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才女貌,堪称绝配
隋朝大业年间,右骁卫将军长孙晟擅长骑射,出身名门望族,有“门外钟鼎,家誓山河”之称。长孙这个姓氏起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先祖担任过宗室(长孙)长,故改姓为长孙氏。
长孙晟的女儿长孙氏,小名观音婢,她爱读史书,以古人的善恶来规范言行举止,待人彬彬有礼,并且生得美貌端庄,赢得人们的一致赞颂。
长孙氏喜文的原因与其兄长长孙无忌的教导不无关系,长孙无忌“好学、涉博文史”。原来,长孙晟病逝后,长孙氏和兄长长孙无忌被舅父高士廉收养。高士廉素有才望,颇涉文史,曾为隋朝显官。,
公元614年,方圆几十里都知道长孙将军家出了美女,而且聪颖,上门提亲的人很多。封建社会中的人非常看重婚姻的作用,正因为看得太重,婚姻的决定权并不掌握在青年人手里,而在于父母、长辈。在古代社会,通婚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以此来拉拢关系,扩大势力范围是常有的事。高士廉为外甥女的婚嫁也费尽了心机,能与她匹配的郎君实在难找。
高士廉人朝为官时,对北周武帝的外甥女窦氏印象特别深刻,窦氏出身于鲜卑贵族,是窦毅之女。杨坚称帝后,任命窦毅为定州总管。窦毅见女儿才貌非凡,认为“不可妄以许人,当为求贤夫”,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来求婚的人,给两支箭,从门屏后面射中孔雀眼睛的,才允许婚配。前后有几十位贵族子弟皆未射中,李渊两箭各中一目,成为窦家女婿。
高士廉托人去李家暗访,听说李渊次子李世民文武双全,16岁仍未娶妻。李世民出身于陇西贵族世家。他的八世祖李焉曾在今甘肃、酒泉一带,建立西凉国。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是西魏宇文泰的开国功臣,死后追封唐国公。
李世民的祖父曾任安州总管,祖母独孤伽罗与隋文帝杨坚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李渊在隋朝历任谯州、陇州、岐州等州刺史。大业初年,隋炀帝任命李渊为荥阳、楼烦两郡太守,并任殿内少监、卫尉少卿等职。
对侯门将子的李世民来说,近二百年的贵族积累,不仅在财富上的,而且在思想上和政治见地上也有积淀。他从小住在李渊的军营中,奔波于陇州、岐州、楼烦等少数民族地区,熟悉军事。由于长期生活在中原和关陇地区,而统治这一地区的北魏、西魏、北周等政权,都是鲜卑族建立的,因而李氏家族同以鲜卑族为首的北方少数民族接触十分频繁。
李世民的祖辈多与鲜卑族通婚,可见当时民族之间的差异在逐渐消失,文化基本融为一体。在封建时代里,婚姻的成功与否则,将左右每个人的命运。
上天总会眷顾幸运的人,从而使他更加幸运。高士廉请人提亲,把长孙氏许配给李世民。李渊听说14岁的长孙氏天生丽质,博学多才,又出身名门望族,马上送去厚重的聘礼。
这一年,李世民和长孙氏喜结连理。李渊家中张灯结彩,吹吹打打,很多达官贵人携妻带子前来贺喜。李世民英俊非凡,文韬武略;长孙氏貌美如仙,温柔仁德。真可谓郎才女貌。前来贺喜的人都称赞这是一桩好婚姻。
长孙氏听说李世民才貌双全,武功盖世,彬彬有礼,心里美滋滋的。她想起了历代的贤妻良母,暗自发誓:“我一定遵循古训,处理好内务,辅佐好夫君的事业。”
事实也正是如此,在后来的贞观之治时代,长孙氏不仅是不可多得的贤内助,而在某个时期某个环境下对朝廷事务的“干预”,更为“贞观之治”的光彩之笔注人神力。从古到今的社会实践表明,一个男人要想干大事,缺不了妻子的支持。
助夫夺嫡,荣辱与共的贤内助
隋朝有过繁荣,从文帝时期开始,由于提倡节俭,储积了大量的粮食、布帛。但在这种繁荣的背后却掩盖着农民的大量破产,文帝的储积政策是建立在重征赋税、不赈济灾民的基础之上的。炀帝即位时,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奢华无道,徭役无时,东征西讨。此举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致使万户城郭空虚,千里无人烟。
山东、河南、河北、宁夏等地出现了20多支农民军,反抗隋朝暴政。炀帝派大军围剿,却越剿越多。真可谓:“民不畏死,夺何以死惧之!”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李渊立下功劳。公元616年,李渊晋升太原留守。
