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睿宗朱祐杬,史书上称其为睿宗兴献皇帝。他是嘉靖皇帝朱厚的父亲。他没有当过皇帝,但是却在死后成为了皇帝,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能与之相比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不过朱标也只不过在冥冥中有了四年的封号,与朱祐的封号一直沿用至今,有着太大的差距。说他是明朝独一无二也没有什么不妥。朱厚即位后,围绕着要不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成为名义上的亲生父亲,掀起了后世称之为“大礼议”的政治狂潮。由此不仅在官场上造成了一次次地震,很多官员被罢免,又有很多新贵登上政治舞台,而且这直接造成了一次遍及礼制、经济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嘉靖朝的这些举动直接影响到了明朝后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外交形势。可以说是革新,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破坏,是明朝历史的一个重要支点或节点。而引起这次历史动荡的朱祐杬在史书上的记载却非常有限。他其实在历史上默默无闻。
翻开《明史》,朱祐杬并没有被列入本纪中,而是被放在了列传的第三篇,位于明朝历代妃嫔之后,众多皇子、藩王之前。他与懿文太子朱标单独占有一篇,这也表示着他的地位。虽名为皇帝,但是没有实际登基过,不能与历代皇帝相提并论。当然因此,也比明朝的太皇太后、皇后、妃嫔的地位要低。但是他又不同于明朝的其他藩王。所以单独拿出来放在他们的最前面。可以说朱祐杬是诸侯中的王者。
但是翻看内容,其实相关记载非常有限。他的传记篇幅非常多,占比也很大,但是其中主要的内容却并不是在介绍他的事迹,而是介绍大礼议的过程。只能说是与他相关。估计清朝的史学家在书写他的传记时,实在可采用的内容太少,于是便将嘉靖朝的很多史事融入到里面。既是在彰显其不同,同时又是一种无奈之举。
朱祐杬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子。他的母亲是邵贵妃。成化二十三年,朱祐杬被封为兴王。弘治四年在德安建立府邸,后来又改到了安陆。直到弘治七年时,朱祐杬才就藩,搬到安陆的兴王府居住,开始正式就任兴王。
在往来安陆走的路上,还发生过一些比较玄虚的事件。可能是巧合,然后后人相传附会。《明史》中称,朱祐杬到达龙江时,有慈鸟数万围绕着大船鸣叫不止,到达黄州时,再次出现这种情况,当时人以为是祥瑞之兆。意思是,后来朱厚熜继承皇位,在此时已经有所预兆。当然这些东西多是后人附会,可能只是发生的一次随机的自然事件。为了给朱厚熜即位渲染,他父亲经历过的每件事都成了有寓意的事。
朱祐到达安陆后,给弘治皇帝上了一封,表达了下他对孝宗一系列安排的感谢。其中还提出了五条针对当时政局的建议,得到了弘治皇帝的赞赏。弘治皇帝也因此对这个弟弟另眼相看,对他的赏赐也超越其他的兄弟。其实万贵妃时,曾经一度想要立朱祐杬为太子。很长一段时间内,睿宗朱祐杬与孝宗间是一种敌对的关系,属于不同的政治派系。两人要是和睦相处,毫无芥蒂,这个真的很难。《明史》的叙述还是站在朱厚的角度,虽然此处没有提到他,但是他的影子始终都在。朱厚的皇位按照当时的认识其实是继承自明孝宗。他的父亲能够得到明孝宗的极力赞许和另眼相待,说明朱厚熜继位更加名正言顺,更加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
朱祐杬到达安陆后,便过上了藩王的生活。他的生活与其他的藩王大同小异,吃饱了睡,睡醒了吃,中间再夹杂一些打发时间的活动。朱祐杬特别喜欢读书,钟情于收藏古玩。他不像后来的福王那样生活奢靡,属于清净自然,不近女乐,安安分分,不随便大的酒宴或祭祀活动。当时湖广的风俗治病更偏向于巫医,而不是正经的医术。他于是广发良方,制造良药救助病人。他的长史向他贡上所著的《六益》,朱祐杬非常高兴,赐给了他很多金帛,并将此书悬于宫门,以表示重视之意。在他的府邸前有一阳春台,多次与群臣登台赋诗。至正德十四年去世。而两年后,他的儿子便成了皇帝。只能说朱祐杬没有那个当太上皇的福分。
朱祐其实在史书中非常没有自我,他的一切记载其实都是为了服务儿子朱厚,为其即位做背景或者陪衬。像这个记载虽短,但是五脏俱全。史书上短短的两段小字,却描述了一个完美的兴王。他有独特政见,能够得到先皇赏识和另眼相看,又在乎民生,关心百姓的健康和生活,重视文治,鼓励儒学的发扬,同时又有才学,能够与士大夫赋诗。这样一个完美的朱祐生出朱厚熜这个明主也是理所当然,而他也当得上睿宗兴献皇帝这一庙号。有这样的父亲,才有了这样的儿子。而有了这样的儿子,他的父亲才显得与众不同。其实细思起来,也是挺可悲的一件事。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