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朝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透露了权力之争的本质

宋朝的两大疑案: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透露了权力之争的本质

太宗继位

开宝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凌晨,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同日,其弟赵光义(939~997)继位,就是历史上的宋太宗。赵光义原名匡义,于赵匡胤登皇帝位后改名光义,继位后又改名炅。

赵匡胤有五个兄弟,不过长大成人的只有他和赵光义、赵廷美三兄弟,他们都是杜太后一人所生。赵光义早年的事迹,正史记载很少,仅说他年轻时“多读书,工文业,多艺能”。赵光义后来吹嘘自己早年也曾跟随其父赵弘殷和其兄赵匡胤参加过许多重要的战役。有的史书也记载赵光义是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而且说是在赵光义的提议下,赵匡胤才下令不准兵变士卒入城抢劫的,不过也有史书说他根本没有参与陈桥兵变。

兄弟亲昵与矛盾并存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赵光义被提升为殿前都虞侯。建隆二年(961)七月起,赵光义当上了开封府尹,主持京师政务达13年之久。这期间,赵光义在自己的幕府中网罗了大批文武人才,同时注意拉拢朝中的文武大臣,以扩大自己在朝中的影响。

赵匡胤建立宋朝的时候,儿子赵德昭才六七岁,自家兄弟赵光义是他最亲信的人物,让他出任开封府尹是很现实的选择。问题在于,就五代以来的传统而言,开封府尹是有准王储地位的,赵光义本人也有当皇帝的强烈愿望。从传统皇帝继承制度而言,嫡长子继承才名正言顺,就赵匡胤本人的意愿而言,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似乎才更为合理。这样一来,赵光义的地位很容易演变为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从史籍的记载看,当时的宰相赵普与赵光义形成了朝中的两大政治势力,彼此有很深的矛盾,不时地明争暗斗。

赵普甚至有消除赵光义继承皇位可能性的举动,赵光义对此怀恨在心。这样看来,当时赵光义的准皇储地位是隐然存在的,但这种地位比较含糊,并随时都面临威胁。

在赵普与赵光义的政治斗争中,赵光义似乎占了上风。开宝六年(973),赵匡胤因对赵普的独断专行不满而将其罢相。一个月后,赵光义晋封晋王,位居宰相之上,取得了周世宗柴荣继位前的地位,继位人的身份进一步显现。以后几年赵匡胤与赵光义两兄弟的关系究竟如何,史无明载。据说,赵匡胤晚年考虑过迁都洛阳,原因之一就是想摆脱其弟在开封府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

“烛影斧声”

开宝九年(976)的一个夜晚,天气骤变,突然下起冰雹来。这令赵匡胤十分郁闷,就突然要找其弟赵光义单独喝酒。喝着喝着,站在门外的宦官与宫女远远地看见屋内,“烛影下,太宗(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两人喝酒喝到半夜,“殿下雪已数寸,帝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然后就回去睡觉,并发出非常大的鼾声,第二天凌晨,赵匡胤死了,赵光义当上了皇帝。

这年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21岁。

这一段记载,就是历史上“烛影斧声”的故事。历史的记载如此含糊不清,那个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自然引起史家的种种推测。有人认为赵光义为了登上皇位,经过长期的阴谋策划,终于在那天夜里趁机在酒中下毒,谋杀了其兄;有的认为,赵匡胤患有躁狂忧郁症,当天又饮酒过度,引起脑动脉破裂即脑溢血而死,死前“鼻息如雷”就是脑溢血的典型症状。

众说纷纭的猜测

当然也有别的记载或猜测,比如有记载说,赵光义好色无耻,当夜等赵匡胤睡觉后,趁着酒酣挑逗花蕊夫人,被赵匡胤发觉,气得将柱斧摔到地上,连声大骂:“你干的好事(好做)!”

赵光义情急之下杀了赵匡胤。花蕊夫人是后蜀孟昶的爱妃,据说后蜀亡国后被召入赵匡胤后宫中,赵光义垂涎其美色已久—一将三个国君的生死存亡系之于一女子,恐怕只能当作小说家言。

当天夜晚喝完酒,赵匡胤回去睡觉后,赵光义到哪里去了,历史的记载并不一致。

有的说他就在赵匡胤宫中睡觉,这似乎不太可能。较为复杂的记载是这样的:当时宋皇后发现赵匡胤去世,立即让太监王继恩把赵匡胤的小儿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却自作主张,跑到开封府向赵光义报告这个情况,在开封府门口还碰到赵光义的亲信程德玄,说是来给赵光义看病的。两个人敲门向赵光义报告了赵匡胤的死讯,还让他赶紧往宫中赶。赵光义吓了一跳,不知道该不该进宫,王继恩说再不走就让别人当皇帝了。于是赵光义和王继恩步行来到宫中,宋皇后见赶来的不是赵德芳而是赵光义,知道皇位被赵光义抢走了,便直接叫赵光义“官家”。“官家”是宋人对皇帝的称呼,宋皇后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她和赵德昭、赵德芳兄弟)的命运,全都要依靠‘官家’了。”赵光义哭着对她说:“不要怕,我们一起享受富贵。”