许多地主势力乘机招兵马买,豪强武装遍布全国。公元617年,在李世民的劝说下,李渊起兵反隋。六月,李世民和大哥李建成奉命出击西河,这是起兵的第一战。李建成、李世民在战斗中,冲在最前面,与士兵共同作战。唐军从不扰民,赢得了民心。李世民为起兵做了很多事情,使他在政治上快速成熟起来,军事上掌握了许多知识,并结交了大批英雄。
老百姓在隋朝的残酷统治下,对唐军的这种行为举手称庆,广大士兵士气旺盛。唐军来到西河城下,李建成、李世民仔细观察地形。第二天,唐军大举攻城,由于有内应放唐军进城,这一战打得很快,竟没有一人受伤,攻下西河。
七月,李渊亲率3万唐军从太原启程,遍放檄文到各郡县,声称唐军尊立代王为隋恭帝。唐军踏上了攻打长安、夺取天下的征途。
进军途中,部队从不伤害百姓,由于遇到八月大雨,耽误了一段时间。十月,唐军源源不断地来到长安,驻扎在长安城外的西北角。这时唐军已有20多万人,激战12天后占领长安。代王登基,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父子都得到封赏,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
公元618年4月,隋炀帝在扬州被宇文化及害死。
五月,李渊把隋恭帝踢开,在太极殿登基,即唐高祖。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年仅19岁。长孙氏被封为秦王妃。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的激烈争斗开始了。李世民武功盖世,南征北战,打了不少棘手的硬仗,成为高祖平定天下的大将。
秦王在府中招纳了房玄龄、杜如晦等大批杰士来辅佐自己。由于秦王势力的逐渐壮大,李世民夺帝位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李建成见李世民日益强大,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刻不得安宁。
于是,李建成处处贬低他、打击他。李建成经常在高祖面前进谗言,讨好尹德妃、张婕妤,给高祖吹“枕边风”。高祖经常以军功论英雄,使争斗越来越激烈。
在这场争斗中,长孙氏在皇室中为李世民到处活动。她对高祖十分孝道,连许多细微的方面都考虑周到。她对嫔妃们极其孝敬,处处忍让,总是赞扬她们的恩德,赢得她们的好感。她在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极力劝和;在妯娌之间,她凡事忍让几分,顺从她们,从不顶撞、不怕吃亏,尽量让她们挑不出刺儿,找不到借口,以消除猜忌。她尽量为李世民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随着秦王势力的壮大,连高祖都感到有点如坐针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李建成借征讨匈奴之机,向高祖提出调李世民的部将。为了抑制李世民,高祖欣然同意了。李世民派人去请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杜如晦推辞说:“陛下有旨,令我等不准结交秦王。若再去秦王府,死路一条呀!”
李世民对右骁将军尉迟敬德说:“你去一趟,若他们不来,就杀了他们!”长孙氏转头瞪了李世民一眼。李世民知道事情办得太绝了,碍于面子不便收回,便转身背对着妻子。
“尉迟将军,请留步。”长孙氏喊道。“夫人有何吩咐?“尉迟敬德知道她有更好的办法,停了下来。
长孙氏来到兄长长孙无忌面前,耳语了一番,对尉迟敬德说:“将军,你们一起去吧。一旦有事,也好互相照应。”
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走后,李世民深情地看着长孙氏,赞扬之意表露出来。看到房、杜二人后,长孙无忌诚恳地说:“来时,王妃明言相告,说殿下已决心仿效周公杀管、蔡。请二位从速人府共谋。否则,大王真生气了。王妃吩咐,我四人不要一同回府。”
房玄龄、杜如晦笑了,佩服长孙氏的机警。他们打扮成道士,夜里偷偷地潜人秦府。
长孙氏站在天井中,见房、杜二人来到,她连忙迎上前去问候,对二人说:“有劳二位先生了,如今局势危急,这其中的奇谋还需仰仗二位,大王久候多时了,快去相见吧!”
