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788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由于中国独特的具有封闭性的地理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敌人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和内部的分裂势力。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贯穿了整个古代,从遥远的三代,到明清时期,都没有停止。战争自然就有胜有负,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之间相互各有胜负。
游牧民族失败了,就依附于中原王朝,俯首称臣,双方贸易互通有无。而中原王朝如果输了,往往要和游牧民族签署和议,交纳大笔战争赔款,割地,有时还要派公主出去和亲联姻。
而有的王朝把和谈视作耻辱,以和谈作为盾牌,争取时间富国强兵,最后打败敌人,一雪前耻。
而有的王朝则是把和谈作为自己的免死金牌,自以为和谈之后就高枕无忧了,最后则在纸醉金迷中慢性死亡。而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两个典型例子,唐朝的渭水之盟和宋代的澶渊之盟。
相比于宋代的澶渊之盟,唐代的渭水之盟知名度明显更小。这是因为人们对于唐代的印象多是泱泱大国,万国来朝,怎么会有和游牧民族签订条约的时候呢?
而渭水之盟这份屈辱的和议,更是在“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签订的。渭水之盟发生在公元626年,这一年,唐朝最大的事无非就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
而唐朝内部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割据势力尚未平定,北方的突厥人看准了唐朝这个虚弱的时机,悍然入侵,发兵十万余人,南下进攻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迅速派遣大将尉迟敬德抵挡突厥人,取得大胜。但是突厥人过于庞大的军队势力无法阻挡,一路打到渭水河岸,直逼唐朝首都长安。
李世民不得已只能率军与突厥对峙,和突厥可汗在渭水岸边杀白马签订和议,赔偿重金,换取突厥人退兵。
李世民将这视为奇耻大辱,他签订条约之后,迅速平复了唐朝内部的各方势力,也稳定了自己的皇位。枕戈待旦,操练军队,夺取了北方多地,用以备战突厥。
终于在渭水之盟签订的三年之后,李世民抓住突厥内乱的时机,派遣大将李靖奔袭突厥,俘虏突厥可汗,东突厥就此灭亡,唐朝的疆域就此扩展到贝加尔湖以北地区,李世民被游牧民族敬畏的称为“天可汗”。
蒙渊之盟发生在公元1005年,宋真宗景德二年,北方的辽政权大举南侵,一路打到澶州城下。宋真宗想要南迁,却被宰相寇准力劝至澶州城督战,振奋了军队士气。又恰逢射杀了辽朝大将,辽朝无奈和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
由于宋朝在战争中占据极大劣势,在澶渊之盟中宋朝也是付出了较大代价来平定这场战争。澶渊之盟中规定,宋朝每年要付出岁银10万两,绢20万匹作为“岁币”。
在此之后,宋朝百余年间未与辽朝发生大规模冲突,直到辽朝灭亡。但是在辽朝灭亡之后,宋朝被自己的盟友金背叛,发生了宋朝历史上最大的耻辱“靖康之变”,北宋就此灭亡。
康王赵构逃至海上,在南方建立了新政权——南宋,定都临安,向金朝称臣。就这样一直到了蒙古人入侵,南宋灭亡之际。
第一,唐宋所处的时代就不同
唐朝与宋朝同样是签署了和议,为何命运会如此不同呢?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唐朝签订渭水之盟时,正值唐朝初年,皇帝励精图治,整体国力较为强盛。
而宋朝签署澶渊之盟时已经是王朝中期,宋真宗怯懦平庸,王朝正向着衰弱的方向走去,几十年后宋朝就将发生“三冗之患”。
第二,国家政策不同
唐朝统治阶级多是关陇贵族,他们在边疆和突厥打了近百年交道,深知突厥人的秉性,整个统治阶级都是积极对外的,因此对于游牧民族的态度就显而易见了。
而宋朝不同,宋朝由于其经济极其发达,原有的疆土就已经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求。人民的厌战度也较高,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党争不断,主和派和主战派来回拉扯,完全无法集中力量,这样的混乱一直延续到宋朝的灭亡。
第三,二者面对的敌人不同
唐朝面对的是东突厥,是传统的游牧民族,在战争上十分厉害,但是也就是打一次走一次,不会长期驻扎在打下的地方。
而宋朝面对的契丹人,汉化程度已经相当的高,他们学习中原王朝治理国家的方法,占领一块地就和中原王朝一样派遣官员治理,宋朝面对的实际上是另一个封建王朝了。、
唐宋同样签订了和议,但是命运却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所处的环境不同。但是宋朝在签署和议之后的措施也注定了宋朝的惨败收场。
我们可以联想到近代中国在不平等条约制度下,也没有放弃抵抗。始终是坚持向西方学习,发展自身国力,最后终于摆脱了和西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启示我们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忍受常人难以忍受之苦楚,努力向上,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