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印象中,调兵的大权都应该在朝廷手中,应该有类似虎符之类的信物,军队的将士才会听从命令。实际上,虎符的作用很有限,特别是对于已经预谋要叛乱的将领,更是形同虚设。安禄山既然想要反叛,自然有他控制军队的办法。
一、募兵靠财,诱之以利。
唐玄宗时期,做了很多改变,其中对安禄山反叛,帮助比较大的有两个。
第一个,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府兵制是由国家分给田地,平时耕种,闲时训练,战时出征,戍边士兵定期轮换。
战事不多时,府兵的生产劳作还可以正常进行。但是,唐高宗、玄宗时期,边患增加,戍期增长,正常生产遭到严重干扰。同时,因为缺乏有效监督,腐败滋生,将领会侵占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其个人服务。愿意当兵的人就越来越少,兵源就成了问题。
于是,唐玄宗就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将士兵转化为职业军人,招募而来,由朝廷提供战马、军械、粮饷,并由专门的将领统御。既然是职业军人,类似于雇佣兵,谁给钱跟着谁干呀。他们对朝廷的忠诚度显著下降,而跟直接统御他们的将领,却变得关系比较密切,改变了府兵制下兵将关系比较松散的情况。
第二个,各镇节度使集本镇军、民、财大权于一身,成了绝对的封疆大吏、土皇帝,无人约束。
安禄山节制范阳、平卢、河东三镇,掌控了三镇的税赋。同时,他还派遣胡商,到各地经商敛财。有钱好办事,安禄山蓄积了大量的战马、军械,以及牛羊、谷物,自然也可以给士兵提供更优厚的军饷。
安禄山也就解决了士兵的基本需求,大部分招募来的士兵已经愿意跟随了。
二、建立精锐嫡系部队。
安禄山从投降唐朝的奚、同罗、契丹人中,挑选了八千名骁勇善战者,组成了他的嫡系亲兵,名曰“曳落河”,即“壮士”的意思。
另外,安禄山还豢养了一百余家童。这些家童更是精中选精的彪悍战士,个个都是以一敌百的勇士。
这些嫡系,就是安禄山号召三镇军队的旗帜和表率。人是有从众心理的,只要有核心队伍带出了大方向,其他的人就会开始盲从。这就是心理学上的“乌合之众”效应。
三、组建干部核心。
造反有好处么?当然有,拥立新帝登基,随从的文臣武将就是开国元勋,自然会有高官厚禄相待。安禄山以此为饵,组建了自己的文武幕僚班底。当然,有些人不需要诱,还主动扇动安禄山造反。
安禄山的文官幕僚以高尚、严庄为首,另有张通儒、李庭坚、平冽、李史鱼、独孤问俗、刘骆谷等人。
武将则有孙孝哲、高邈、阿史那承庆、安太清、安守忠、李归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润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等等一大批,还有史思明在外接应。
安禄山为了收买人心,曾经向唐玄宗一次申请了五百个将军、两千个中郎将官职,用来任命他招募来的将领。虽然官职是唐玄宗给的,却是安禄山争取的,这些将领自然更倾向于跟随安禄山。
之后,安禄山还用三十二名胡人将领,替换掉了那些不受控制的汉人将领,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力。
有了军中的这些将领为安禄山掌兵,士兵们想不跟随,都已经开始有难度了。
四、矫诏,以清君侧为名,号召士兵跟随。
起兵要有正当的理由,就是所谓的“出师有名”。
安禄山为此专门派人出使长安,向唐玄宗奏事。等使节归来,安禄山趁机宣称,皇帝颁下密旨,让他率兵入京,讨伐逆贼杨国忠。
当然,安禄山拿出来的密旨,是他伪造的山寨品。跟安禄山密谋反叛的人,自然心知肚明,纷纷响应。而不明真相者,即使有些怀疑,见有人响应,也就跟着附和。另外还有一些,原本就不满杨国忠专权,更是积极的拥护者。
至于士兵,他们到哪来去分辨密旨的真伪,对于他们而言,这就是皇帝下发的调兵“虎符”,那就跟着干呗。
还不仅如此,杨国忠树敌颇多,为政期间,搞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所以,还有很多地方的官员、百姓,一听说要讨伐杨国忠,纷纷响应。
其实,到这里,安禄山已经将大部分军队,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不过,事情并未到此为止,不能不说,安禄山的确是个造反的料呀。
五、颁下军令,敢有异议者杀无赦。
安禄山对待将领是胡萝卜加大棒。他专门设宴,宴请和赏赐军中将领,“人人赐金帛”,并告诫他们,“违者斩!”由此,统一了将领的意志。
接着,安禄山又下令:“有沮军者夷三族!”胆敢妄加议论,扰乱军心者,诛灭三族。
安禄山通过全面禁言,让士兵们坚信,他们起兵是正义的,也是不容置疑的。
造反,可是个技术活,有两把刷子都不一定成功,如果没有两把刷子,那会死得更快。好了,到此为止,安禄山通过一套“组合拳”,将他下辖的军队,暂时打造成了“铁板一块”,跟着他义无反顾的杀向了洛阳和长安。
可是,当杨国忠在马嵬驿之变中被杀,安禄山的军队就开始动摇了。而当唐朝军队开始全面反攻,叛军攻势被逆转之时,安禄山原有的大军开始彻底分崩离析。在安禄山和史思明死后,叛军更是群龙无首,喧嚣一时的“安史之乱”,最终还是以失败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