六月四日一大早,秦府的将士们戎装待发,准备到玄武门伏击太子李建成。
突然,长孙氏穿着礼服,头戴珠髻,手握酒杯,缓缓而来。她带着持重的笑容,依次从每一位将士身上掠过。大院中安静下来,“诸位将士,”长孙氏一反软弱顺从的性格,旗帜鲜明地说:“成败在此一举,我在这里给大家饯行,愿同生共死,誓为秦王效忠。”众将士听了,把手中的酒杯高举起,一饮而尽。
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李渊只好把皇位让给李世民,即唐太宗,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
勤俭为民,开创母仪天下之风
太宗初登大宝,政治动荡。经过多年的战争,国家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长孙皇后住在深宫,但她知道国贫民困,平常的穿着打扮端庄朴素,用品是只够用就行,不讲排场。
她的节俭并未随着国家经济的好转而改变。一天,她看到太宗上完早朝,请他到御花园散步。太宗心想,她一定又有什么“怪事”要告诫他了。长孙皇后一边陪太宗赏花,一边劝道:“陛下,你没有发现宫女太多了吗?”“何谓太多?”太宗明知故问。
“我想放还一部分宫女。”
太宗问道:“多一些宫女听你调遣不好吗?”长孙皇后说:“放还宫女能大大减少财政开支。尽管国家已经有钱了,但我们还应该节俭。这部分宫女是多余的,放还了于国于民都有好处。”太宗是个明主,点头同意。从此,长孙皇后放还了一批又一批宫女,最多一次放还3000多人。
长孙皇后以谦俭为德,每当训导诸子,经常是以谦俭为先。
一天,太子的乳娘遂安夫人对长孙皇后说,东宫用具太少,请再添一些。长孙皇后生气地说:“回去告诉太子,患在德不立,何患无器具用。请他好自为之吧!”遂安夫人不敢反驳,回去禀告太子。
长孙皇后对待侍从十分和善,从不耍威风,对嫔妃宫人能够真诚相待。嫔妃病了,她要亲自去探视,询问病情,派人尽心照料。为了不破坏后宫的制度,她把自己的药停了,省下钱来给生病的妃子买药。她的仁爱,赢得了妃子们的敬重。
一天,有个妃子刚生下豫章公主,就身染重病了。临终时,她用手覆在长孙皇后的手上,以泪洗面。长孙皇后见她不停地看着小公主,顿时明白了。她说:“你安心吧,我会照顾好小公主的。”妃子听了,微笑着闭上了眼。
长孙皇后视小公主如己出,加倍疼爱,其程度超过了亲生子女。此事,传为朝野的佳话,大家对母仪天下的长孙皇后极为赞美。
熟读史书的长孙皇后崇尚礼法,决不肯超越礼法的规范。她经常告诫公主皇子们不可做伤大体之事。
她通读史书,对政事很有见地。在茶余饭后,床前灯下,她总是避而不谈国事。她一本正经地对太宗说:“牝鸡司晨,定是主家中不祥。妾是一妇人,岂敢讨论政事!陛下还是说别的吧!”
太宗虽然生气,也不便发作。不过,太宗信得过她,很想听听她的见解,因此经常问她。有时候,长孙皇后干脆不说话。
长乐公主深受太宗的宠爱。贞观六年,长乐公主出嫁,司署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是当年长公主永喜公主的一倍。魏征认为不妥,奏道:“永喜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礼法上没有差别。不应让人看出皇上感情上的亲疏,请皇上斟酌一下。”
太宗知道自己错了,不肯当面承认错误。回到后宫,他把魏征的话告诉长孙皇后,由皇后出面处理。长孙皇后说:“魏征真是难得的忠臣。想想妾与陛下几十年的结发夫妻,言语间还要先看陛下的脸色,难得他能直言不讳。这件事我去做就是了,没有什么可犹豫的。”
事后,长孙皇后派人带钱400缗、绢400匹送到魏征家:“这些东西赐给您,望常秉此心,中正为国。”
由于日夜操劳,长孙皇后的身体衰弱了。贞观八年秋,她和太宗到九成宫,旅途劳顿,受了风京,到达九成宫后病了。虽然太医精心治疗,但病情不见好转。这可愁坏了太宗。
一天,太子李承乾前来探望。他对长孙皇后说:“母后,请向父皇启奏,大赦天下,度人人寺为僧,可能得到福助,病会好的。”长孙皇后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岂能随便大赦天下,释佛之教,来自异域外国,兴盛反祸于国民。怎能因为我一妇人而乱了天下之法。真要是那样,还不如我死了的好。”说完,长孙皇后咳个不停。
太子把皇后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在早朝上告诉太宗。太宗十分感动,群臣纷纷要求举行大赦,太宗准奏。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再三要求不能乱了天下之法。
“陛下,请把那道赦免令撤了。这样做,是以国家的礼法殉私,这是天理难容的。妾的病不会因大赦而减轻,妾会于心不安的!陛下!”她在太宗面前极力地阻拦着。太宗只好取消大赦令。后来,长孙皇后病愈了。
整个后宫充满了欢声笑语,宫内上下都在一种温暖和谐的气氛中生活,使唐太宗把整个身心投人到管理国家大事中。
巧诚太宗,功助贞观之治
长孙皇后安守本分,并不是说她对太宗不闻不问。相反,她十分关心太宗的言行,经常加以规劝,只是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罢了。
太宗有一匹骏马,十分珍爱,放在宫中命专人喂养。一天,马死了。太宗知道后大怒,要处死养马人。长孙皇后听说以后,马上来到太宗身边问道:“陛下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呢?”太宗把原因说了。长孙皇后叹道:“陛下爱马犹如昔日齐景公呀!”
