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驾崩前颁布遗诏,让诸王不必来京奔丧。朱允炆即位后,诸王必须来觐见新君,朱棣也不能破例。可朱棣到南京后,既走皇道,又对朱允炆表现得非常大不敬。
朱棣的行为引起了监察御史的老大不满,当即秉公办事得到朱允炆面前弹劾朱棣。朱允炆见自己的大臣尽职尽责,甚是欣慰。现实对监察御史夸赞一番后,轻描淡写地把朱棣一番行为给带过,还提及朱棣是自己叔叔,叔侄之间的礼数可删繁就简。
朱允炆的不以为意,让另一个人也着急上火了,这个人就是户部侍郎卓敬,只见卓敬秘密给朱允炆上书:“燕王朱棣颇有先祖风范,占据北平要地,又能征善战,不得不防!”
朱允炆看完卓敬的上书后,许久不语。隔日,朱允炆把卓敬叫到跟前,问道:“燕王于朕是叔侄,岂会和我对抗?”卓敬一脸正色道:“杨坚和杨广还是如假包换的父子关系呢!”朱允炆听后心中五味杂陈,感慨万千。
朱棣进京觐见新君用时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朱允炆思虑再三,始终没有逼着自己下定决心处置朱棣,朱棣就这样大摇大摆地在南京吃喝玩乐过了一个月后,风风光光地回到了自己的藩地北平。
时逢四月,回到北平的朱棣就病倒了,这一病还下不来床了。只见病情一直加重的朱棣,眼见就没办法及时参加下个月的朱元璋忌日了。按照礼制,朱元璋的忌日朱棣作为儿子必须亲自前去拜祭。
可朱棣却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这次再去南京,必然凶多吉少。为了逢凶化吉,朱棣想了一个主意,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替自己去尽孝。朱棣此番行为也合情合理,自己病重无法前去,还一派就派了三个儿子替自己尽孝,这三个儿子分别是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
朱棣的三个儿子一到南京后,就被人虎视眈眈地盯上了,这个人就是齐泰。齐泰向朱允炆提议,速速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抓起来,占有利先机,打朱棣一个措手不及。可同样是朱允炆宠臣的黄子澄却投反对票。
黄子澄认为一旦把朱棣的三个儿子抓起来,会打草惊蛇,此时应该让朱棣的三个儿子平安回到北平,好麻痹朱棣,让朱棣以为朝廷的削藩政策落不到他头上去。
相比黄子澄的振振有词,魏国公徐辉祖出来说话了,他对朱允炆建议道:“这三个外甥都是身负大才,一旦放虎归山,只能自食苦果。”
几个臣子之间的各种提议,让朱允炆一下子很难做出选择。但能让朱允炆思虑的时间并不充裕,朱允炆很快就下定决心,放回朱棣的三个儿子。
朱棣对三个儿子平安归来,心中甚是开怀,想着朱允炆对自己还是有所顾忌,还没到撕破脸的那一步。迎接世子归来的朱棣,没多久就传出来他疯了的消息。至于朱棣是真疯还是装的,多数人都不知详情,只是北平的百姓们经常可以见到疯疯癫癫的燕王朱棣,外界对此也是议论纷纷。
朱棣疯了的消息传到朱允炆耳中后,他完全可以肯定朱棣是装出来的,于是火速展开对朱棣的削藩政策。朱允炆先派遣使臣前往北平,紧接着又授意张昺和谢贵立刻采取行动监视燕王及其亲属,必要时候可直接采取行动。最后,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刻前往逮捕朱棣。
这本是一个万无一失的计划,一旦实施下去,燕王朱棣必然斗不过朱允炆。奈何有良计没落实到位,发生偏差后果就大相径庭。北平都指挥使张信是以前朱棣的旧部,两人交情匪浅。
张信得到朱允炆的命令后,就三番五次来找朱棣商议对策,可朱棣此时此刻正在装疯状态,自然不会见张信。无奈之下,张信不得不略施小计成功见到燕王,他把自己身负逮捕燕王的消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朱棣,让朱棣做出决定,他依计行事。
朱棣见张信如此深情大义,当即不装了,一脸正色的和张信商量应对方案。朱棣很快就转危为安,精神焕发。只是时间紧迫,朱棣还没缓冲好,张昺和谢贵就带着军队把燕王府给包围起来了。
危急时刻,朱棣想了法子把张昺和谢贵骗进府中,伺机把两人给除掉了,而后带着燕王府的兵丁往外杀出去,没多久就迅速占领了北平。
朱棣都大摇大摆的起兵造反了,新任皇帝朱允炆肯定不会坐以待毙,必须派兵去镇压此次朱棣的造反。朱允炆的帝位名正言顺,手底下可用人才颇多,完全可以把朱棣收拾得服服贴贴。
奈何朱允炆犯了一个兵家大忌,他对即将出发前去镇压朱棣的将领下了一个命令:镇压朱棣的造反行为是必需严谨落实到位的,可朱棣是他的叔叔,万万不要伤了朱棣分毫。
就是这样一个让明军左右为难的命令,使得好多次被明军围剿的朱棣成功脱险,使得朱棣能有机会一路攻城拔寨,把明军厮杀得四散溃逃,最终攻破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烧皇宫,人则消失得无影无踪。优柔寡断的朱允炆,一再错失斩杀朱棣的先机,迫使自己陷入困境,皇位易主,江山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