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选择周公辅政,而不是太公姜子牙?

周武王死后,为什么选择周公辅政,而不是太公姜子牙?

殷商末年,商纣王暴虐残忍、杀害忠良、祸害百姓,引起天怒人怨。西陲小国周国,经历几代人用心经营,文王勤政爱才、善施仁德,为其子武王伐纣灭商奠定了基础。

大约公元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发继位,号为武王,沿用“受命”年号。武王继位后,继承父志,重用贤良,其心胸广阔、眼光长远,周国日益强盛。

约公元前1046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进攻商纣,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此战称为牧野之战。殷商大败,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灭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灭商后的第三年,周武王由于积劳成疾、溘然长逝。临终时武王遗命,让其四弟周公旦即周公,辅佐他的儿子姬诵,史称“周公辅成王”。周公辅佐成王是一段历史佳话,后来汉武帝托孤时,就曾拿出此事表达自己的意图。“周公辅成王”已成为辅助幼主的象征。

姜子牙作为周文王的得力军师,在“牧野之战”作为武王的总指挥,为其出谋划策,助力武王伐纣,其才能智谋并不在周公旦之下,为何周武王临终却让周公辅助幼主?一直令人疑惑,人们饭后茶余也总会聊起。

姜太公偏任人唯贤,周公倾向血缘至亲

根据《淮南子》记载,姜太公问周公旦:“准备如何治理鲁国?”周公旦:“尊敬尊长,亲近亲人。”姜太公:“那鲁国以后要衰弱了”。周公旦问:“你又如何治理齐国?”姜太公:“保举有贤之人,奖赏有功之人。”周公旦:“那齐国以后肯定会有君王被篡杀。”从这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他们治国方式是不同的。

姜子牙治国理念必然会导致,随着时间推移君王病逝,这个天下会变成别人的天下,后来“田氏篡齐”就是很好的证明。周公的治国方式,哪怕国家衰弱,但政权最后还是在自己亲人手里。周公的治国理念深得周武王之心,与其基本一致,毕竟周武王还是希望把政权牢牢控制在自家人手里的。姜太公和周公都是武王最为得力的助手,而周公是武王的同胞弟弟,这一点与姜太公不同,因此,无论军国大事,还是其他的疑难小事,武王总是与周公商讨。

功高盖主,忌惮姜太公权势

周武王还有一个重要的考虑:姜太公在父亲在位时就统领兵权担任军师,深得人心,势力也逐渐强大,万一将来他拥兵自立,对周朝来说算是一个威胁。姜太公是西周建立的功臣,于国家于父王和自己都有功,所以将姜太公分封至靠近海边的齐国之地,也能让他颐养天年。

西周宗法治国、等级划分明确

西周建国以宗法制度为国家核心制度,同宗亲兄弟辅政符合宗法制度要求,“用人以亲”也是政策之一。亲亲尊尊是西周的组织纲领,远亲、外戚、异姓、功臣都排在至亲后边。姜太公是军师也是周成王外公,属于功臣也属于外戚。在宗法制度中排后,他不可能由外戚越过亲叔叔上位辅政,这与宗法制度不合。同时姜子牙属于外姓人,尽管是伐纣之战中的大功臣,但的确是外姓人。总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不姓姬的外人吧?姜太公也就被排除到了最高权力以外的位置。

周公自身有德有才有威望

周文王姬昌还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姬发即位,姬旦也经常佐助辅弼,处理很多政务,奠定了周朝基业。在当时周公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还是个多才多艺的诗人、学者。

相传他制礼作乐,制定和完善宗法制、分封制等各种制度,使西周奴隶制获得进一步的巩固。“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即以血缘为纽带,规定周天子的王位由长子继承。把其他庶子分封为诸侯卿大夫,他们与天子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小宗与大宗的关系,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这就是礼乐制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已成佳话,后世亲人之间的权力争夺,完全与“周公辅成王”相悖。汉代海昏侯、唐朝玄武门之变、宋代斧声烛影、明朝朱棣夺权等,虽是“用人以亲”,但却多了为争权夺位,亲人之间相残的权谋、血腥和杀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亲人,周武王,成王,文王,太公,西周,制度,辅政,功臣,周公,观点评论,姜太公,周公旦,周武王,武王,周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亲人,周武王,成王,文王,太公,西周,制度,辅政,功臣,周公,观点评论,姜太公,周公旦,周武王,武王,周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亲人,周武王,成王,文王,太公,西周,制度,辅政,功臣,周公,观点评论,姜太公,周公旦,周武王,武王,周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