太宗的眉毛立刻翘了起来,竖起耳朵听。长孙皇后笑了,说:“齐景公爱马,因马死而要处死养马人。丞相晏子对养马人说:‘马死,这是你的第一大罪状。使我王因马死而杀人,百姓必然怨恨我王,这是你的第二大罪状。齐景公听了,不杀养马人了。陛下,您又不耐烦了吧?这个故事,陛下听臣妾说过多次了。”太宗怒气全消了,恢复了平和的神态。
一次,魏征又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太宗直言相谏,气得太宗下不来台。太宗当着群臣的面不便发火,回到后宫,对长孙皇后说:“早晚有一天我要杀了魏征!那个乡巴佬当廷辱我。”长孙皇后转身回到内室,一会儿,她穿着宫服走出来,向太宗施以大礼,太宗不禁有点心慌儿,忙把她扶起来,问:“你要干什么,竟行此大礼?”
长孙皇后说:“史书上说,主明臣直。今魏征直谏,足见皇上是明君。我特来郑重道贺。”太宗笑了,知道又是自己错了。
长孙皇后懂得见机行事,太宗因为一些小事对宫人发怒。长孙皇后经常帮着太宗指责宫人,向太宗提出把宫人关起来,由她处理。她再寻找时机,劝解太宗,让太宗放了关押的宫人。
严防外戚乱政,是长孙皇后至死不渝的信念。长孙无忌和李世民交情很深,追随李世民转战全国,战功赫赫。在玄武门政变后,太宗几次要任命他为宰相,遭到长孙皇后的阻拦。长孙皇后每次都说:“妾为天下母后,怎能让兄弟们官拜宰相。汉朝因外戚专权而弄得国衰民弱,应该严防外戚呀!”
太宗任人以德才为标准,仍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宰相)、吏部尚书、大将军。长孙皇后一边劝太宗收回成命,一边劝长孙无忌辞去右仆射的职务。最后,太宗把长孙无忌右仆射的职务免去。如果没有太宗这样的开明之君,长孙皇后再贤能恐怕也难对国家政治发挥自己的作用和影响力。
长孙皇后克己奉公,默默地影响着太宗,发挥着她不可低估的作用。她遵循法度,从不超越界限,从长治久安出发,处处为太宗着想,功助贞观。
长孙皇后在国事上操劳,在生活是太宗的贤妻,在生活中互敬互爱。有一段时期,太宗病了,一直未见好转,长孙皇后日夜不离左右,衣不宽带,耐心地安慰病中的太宗,劝他与太医配合。为此,她在腰上系上一小袋毒药,发誓:一旦皇上百年,她便服毒自尽。
太宗大病初愈,长孙皇后却病倒了。一天深夜,驸马柴绍跑来报告,说外面发生政变。太宗赶紧披甲出去了,长孙皇后知道后挣扎起来。左右侍者劝她别去了,要保重身体。长孙皇后说:“外边出了事,皇上已经去了,我怎能独享安逸呢?”左右见了,扶起重病的她出去了。
贞观十年六月,天气特别闷热。太阳烤着长安的大街小巷,树上的蝉不停地叫着,让本来热得要死的人们更感到热,身上就像贴着一块红木炭一样。皇宫也酷热异常。
立政殿中,长孙皇后躺在床上,双眼紧闭着,脸上苍白而瘦削,连双唇都泛起了青紫色。太医们进去出来,无可奈何的神情告诉太宗:皇后已无药可治了,就算华佗再世也不行了。太宗每天上朝回来都坐在床前,无言地看着她,满脸的愁容。
一天,皇后幽幽转醒,脸部泛起红晕,双眼特别有神。她望着床边的太宗,心情激动地说:“听说房玄龄因一件小事,被陛下赶走了?”太宗心里一阵难过,点点头,不肯说话。“玄龄事陛下最久,许多机密都是他谋划的,从未向外人泄露过,”她喘了口气,说:“像这样的忠臣,望陛下不要轻易弃之,不然,几十年来追随你的老臣们会难过的。”
太宗点了点头。“妾不放心本家兄弟,为了保全他们的子孙,请陛下看在夫妻一场的分上,别让他们处高位,只要让他们平平安安就是大幸了。陛下不要负了妾呀!”
