疏阔贻误战机,应该是朱允炆在整个靖难之役中做错的第三件事。

(朱允炆剃发为僧剧照)

★结语

经过三年的激战,在付出惨烈的代价后,朱棣终于突破了盛庸、平安、何福、徐辉祖等所部大军的重重阻截,略扬州、下镇江、次龙潭,京师震动。

朱允炆自知南京仅有的一点兵力不足以抵挡燕王大军,便连续派庆成郡主、在京诸王以及深受朱允炆信任的李景隆等前往燕军议和,不料都被朱棣拒绝。

(朱棣剧照)

老天对朱允炆是公平的,先后给了他三次翻盘的机会,却被他一一浪费。先是操之过急,提前逼反了燕王,后又误用庸才李景隆损失了大量的兵力,最后则因迂腐疏阔贻误战机,放朱棣逃出生天。

在最后一次机会被浪费后,朱允炆再无胜机。攻守之势反转,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政治,诸王,齐泰,李景隆,黄子澄,皇位,逆风,朱允炆,耿炳文,朱棣,观点评论,李景隆,燕军,朱允炆,耿炳文,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政治,诸王,齐泰,李景隆,黄子澄,皇位,逆风,朱允炆,耿炳文,朱棣,观点评论,李景隆,燕军,朱允炆,耿炳文,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政治,诸王,齐泰,李景隆,黄子澄,皇位,逆风,朱允炆,耿炳文,朱棣,观点评论,李景隆,燕军,朱允炆,耿炳文,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