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赵国获利最多,得到了北部的大片土地,魏国、韩国屈居赵国的南面,魏国偏西,韩国偏东。魏国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魏氏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魏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很复杂,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围攻,面临亡国的危险。
面对严峻的生存压力,魏文侯锐意进取,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一步步将弱魏带上了中原霸主的位置。
一、改善与韩国、赵国的关系,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
三家分晋后,韩、赵两家将精力放到了扩张上,都想把对方干掉。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详细参见昨天的分析《资治通鉴》:面对挑唆怎么办?魏文侯的策略令人拍案惊奇!
魏文侯向韩、赵两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韩、赵两国经过短暂的扩张碰壁后,认同这个观点,遂将重心放在发展内部上,三晋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
二、抓住秦军昏庸的有利时机,攻占河西,拓展生存空间
三晋和平相处,魏国将视线放到了西边,打起了秦国的主意。前些年秦国国君趁乱上位,属于乱臣贼子,连续几代国君昏庸无能,治国无方,民怨沸腾(后来秦孝公发布招贤令,还把这四位君主拉出来痛骂了一番)。
魏文侯二十七年,魏军西渡黄河,在少梁筑城,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随后任命军事天才吴起为进攻秦国的主帅。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王城、元里、洛阴、合阳、阴晋等城。吴起不但打仗有一套,治理地方也很得力,将魏国的便民利民政策带到了河西,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河西,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
魏文侯攻占陕(三门峡西),控制秦国与中原各国的交通干道,并在洛水东岸修筑长城,将秦国牢牢控制在洛水以西近百年;控制秦国同中原列国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后来十分仇恨魏国,根源就在这里。
三、通过李悝变法,为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
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
魏文还侯鼓励魏国百姓从商,参与各国土特产贸易,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商业税,国库充实了。想想崇祯皇帝上位后,在一帮文臣忽悠下取消商业税,不禁一声叹息。
四、唯才是用,打破传统的以宗族子弟为主的用人习惯
魏文侯礼贤下士,唯才是用,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
重用李悝,进行变法,魏国达到了富国的目的;李悝为人公正,相人极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推荐了很多人才,比如宰相魏成。
翟璜为相三十余年,为魏文侯推荐大量栋梁之才:推荐吴起守西河,推荐西门豹为邺令防备赵国,北门可为酸枣令抵御齐国,推荐乐羊灭中山国,推荐李悝改革变法,使魏国大治……
任命西门豹治理邺城,抑制赵国南进中原。西门豹到达邺城后,先是废除了为河伯娶亲的陋习,止住了百姓的流失,赢得了民心;然后开凿了十二条水渠,消除漳水泛滥的危害,改善田地质量,吸引了大批民众;利用地理优势,鼓励民众经商,获利颇丰。邺地的百姓对西门豹十分拥护,赵国多次进攻,始终不能巩固占领。
信任重用乐羊,攻破中山国。乐羊进攻中山国,开始很顺利,连克数座城池。在灵寿城遇到了麻烦,一围就是两年,双方进入僵持状态。魏国朝廷上下是议论纷纷,有人偷偷地写了一些折子送给了魏文侯,其中说到这乐羊可能是私通中山国,根本就不想打仗,只是故意在那儿耗时间。看到了这些奏章的魏文侯只是笑了笑,便随手扔在了一旁。后来的燕惠王可就差劲儿多了,听信谗言,赶走乐毅,不仅功败垂成,还损失了一位国之柱石。
重用吴起,攻占河西。吴起声誉不佳(应是政敌诬陷),逃到魏国后,魏文侯充分利用其军事才能,攻打秦国。……
五、拜子夏为师,将战国文化中心迁移到魏国,增强国家软实力
魏文侯异常尊重当时著名的大儒子夏(孔子弟子,各国士人的灵魂宗师),拜子夏为老师。这个举动吸引了大批的士子投奔魏国,一时间魏国人才济济,华夏文化的重点转到了魏国,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几位大才商鞅、公孙衍、张良、范雎、庞涓、孙膑均来自魏国,可惜子孙不孝,不加重用,白白便宜了他国。
三家分晋时,魏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生存压力;经过魏文侯的锐意改革,一步步登上了战国初期的中原霸主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