从这段记载看,由于赵匡胤没有明确指定皇位继承人,他死后,按传统有权决定皇位继承人的皇后想让赵匡胤的小儿子当皇帝,这样皇后就会更有恩于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与权势会得到提升,而按常规让大儿子当皇帝就不合这样的利益。但是一直想当皇帝的赵光义早就收买了宫中的太监,在这场略显仓促的皇位争夺战中抢了先。

无论如何,赵光义当皇帝,既无赵匡胤的遗诏,又不符合传统继承顺序,名不正而言不顺。怀着一种虚亏的心理,他的统治处处围绕着展示自己继位的正统性,以及打击政敌、巩固皇权而展开。

金匮之盟

据说赵光义很爱读书,即位当年他就宣布改元“太平兴国”。

按传统政治的一般常识,新君是要到次年才能改元的,不然一年有两个年号,纪年就混乱了。不知道是出于无知还是头脑发昏的缘故,赵光义这么做,从儒家观点来看肯定是不妥当的。不过赵光义还是以赵匡胤的继承人自居,他封自己的弟弟赵廷美、侄子赵德昭、赵德芳为亲王,一派“共保富贵”的景象。

太平兴国三年(978),赵光义逼迫泉漳与吴越两个割据政权纳土归地,979年,赵光义消灭北汉政权,初步完成了赵匡胤未竟的统一大业。随即他又攻打辽朝燕京城,试图建立盖世武功,不料遭遇高梁河大败,不但自己中箭差点丧命,而且战败之时军中还有人试图拥立赵匡胤的大儿子赵德昭为帝。这一事件使赵光义将两个侄子视为皇位的威胁者。班师回朝后,心情郁闷的赵光义没有对消灭北汉的将士论功行赏,赵德昭看不过去,便提醒赵光义,不料赵光义大发雷霆,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赏不迟!”或许是因为赵德昭有家族遗传的忧郁症,据史书记载,他仅为这一句话而自杀了。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仅23岁的赵德芳也死了,有关死因,史书记载语焉不详。

赵德昭、赵德芳死后,对赵光义及其子孙的皇位形成最大威胁的就是其亲弟、开封府尹、秦王赵廷美了,而与赵廷美比较亲近的宰相卢多逊也成了赵光义的眼中钉。于是赵光义召见了原来的政治死敌,但同时也是卢多逊对头的赵普。赵普这时已被罢相多年,备受冷落,自然不愿放弃这次重新掌权的良机。他对赵光义的目的心领神会,于是对赵光义说,其实当年杜太后,也就是赵匡胤兄弟的母亲临死时,曾要求赵匡胤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赵匡胤也答应了,杜太后命赵普将她的遗命记下来,赵匡胤将这份遗命藏在金匮中秘密保管。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作“金匮之盟”,又称“昭宪顾命”,“昭宪”指杜太后。赵光义对此喜出望外,并很快在宫廷中“发现”了一份所谓的“昭宪顾命”遗书,作为他合法继位的依据。他对赵普十分感激,不但让赵普重新称相,而且尽释前嫌,还为自己以前和赵普的不快而向赵普道歉。

事实难以考证,本质根源可窥知

太平兴国七年(982),赵普便诬陷卢多逊向赵廷美暗通高级机密,阴谋勾结,并说他们盼着赵光义早死。于是,卢多逊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南岛,赵廷美则被软禁,不久被安置到房州(今湖北房县),两年后因忧悸而死。赵元佐是赵光义的长子,一直为四叔抱不平而向父亲申辩不已,听到其四叔死讯,居然顿时疯了。

中国历史上,但凡涉及最高权力之争夺,史书记载往往含糊混乱;其中细节根本无从考辨。赵光义继位,固然可追究赵匡胤迟迟不立皇储之失误,但赵匡胤不立皇储之隐情,已难知究竟。

赵光义对辽作战大败而归,为了巩固皇位又不惜迫害亲弟、亲侄,统治中充满了阴谋与权术,闹得宋廷上下人心惶惶。不过赵光义自有一套粉饰太平的手段,他大开科举之门,使得天下大小官员尽成了“天子门生”。同时又极力宣扬文治,搜访天下图书,组织典籍校勘;全面建设昭文馆、史馆、集贤院(以上称为“三馆”)和秘阁等国家图书馆;同时编修《太平御览》综合性图书)《文苑英华》(文学作品总集)《太平广记》(笔记小说总集)、《册府元龟》史料性类书)等大型图书,以昭示天下之太平。

然而赵光义的统治并不太平。四川民众就因不堪宋朝茶叶专卖制度等过分的经济剥削,不断发生暴力反抗宋朝统治的事件。淳化四年(993),由茶贩王小波、李顺等组织的暴力反抗,一度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国号“大蜀”,宋廷经过三年多的军事镇压才完全平息这次暴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兄弟,权力,赵匡胤,地位,皇位,皇帝,赵光义,赵普,疑案,金匮,观点评论,赵德昭,赵匡胤,赵光义,赵普,赵德芳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兄弟,权力,赵匡胤,地位,皇位,皇帝,赵光义,赵普,疑案,金匮,观点评论,赵德昭,赵匡胤,赵光义,赵普,赵德芳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兄弟,权力,赵匡胤,地位,皇位,皇帝,赵光义,赵普,疑案,金匮,观点评论,赵德昭,赵匡胤,赵光义,赵普,赵德芳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