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外的陈桥驿,赵匡胤被部下披上龙袍,“黄袍加身”后推翻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带兵东征西讨,基本统一中原。
此时,有一个问题摆在宋太祖的面前,那就都城选址。定都事关重大,赵匡胤召集群臣来商议,讨论的重点集中在长安(西安)、洛阳、开封。
都城选址之争
宋太祖赵匡胤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想把都城定在长安。
吾将西迁者无他,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东宫备览》
从地形地势上看,定都长安确实可以增强都城的防御能力。但是,大臣们提出了反对意见,群臣上奏说,长安是四塞之地,且陕西的经济落后,不能养活都城的大量人口,如果把长安作为都城,长安不能负担首都的责任。
此时赵光义也上表说,国家安全“在德不在险”。宋太祖无奈地说了句“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宋太祖退而求其次,想把都城先定在洛阳。从地理上看,洛阳是“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同时还有黄河天险可以依靠。
但是,当时的现实情况是:洛阳作为南唐的都城,由于战乱影响,已经破败不堪,宫殿和城防也早已经被破坏,城内百姓也因为战乱纷纷逃走。
赵匡胤命人抢修宫殿,但是工程浩大,效果并不明显。第二年,大臣们纷纷上表劝谏宋太祖不要迁都洛阳。其中,起居部的李符说的最具有代表性,他陈述了迁都的八大难处。
京邑凋敝,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续资治通鉴》
迁都洛阳的事就暂时搁置了,没想到这一搁置,直到赵匡胤驾崩也没有实现。
从宋太祖赵匡胤一心想要迁都长安、洛阳,可以看出宋太祖最关心的是都城的安全问题。
最终,北宋的都城还是定在了宋太祖最不愿意的开封。从地理上看,地处平原、无险可守。战国时,魏国的都城大梁就是开封,齐国、楚国、秦国从东南西三面都可以直达都城,这块四争之地,有“所谓八面受敌,乃自古一战场耳”的说法。
五代十国时期,开封曾多次作为都城,但是定都开封的朝代平均寿命只有10年。开封作为都城,在战争中的弱势地位由此可见。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北宋定都开封无疑是雪上加霜,宋朝都城直接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掠杀范围内。
燕云十六州的来历
五代十国时期,后唐有一位猛将叫石敬瑭,因受到新皇帝猜忌而起兵叛乱,为了得到契丹人的帮助,石敬瑭与契丹约定:契丹出兵帮助石敬瑭灭掉后唐,石敬瑭割让从山西到辽东边境线上的十六个州给契丹,这就是著名的燕云十六州。公元938年,燕云十六州正式划归契丹所有。
燕云十六州为何重要
首先要了解燕云十六州包含哪些地方。所谓十六州,就是从山西到河北边境线上,事关战略生死的十六座城市和附属土地,分布在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境内。十六州分别是幽州、檀州、顺州、儒州、蓟州、瀛洲、莫州、涿州、新州、妫州、蔚州、云州、应州、寰州、朔州、武州。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幽州和云州,幽州就是现在的北京,云州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幽州和云州是北方进入河北、山西的交通要道。历史上发生的南侵战争都是从幽州和云州南下的,因此幽州、云州至关重要,这也是十六州以“燕云”二州冠名的原因。
古语有云“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在古代,燕山、太行山等山脉成为中国北部的天然地理屏障,也是一个文化分界线。在山的北面,是游牧民族生活的大草原;山的南面,是农耕文明的华北平原。燕云十六州分布在燕山的南北两面。此时的契丹,掌握了燕山以南的几个州,契丹凭借自身骑兵的优势,可以此为基地向南对华北平原的任意城市进行掠夺。
燕云十六州还是天然的养马基地。因为这里地处湿润气候和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水草丰美、气候适宜,在加上地形崎岖、山高沟深,非常适合战马的养成。宋朝的经济在快速发展,但是北方的隐忧也逐渐明显,成为宋朝皇帝时时刻刻都要担心的大难题。
孙子兵法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燕云十六州就是这样的大争之地,北宋占,可以遏制游牧民族;他人占,北宋则都城不保。
北宋也曾数次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都未能如愿。如能掌控燕云十六州,即使定都开封也没关系,敌人的骑兵自然不会越过燕山,更不可能掳掠中原。
有趣、有料、有故事,欢迎关注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