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白手起家建立明朝,背后无疑有众多功臣的出谋划策与征战沙场。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按功行赏,已经对臣子的努力作出回应。但是,臣子虽然有功,江山毕竟是朱元璋的,继承人的问题摆在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子嗣众多,但朱标毫无疑问的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朱标为朱元璋嫡长子,其为人与朱元璋迥然不同,缺少一分帝王所需的杀伐果断,但朱标的仁慈也博得了众臣子的推崇,更获得了兄弟间的尊重。朱元璋对其疼爱至极,只可惜朱标年仅37岁便英年早逝。因为疼爱朱标,朱元璋甚至在其死后将其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甚至不惜对昔日与自己并肩作战的老友痛下杀手。
朱标具备天然优势——其母马皇后。抛去历史记载的真实性,从正史之中来看朱标无疑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嫡长子的身份并不重要,但是马皇后与朱元璋的感情却不可忽视。朱元璋投靠郭子兴时只是一个“类乞丐”,马皇后的出现才让朱元璋有了一个家,不仅能在生活上给予他关怀,更能在事业上给予他帮助。早期创业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刻。
朱元璋“中年得子”。朱标出生于1355年,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年近30。在童年时期,朱元璋连入土父母兄弟的能力都没有,何况是娶妻,所以对于这一记载还是相对靠谱的。而在古代时,27岁得子绝对不算早了,甚至可以称为“中年得子”,朱元璋对于这个孩子的喜爱可想而知。当时的朱元璋正在攻打集庆,朱标的到来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时锦上添花的好消息。不仅有了大本营,更有了接班人。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朱元璋即使是行军打仗时也一直将其带在身边,对其喜爱一览无余。
朱标的“仁慈”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朱元璋自立吴王之后,朱标毫无疑问地成为世子,成为名义上的“太子”,而此时的朱标年仅13岁。对于性情怀阔的朱标,朱元璋曾明确表示“不类我”。但是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此并非是表示伤怀,而是简单的陈述而已。在朱元璋推翻元朝的过程中,自然需要勇武果断的胆识和魄力。但是治天下时这些特点却成为累赘。以文治国需要“仁义孝悌”作为铺路石,吸引儒臣获得尊重。文武之间张弛有度才是治国良策,而朱元璋的性格容易“苛政”,但朱标的“敦厚、恭敬、仁义”的性格便较易成为守成之君。
朱标让人放心。朱标被称作“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这一点绝非玩笑,不可小觑。朱元璋立朱标为世子之前曾让大儒宋濂辅佐朱标,而宋濂堪称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建立后,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朱元璋身边活着的开国重臣,全部为朱标所用。李善长任太子少师,徐达任太子少傅,常遇春任太子少保,冯胜任右詹事。邓愈、汤和兼谕德,刘伯温、章溢任赞善大夫。除此之外,康茂才、张兴祖、蓝玉、傅友德全部为其所用。而这一切全是朱元璋授意,其班底雄厚可见。对于朝廷事务朱元璋甚至明确表示,一切事务由朱标决断,然后奏请即可。朱元璋能够做到如此地步,疼爱朱标是必然,更多的是因为朱标让人放心。
“太子”的地位不容置疑,但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也绝对是最高危职业之一。太子是皇位的名义继承人,只因这一点便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人们争夺的对象。在中国古代史能够顺利继位的是极少数。不管是职位争夺中败于下风,还是对权力的渴望使其鬼迷心窍,太子既要战战兢兢把握自己的言行,又要虎视眈眈盯着兄弟叔侄,而这一点朱标做的可谓完美。臣子对其敬重有加,兄弟对其推崇备至。更重要的是与父亲的关系上能处理融洽,即使是向父亲提出意见,也能委婉不受怪罪。优秀的主标,不管是处理政务还是人际关系,都能使朱元璋满意。有了这样的儿子当然疼爱,甚至足以使朱元璋骄傲。
在朱元璋的眼中,虽然朱标敦厚仁慈,但带兵也未必不是一把好手,只是这样的想法并没能得到良好的印证便结了束。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英年早逝,年仅37岁,对于朱标的离世,朱元璋岂能以伤心欲绝形容。此后朱元璋心性大变,朱元璋对朱标的投资失败,而沉没的资本让朱元璋难以承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立储。
即使给了东宫“史上最强配置”,到了最后却竹篮打水,朱元璋被记载掩面痛哭是能够理解的。但是悲伤并不是朱元璋最大的敌人,身边一众开国重臣才是。摆在朱元璋面前最大的问题是立储,由于对朱标的疼爱,朱元璋竟然选择了性格与朱标相似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并非朱标嫡长子,其身份地位本就惹来争议,而朱允炆的能力更让其在之后的靖难之役中陷入深深的绝望。这一点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但是能够预期的反叛却摆在朱元璋面前,他知道,在自己有生之年必须为孙子做点什么。
朱元璋为朱标设立的“史上最强班底”被一网打尽。看似威胁除尽,但是能够辅佐朱允炆的人,或是说有胆量辅佐新君的人却没有受到提拔。朱元璋放心的撒手人寰,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朱棣将朱允炆推向了深渊。朱元璋对于朱标可谓疼爱至极,其间原因不仅仅因为其出身,更因为其性格与能力使朱元璋倍感欣慰。朱元璋给了朱标信任,更给了朱标统治江山的能力,但天不遂人愿。在朱标死后,朱元璋亲手毁掉了自己为朱标创造的一切,本以为能够让孙子安心接任,却没想到,害了朱允炆的正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