长孙皇后长吁了一口气,接着说:“自古圣贤都崇尚节俭,妾无益于人,死后也不要留害于人,但求人土为安。请陛下不必起坟,无须棺椁,俭薄送终,就是陛下对妾的一片爱意。不要让儿女来奔丧,倒让妾心里不舒坦。”说完,她哭了。她对人世充满了留恋。
突然,她大口吸着空气,“妾愿陛下能保重身体,使大唐江山长治久安。”
皇后逝世后,太宗经常流连于书房、花园、亭台寻找她的踪影。
黄叶飞落,北雁南飞,大地上增染几分愁容。皇宫的后苑中的一座亭台上,中年太宗昂首独立,他的神色迷离。他就这样痴痴地站着,凝视着天空,仿佛穿越时空去见失落的皇后。
“皇上又在想皇后了。”站在台下的侍从们说。
“我又想起皇后了!”太宗说。“我建这座亭台,是为了能在这里见到她。她说,我可以见到她!”太宗的脑海里又浮现出长孙氏的倩影。
侍从们纷纷劝他节哀顺变,龙体要紧。太宗说:“朕没有糊涂,知道天命难违?皇后生前,不离朕左右。如今她撒手归西,再也不能听她说话,怎不让人悲哀难抑呢?”侍从们听了,都感动得哭了。
几天后,有人向太宗呈上一本书,太宗看到其署名为《女则》。翻开书页,皇后的手迹跃然纸上。全书10篇30卷,记的是古代妇人的功过得失,书后有皇后的评论。太宗叹道:“皇后一生遵守妇道,死后还给后人留下《女则》,足以垂范百世!”
十一月,太宗把皇后葬在醴泉县的九峻山上,即昭陵。太宗亲书祭文,刻在石碑上,立于昭陵前。此后,唐太宗再也没有立皇后,也许在他的心里,只有长孙才是他唯一的妻。
坤厚载物,德合无疆第一后
史书中评价长孙皇后“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她不仅是首屈一指的大唐贤后,更是历代皇后的楷模。她不但是一个好妻子,更是一个好国母。
从13岁嫁给李世民,她活着的时候,是他的爱妻,去世后,也带走了唐太宗余生所有的思念。
他们的婚姻,既有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也有荣登大宝的无上荣宠,既有似水流年里的相依相守,也有阴阳相隔得无尽相思,令人艳羡,令人赞叹。
从少年夫妻到贤惠帝后,从百废待兴到贞观之治,俩人柔韧坚强的背影,浮现于幽幽青史,独绝千古。
长孙氏一生的表现几乎完美无取,但恐怕这也是因为她存在于太宗执政的这个时代的缘故。太宗有了她,才更显出其圣明;而她有了太宗,才让她的种种品德与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正是处在了这种太平盛世之中,才发挥出了她最大的才能。
或许有人会问,如果她出现在险恶的朝廷纷争之时,或者出现在国家有大的斗争之际,她还会不会成为一个流芳千古的皇后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说不定她真的做不到。但既然她存在于太宗时代,我们倒不必非得去较这个真儿,也不必非要去研究她并没有显露的能力特征。
长孙氏就是长孙氏,命运既然让她出现在了这个时代,便是给了她机遇,而她也正是把握了属于自己的机遇,才成为了一代圣明的皇后。
后妃是封建时代的特殊群体,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国的封建历史才会显得那么活色生香,有有滋有味。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