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轮流做,今朝到我家。”
在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上,从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仪,曾先先后后出现过将近500个号称孤道寡的皇帝。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淋漓拥有着无限的魔力,引得天下英雄尽折腰。
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人与人毫无亲情可言。
父子兄弟、姑母侄子之间不断上演着一场场血淋淋的悲剧。
纵使在毛主席笔下稍有风骚的唐太宗、宋太祖也先后上演过“玄武门之变”、“黄袍加身”的丑剧。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更是夺了自己侄儿的皇位,并且大开杀戒,甚至打破了“诛九族”的历史记录。
他的后世子孙们也是有样学样,为了当皇帝,纷纷把屠刀挥向了自己的至亲。
其中他的二儿子朱高煦就是反应最大的一个。
为了夺取皇位,这位朱二爷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但是皇帝岂是那么好当?
在爷爷朱元璋那里他不招待见,被他的父亲朱棣忽悠过,被他的哥哥朱高炽捧杀过,更是被自己的侄子给烤成了一堆焦炭。
他就是朱高煦。
性情高傲轻浮的朱高煦
朱高煦是燕王朱棣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就跟着其他叔伯的子女们一起留在南京城里,由他们的皇爷爷朱元璋亲自监督他们读书学习。
朱元璋虽然自己是草莽出身的皇帝,但是在他的老年时期,他非常的重视子女孙辈的教育。
他从刘伯温、李善长、朱升这些文臣的口中得知,子孙后代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他也知道自己一生当中杀伐太重,继承人需要以怀柔治国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所以在他选接班人的时候,他非常满意自己的长子朱标,同时对那些勤奋好学、虚怀若谷的孙子辈高看一眼。
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喜静不喜动,勤奋读书,宽厚待人,与其他皇子皇孙关系融洽,得到了朱元璋的喜爱。
但是朱高煦却是孔武有力、性情粗野、轻慢无理,在一干皇子中显得非常扎眼。
如果朱元璋没有当皇帝,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那么这样性格的孙子在外闯荡,是绝对不会受什么欺负的,这样的人他会非常的喜欢。
但是朱元璋已经是一国之君,他的龙子龙孙们将要统治着大明的江山。
如此顽劣轻浮的性格,长大之后势必会成为国家的祸害,所以朱元璋并不喜欢他。
能征善战却不善于治理国家
长大后的朱高煦性格颇像自己的父亲朱棣,性情刚烈,能征善战,非常讨的朱棣的喜爱。
在跟随父亲起兵“靖难”的过程中,他一马当先,不避箭矢,带着敢死队一路冲杀,打的朱允炆的南军节节败退。
最后他跟着朱棣一起攻克了南京城,立下了头功。
由于有了自己父亲做榜样,在他的心里,皇帝的位置是按照实力获取的,未必一定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
他的哥哥朱高炽身体肥胖,走路还有残疾,说起话来文绉绉的,怎么能跟自己相比。
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朱棣虽然跟朱元璋一样是马上皇帝,但是朱棣的内心深处也是认同“马上只能打天下,马上却不能治天下”的道理。
当年朱标的仁厚,朱棣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如果朱标还在,国家一定能够被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哪里敢造反。
所以在选择自己百年之后的接班人上,他更加看中老成持重的长子朱高炽,而不是只有一身蛮力的朱高煦。
但是眼下,漠北的蒙古各部落还没有完全的消停。
瓦剌部在哈斯木的带领下,联合着其他部落时刻骚扰着大明的边境,企图再次像成吉思汗那样入主中原。
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稳定的家园,也为了开创“永乐之治”的基业,朱棣再一次踏上了北伐蒙古的征途。
在他出征的时候,他安排了朱高炽作为太子监国处理朝政。
一方面他要考察太子的执政能力,另一方面他自身的治国能力相当有限,与其成天窝在朝堂上处理那些勾心斗角的纷争,不如战场上的厮杀来的痛快。
由于朱高炽为人心思细腻,说话办事滴水不漏,在朝廷大事方面处理得非常得当,深得大臣们的衷心爱戴。
所有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今后的皇位非朱高炽莫属了,但是只有朱高煦一人还觉得自己马上功夫了得,能够冲锋陷阵,像自己的父亲朱棣一样能够荣登大宝。
朱棣为了防止发生朱高煦今后也像他那样发动兵变,所以他大力培养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军中威望,以防不测。
为了让朱高煦能够在战场上舍身忘我的拼命,他一次又一次地暗示朱高煦自己百年之后,打算要把大位传给他的意思。
在朱棣的这番忽悠之下,朱高煦果然上当,除了在战场上尽了大明军人的本分外,经常联合朱高燧对朱高炽发难。
朱棣虽然多次短暂地给他机会。但是他的性子太过于急躁,处理事情一团糟,引得朱棣发火动怒。
直到朱棣第五次北伐结束,病死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的时候,朱高煦也没有得到朱棣明确的表态。
被亲侄子烤死
朱棣死后,朱高炽在儿子朱瞻基的协助下顺利登基。
好容易熬死了老父亲的朱高煦,眼看着到嘴边的鸭子飞走了,自然不会轻易放弃。
他手中掌控着大明朝最精锐的军队。
但是多年的太子监国,朱高炽早已建立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官员体系,这套体系是以他为核心的。
朱高煦空有军队中的部分将领支持,但是没有粮草和装备补给,所以根本不具备造反的资格。
虽然朱高煦把自己比作了李世民和赵匡义,但是他显然没有那个命。
朱高炽对自己的弟弟相当的仁厚,他从头到尾地捧着他,把他的爵位封得高高的,满足他除了皇位之外的一切要求。在这波“捧杀”之下,最后悄悄地收走了他手中的兵权。
结果朱高炽由于身体太差,仅仅在位十个月就去世了。
朱高煦又看到了希望,但是朱瞻基可没有他父亲那样的仁慈,直接把朱高煦圈禁了起来。
等到第二年他想起来这件事的时候,他前去探望叔叔,没想到朱高煦竟然伸出脚去绊了他一跤。
让皇帝摔跤,这可是欺君之罪,耐是朱瞻基再好的脾气,此刻也绝不会放过他。
最后朱高煦被自己的这个亲侄子烤死。
结语:
无情最是帝王家,在贪欲的驱使下,人人都是受害者。
自古以来像“让皇帝”李成器、清世祖福临、和硕和亲王弘昼这样看得清“皇帝是一个苦差事”的人才有几个?
也正是这些懂得以退为进的人,才得到了最好的结果,享受到了仅次于君王的待遇。
而像朱高煦这样缺乏治国谋略的人,即使在战争岁月也只是一方枭雄,又岂能担当一国之君的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