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主这种观点应该是与阁臣李贤对明英宗朱祁镇说的那番话有关,《明史》大致记载了此事的全过程:
及亨得罪,帝复问贤“夺门”事。贤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帝悟曰:“然。”贤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请陛下复位,安用扰攘为?此辈又安所得邀升赏,招权纳贿安自起?老成耆旧依然在职,何至有杀戮降黜之事致干天象?《易》曰‘开国承家,小人勿用’,正谓此也。”帝曰:“然。”诏自今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
这里的重点应该是在李贤说的那两句话,大概意思是:“说是‘迎驾’还差不多,‘夺门’二字怎能传于后世?天位乃是陛下固有的,‘夺’就不是顺时应天了。当时是侥幸成功的,假使计划泄露,石亨这些人不足为惜,不知将置陛下放在什么处境上!”“如果郕王(指代宗朱祁钰)果真遭遇不幸了,群臣上表请求陛下复位,还用得着当时的骚乱(指夺门之变)吗?这些人又怎么去邀功要赏,招权纳贿这种事又怎么出现?老成耆旧的大臣都在朝中,怎么会有杀戮、降黜(杀于谦、王文等,贬陈文等)这种事以至于干扰天象?《易经》中说:‘开国承家,小人勿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事情像不像李贤说的那么顺利呢?我觉得在代宗病重后,最大的可能是立朱祁镇之子、前太子、未来的明宪宗、沂王朱见深(时名为朱见濬)。而在《明史》、《明实录》中都有关于代宗病重时期众臣拟疏请立沂王的记载,见商辂、王直、姚夔等传。可惜的是,因为一时差错,这封改变历史的奏疏被留在了礼部,等待第二天上奏,在当天夜晚,就发生了夺门事件。此疏的起草者、名臣商辂在动笔时就有“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立章皇帝子孙”之语,而章皇帝子孙是谁?此时最大的可能自然就是前太子朱见濬,难道大臣们敢直接上奏让朱祁镇复位?故而让朱见濬复位的可能性更大,而朱见濬复位后考虑其年龄,如果朱祁镇仍作为“尴尬”的太上皇,或许能代理国政也未必。当然,这些都是推测,未必多靠谱。
而第二个可能,便是再立朱祁镇,我想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到底当时真正掌权的王文、于谦等人有没有意愿迎立朱祁镇呢?这恐怕很悬,我想作为朱祁钰的得力干将,他们对于朱祁镇的复辟所持的态度绝对不会太主动。
所以我认为,只有通过建议重立朱见濬为太子,继而为帝,或许才是最保险的一步。而其它的可能,应该更多,可我觉得更加不靠谱,所以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