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8年,武皇年迈,各方都认为这是解决皇位继承问题的关键时机。当时,武承嗣、武三思等想当太子的心已是路人皆知,以他们为代表的诸武势力自恃在武皇登基时出了大力,加上几年来称霸朝堂树立起的威势,又仗着自己与武则天是血缘同宗,早在武周政权建立初期就想与李氏皇子争太子之位,到了这个时候更是迫不及待了。
武则天传位给谁,不是后人的主观臆断,更不是武则天自己的心血来潮,是主导者武则天与辅助大臣和各方势力斗争的结果。武则天后期,朝中主要有三派势力:
她自己就希望选择一个不仅可以继承大统,对父母孝顺,对武家宽厚的人,否则,由于武则天过世后,继任者也许会血洗武家,引起天下大乱。在武、李两家矛盾渐趋白热化时,她曾召集两家核心人物一起在明堂盟誓,相约为一家之亲,并极其庄重地“铭之铁券,藏于史馆”。维系这一理想化愿景的手段则是联姻,其中李显与武氏的交集最多:他的女儿新都和永泰二公主,分别嫁给了武承嗣的两个儿子武延晖和武延基,最喜欢的小女儿安乐公主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是武则天死后保证武氏宗亲安全的最佳人选。
另外一位皇子李旦则狡猾而有城府,他被后人盛赞的三次“安恬好让”,实则信奉安全第一,并非超然物外。这种明哲保身的乖巧,在旁人看来就是缺乏足够的担当,狄仁杰等人支持李显而不是他这个现成的皇嗣,已然很能说明问题。这种小伎俩当然也逃不过武则天的眼睛,将帝国大旗交给一个见风使舵的人,身后也会存在诸多不确定因子,她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