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兴元年(1278)正月,这是大宋王朝倒数第二个春节。一队元兵押着一个宋朝大臣缓缓北上,行至古驿道大庾岭(今广东省南雄市)时,趁着元兵不注意,这位宋朝大臣自杀身亡。
他就是南宋著名的抗元英雄!也是终宋319年,广东唯一的状元“张镇孙”。
此时,文天祥忙于收集南宋的残兵败将,准备率领抗元义军进驻丽江浦(今山东惠州海丰)。听说张镇孙杀身成仁的消息后,万分悲痛,奋笔疾书写就《张元帅谓予国已亡矣杀身以忠谁复书之予谓商》:
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智灭犹吞炭,商亡正采薇。
岂因徼后福,其肯蹈危机。万古春秋义,悠悠双泪挥。
也有一种说法,这首诗是文天祥写给张世杰,他与陆秀夫、文天祥合称“南宋三杰”,但是各自说的都有道理。没有必要揪着一首诗反复论证,无论是张世杰,还是张镇孙,他们都是南宋末年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
张镇孙的人生非常有意思,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他与时代有着难以割舍的关系。他生于公元1235年,南宋已经彻底走下坡路,宋孝宗一手缔造的“乾淳之治”,经过宋光宗和宋宁宗两朝35年的时间,盛世的红利已经基本被吃光了。
假如此时的南宋出现一位明君圣主,对已经“漏洞百出”的南宋进行修补,或许南宋的国祚还能延续几十年。但宋理宗并没有高宗和孝宗那样的雄才大略,与明君圣主尚有一丝差距。再退一步讲,宋理宗安安分分地做好守成之君倒也没什么问题,但是理宗皇帝和他的大臣做了一件很愚蠢的事,发动了“联蒙灭金”战争。
金朝灭亡后,蒙古又把矛头对准南宋。在端平二年(1235),蒙古正式入侵南宋,拉开长达44年的宋蒙战争。
张镇孙就是生于宋蒙战争爆发的那一年。
张镇孙是地地道道的广州人,张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家族。张镇孙的祖父张机做过六品朝议郎,属于不咸不淡的文散官,父亲张南仲做过从五品的朝散大夫,也是可有可无的官职。但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宋朝,已经算是很高的荣耀。张镇孙就是生活在这种比较显赫的书香门第。
张镇孙从小聪慧过人,素有神童的称号。“三岁识字,七岁作诗”都不成问题,具备一切神童该有的先天条件,包括神话传说。据说,张镇孙由秀才考中举人,老家便开始流传一首童谣说“河南人见面,广州状元现”。此处的河南人是指珠江南岸的居民,因为张镇孙住在珠江北岸。
大家都以为童谣太荒唐了,珠江那么宽,两边的居民怎么可能畅通无阻。直到咸淳七年(1271)夏天,岭南赶上百年一遇的伏旱天,珠江的水干涸了。因为干旱,河水消失,两边的居民可以趟水过河自由往来。该年秋天,一封捷报从临安府传达广州,张镇孙高中状元。此时,乡里乡亲想起以前流传的童谣,对此深感奇怪。
比童谣更神奇的是,同样是这一年,蒙古汗国分裂,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自称大元皇帝,定都元大都。元朝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要灭掉南宋。对于元朝的狼子野心,南宋君臣并没有丝毫察觉,他们在临安府一如既往地过着夜夜笙箫、醉生梦死的生活。
张镇孙考中状元后,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因为此时南宋被权臣贾似道一手遮天,贾似道想拉拢新人张镇孙,但张镇孙不认同贾似道的观念,拒绝加入贾似道的行列。既然如此,张镇孙的仕途可想而知。
他先从事秘书监,改任校书郎。贾似道越看他越觉得碍眼,索性把他外放到浙江婺州做通判。
三年后,咸淳十年(1274)。元朝猛将伯颜率领重兵围攻浙江婺州,蒙古人的狠劲,宋朝人都知道,婺州兵少城低,哪里是蒙古铁骑的对手。张镇孙主张奋起抵抗,但是其他人一致决定弃城而逃,张镇孙只好带领家眷逃回广州老家。
景炎元年(1276),文天祥、陆秀夫在福州拥立赵昰登基为帝,史称宋端宗。此时,南宋已经到了数着手指头过日子的地步,活一天少一天了。南宋的地盘缩减至广东和福建部分一地。端宗皇帝刚继位,广州被蒙古大军攻破,为了抵挡蒙元的进军速度,必须有人在当地招募乡勇,组建一支抗元义军。有人向宋端宗和文天祥、陆秀夫建议,封张镇孙为广州抗蒙元帅。很快,端宗皇帝的圣旨送到,起用张镇孙做制置使兼经略安抚使。
张镇孙不负皇命,很快收集南宋的残兵败将,建立一支具有抵抗力的义军,筹备收复广州的计划。张镇孙带领义军与元兵在广州城下展开恶战,由于元军深入作战,水土不服,物资供应短缺。在粮草消耗完以后,宋朝降元的守将孙雄飞弃城而逃,剩余元军和伪军只好暂时从广州撤兵,张镇孙从元军手中夺回广州的主动权。这是宋蒙战争以来,南宋对蒙元罕见的胜利。
张镇孙取得广州大捷,文天祥也攻克梅州,陆秀夫夺取潮州,南宋获得一时喘息之机。但再大的胜利,对南宋来说也只是回光返照。元军再次集结大军围攻广州城,张镇孙率领宋军在珠江阻击元军,由于兵少将寡,宋军没有阻挡住元军的进军。
张镇孙只得退守广州城,苦苦守城半年。当时,广州城内的宋军惨到什么程度,城中军民没有任何吃的食物,只能挖地逮老鼠、捕麻雀吃。张镇孙明知大势已去,深知双方僵持下去,整个广州城的宋朝军民一定会活活饿死,万一城池被攻破,蒙古大军必然会选择屠城。到时候,这里就是人间炼狱。
思索再三,张镇孙决定和蒙元议和,他只提出一个条件,自己出城投降,但要放过广州城内的将士和老百姓。这次元军的主将是吕师夔,副将是索多。吕师夔是南宋降将,并不是不明大义的人,他就答应了张镇孙的条件,广州城得以躲过屠城的命运。
祥兴元年(1278)二月,吕师夔派人押送张镇孙北上大都,听后忽必烈发落。走到江西和广东交界的大庾岭时,张镇孙趁元兵看守不严的工夫,杀身成仁,时年只有四十四岁。
同样是投降的南宋大臣,张镇孙受到不一样的对待。没有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的鼠辈,连当时南宋的抗元主力文天祥都悲痛异常,赋诗悼念良久。
张镇孙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十多首,最有名的是那首《谢恩诗》,末句是这样说:
乾坤大德知难报,誓秉孤忠铁石坚。
我们常说“善始者众,善终者寡”,承诺对一个人来说,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随口一说,有的人言出必行。能够自始至终履行承诺和理想的人,往往屈指可数。
张镇孙用生命兑现了七年前,自己对大宋江山“誓秉孤忠铁石坚”的承诺,这就是文人士大夫该有的气节。虽然他的仕途如昙花一现,也没有显赫的尊贵地位,但他依然是南宋末年一颗耀眼的明星。
参考文献:《中国名人志第七卷·南宋》:中国档案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