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秦赋》剧情的持续推进,观众原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的覆灭六国,再也不会有何波澜,毕竟,《大秦赋》的结局早早就被人剧透了,那便是嬴政可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可没想到,《大秦赋》果然良心巨制,在剧情的后半部依旧跌宕起伏。
芈启作为嬴政的老丈人,也是芈氏一族的代表人物,其小心翼翼苦心经营数年,在就要吃到胜利果实之时竟然公然叛逃秦国,回楚国去当那看似镜花水月般的王。在这里许多观众要问一句,莫不是芈启秀逗了?
这也难怪观众不解,芈启已然成为秦国的丞相,还是嬴政的老丈人,芈华虽然不是王后,但妥妥的也是正夫人的待遇,加上还生了长子扶苏,芈启可以算得上是人生赢家。
拥有如此资源,芈启却在最后的时刻选择勾结楚国的公子景涵,楚国在芈启的里应外合之下,一下子折了二十万秦国士兵。若不是秦国国力雄厚,此战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芈启的这次被判,终结了芈氏在大秦苦苦经营几代人所取得的优势,还为秦国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芈启为何要叛逃秦国
芈启叛逃秦国,最为直观的因素,那便是他中了楚国的圈套,导致原本计划中的十万石粮食,只有八万石装车运往前线,剩余的粮食也被楚国人烧毁在仓库中。作为运粮总负责人的芈启来说难辞其咎。
秦自孝公以来,实施商君之法,秦法历来严酷,芈启之最,按照秦法来说,当诛灭全族。人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总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芈启回到秦国必死,于是他决定赌一把,回归楚国本宗,作困兽之斗,以期望能够取得突破。
除了芈启之外,当年的樊於期也是担心受秦法的责罚,而出逃燕国。在剧中,冬儿虽然已死,但樊於期也是拼了性命保护了扶苏,或许他不跑,嬴政会饶他一命,但在秦法之中,他难逃一死。人求生的本能促使樊於期出逃燕国,才有了后来荆轲刺秦的故事。
由此可见,秦法严酷早已深入人心,严酷的秦法曾挽救了羸弱的秦国,并一直延续了下来。凡事有利就有弊,严酷的秦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将犯法之人逼上了反叛的道路。当一个人明知必死,如果前面还有机会,我想任何人都会选择去试一试。
于是,樊於期试了一试,芈启试了一试,而在几十年后,困于大雨之中的陈胜吴广等人也试了一试。他们振臂一呼,天下群雄相应,诺大的秦国最终二世而亡,为天下笑。
为何芈启反叛为大秦覆灭埋下了伏笔
芈启假如归秦,最重的惩罚,无非是芈启个人身首异处。但考虑到芈启的身份,嬴政网开一面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除了回秦国受罚,自尽以谢皇恩的做法,也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他以一人之生命,必然不必牵连全族。但他都没有,他选择了与楚国里外勾结,做出了有损大秦之事。
过程很波澜,结局很平淡,芈启失败了,最终难逃一死。虽然嬴政极力维护,将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并且承诺不追究芈氏的责任,但芈华还是选择自闭于深宫之中,而芈颠也自杀谢罪,芈氏在秦国的势力烟消云散。那为何说此事为大秦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呢?
根源就在于,动摇了扶苏在秦国的根基。倘若芈启没有被判秦国,芈氏就不会受到这么残酷的处罚,而扶苏便会拥有芈氏一族的支持。除此之外,扶苏在自己的母亲的陪伴教育下,即便是收到了秦王令其自尽的诏书,素来以孝道仁义著称的扶苏,自然也会回宫中见他母亲最后一面。
而他身后的芈姓一族,必然不会同意他自尽,甚至还会以扶苏为旗帜,抗衡赵高与胡亥等人。扶苏只要是不死,并且取得了芈氏的支持。而蒙恬蒙毅两兄弟本来就不想盲目自尽,扶苏在有蒙氏兄弟的支持,以及芈氏支持的情况下,重掌秦国朝政的可能性极大。
而胡亥,仅仅依靠一封假的诏书以及李斯的支持,断然也不会掀起什么风浪。扶苏上位之后,行仁政,休养生息。他只要是不乱杀朝中大臣,维护好秦国的稳定即可。再发展个几十年,老六国之人慢慢消除内心的仇恨,大秦传递万世也未尝不可。
后记
一千个人的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芈启一族的迅速衰落,使得扶苏在以后的日子里,少了颇多依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