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卫青 “敢比汉之卫青”——明代的蓬莱卫青将军传略
文 | 沙向阳
在明朝抗倭戌边的辉煌历史上,蓬莱不但有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戚继光,还有很多名将豪杰、英雄人物,值得我们追思敬仰。
《明史·卷一百七十五·列传》有载,在将星如云的明朝抗倭历史上,历代登州的抗倭战将中,较为显赫的一位,当属明朝宣德皇帝敕封的“今之卫青,敢比汉之卫青”的明代卫青。
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卫青”,一个是西汉名将,一个是明朝猛将。汉代卫青,战功赫赫,安邦定国,青史有名。明朝卫青,抗倭戌边,驰骋疆场,拼杀一生,神采飞扬,亦不逊色。卫青历经明代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五朝,先后任都指挥使、左军都督府都督等职,封轻车将军、龙虎将军、紫金光禄大夫,官至一品,是蓬莱历史上官品最高者之一。
据《明史》记载:卫青,字明德;祖籍江苏松江华亭。建文元年(1399),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攻克蓟州,时任蓟州百户的卫青投降。建文四年(1402),积功升任都指挥佥事,后调任山东沿海防倭,镇守山东二十余年,军民赖以为安,立有不世之功。
明永乐十四年,卫青率军前往登州卫平倭。永乐十八年,农民起义军唐赛儿夜劫安丘,大败明军。卫青奉命率一千骑兵,昼夜兼程,赶到安丘,大败起义军。明宣德八年,卫青率领三千八百人,赴登州抗倭。他领军驻扎于山东登州沿海一带,巡备海道,抗击倭寇,风雨无阻十几年;横刀立马,身经百战,斩杀倭寇数千,直杀得倭寇闻风丧胆,为保护登州沿海百姓、维护明朝边境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卫青南征北战抗击敌寇,战功卓著,功德斐然,所以明宣德皇帝赐其最高褒奖:“敕书宣城伯卫青:身先士卒,奋忠贾勇,折冲御侮,以寡击众。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诚可谓真将军矣。”另外,重加封赏,达九项之多:御赐卫府楹联:“海国都督府,山东第一家。”钦赐卫氏家族昭穆(辈分)十六字:“守国应时,之天宗元,秉(延)时(世)景复,承继肇象”;享此殊荣者,华夏自古也只有孔孟曾颜世家,蓬莱古今,唯其一人。
明末以后,卫氏后裔分别落居于济南城区、蓬莱区南王街道卫家庄、蓬莱阁街道拦家疃、潮水镇富阳张家等处,传世至今,已有“宗、元、秉、世、景、复、承、继、肇、象”等十几代人。
卫青业绩,昭炳千秋,分别载于《山东通志》《登州府志》《蓬莱县志》等千秋史册,垂范百世,光耀古今。在济南博物馆保存的卫青《墓志铭》载文定论:“公生于洪武丙辰之十二月朔日寅时,享年六十有一。为人壮大雄伟,明古兵法,临事决疑,克敌制胜,法令严明,士卒乐用。事母太夫人至孝,待弟如友……忠辅列圣,望重五朝,功之昭著,爵之戎显,虽古名将,复何以加。可谓不负朝廷之倚托,能尽平生之所志矣。是宜志之,用彰不朽。”
卫青故后,明英宗遣官祭葬。山东沿海百姓都很崇拜他,因向朝廷请求,为卫青建立祠堂。蓬莱家乡百姓尤为爱戴,于明正统二年(1437),在蓬莱阁院中建立了“卫宣城伯祠”,世代祭祀(后被改为他用)。卫氏祠堂有一副对联,上联 “两青御外侮”,下联 “七出立大功”,意为中华民族在汉、明两朝先后涌现出两位名为卫青的抵御外寇的民族英雄。
卫青一生功名显赫,官至金吾左卫、山东都指挥使,被敕封为宣城伯、龙虎将军。在蓬莱历代的文官武将之中,除了永康侯徐安,享有“伯”爵的当属明卫青了。明朝五代皇帝,都对卫青赞赏有加。
名人也有缺点,英雄也会犯错。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卫青上书,虚报物资,谎称缺弓箭,请拨弓一万、弦二万、箭三十万,明仁宗批准,后因犯事获罪,被捕入狱。后来朝廷念其功高,官复原职。从此,卫青更加忠于朝廷,以死效命。卫青晚年,调任济南任山东都司都指挥使,掌控一方平安,竭尽全力,终老于济南将军府邸。
“将门出虎子,忠烈传世家”,值得称道的是,卫青的后人不辱家风,传承祖德宗功,世代英才辈出。卫青长子卫颐,继任济南卫指挥使;次子卫颖,拜受奉天翊卫宣力功臣,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世袭宣城伯。卫青七世孙卫时春,世袭宣城伯。明朝崇祯五年(1632),史称登州“壬申事变”时,逆贼孔有德叛明投清,发动兵变,残酷血洗登州城里七日,死伤无计。卫青第七世孙卫时春带领家人奋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后率家人32口全部投井就义,以死殉国。卫氏家族,宁死不屈,他们的豪情壮举,惊天地泣鬼神,表现出忠贞不二的爱国情操,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凛然大义。
原文发表于2023年5月25日《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