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宋高宗为何要肯定蔡京变法,因为蔡京不单单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宋高宗为何要肯定蔡京变法,因为蔡京不单单只是百姓眼中的奸臣

导语:宰相作为中国古代最高的行政长官。在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体制中,宰相是中央权力的核心,在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虽然这个职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主要还是为皇帝服务,后人根据“太祖誓碑”留下的祖训“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等理由,认为宋朝“重文抑武”的是祖宗家法一直贯穿整个宋朝。崇文与抑武这一双管齐下的基本国策使宋代成为一个以成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王朝。

在宋代一百三十三位宰相中,只有七位居相位达十年以上,达十四年以上的只有蔡京、秦桧、史弥远和贾似道四人,在北宋仅有蔡京一人。宋徽宗时期,蔡京先后于崇宁元年(1102)、大观元年(1107)、政和二年(1112)、宜和六年(1124)四次任相。一生四起四落,其任相期间正是北宋走向灭亡的时期,他对于北宋的政局影响深远,北宋灭亡与他关系重大,以致后来提起北宋灭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蔡京而不是当时的皇帝宋徽宗。民间百姓称“蔡京”为北宋“六贼”之首,《宋史》首创“奸臣传”把他列在其中。导致很多人忽视了蔡京的恤民政策、茶法和盐法等富有创新精神财政举措,后世多批判使得蔡京成了北宋期间名副其实的大“奸臣”。

清明上河图

《宋史》首创《奸臣传》,“奸臣”其实是宋朝的一个特殊群体

北宋时期,党派纷争,以王安石为首的变革派被列入奸臣行列,实为错误。南宋时期,主和派与主战派分立,主和派投降卖国,为世人所不齿,故入《奸臣传》,名副其实。

对于“奸臣”一词的定义,在《辞源》中奸臣指“不忠之臣,旧时多指营私舞弊、结党弄权的官僚。”另据《汉语大词典》指“忠于君主,弄权误国之臣”。以上解释都认为奸臣“不忠”,忠奸对立。何谓“忠”呢《中华大字典》解释较为详细“忠,敬也;中心也;爱也;竭诚也;不贰也;无私也;教人以善谓之;厚也;犹称也;危身奉上;州名;光酒名;通中。”另据《辞海》注日:“忠,忠诚;尽心竭力;特指忠君。”《汉语大词典》与《辞海》大致相同,将“忠臣”释义为“忠于君主的官吏”。

《水浒传》中蔡京形象

总括以上诸种解释,可见“奸臣”与“忠臣”相对,是个相对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要判断封建王朝的某人是“忠臣”或者“奸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朝政权立场及史家所处时代的价值标准,显然以这样一个忠奸标准来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有其不合理之处,也有失公允。

奸臣具有逢迎主上、结党弄权、妒贤嫉能、欺压百姓、巧取豪夺以及求和卖国等群体特征,奸臣当道正是宋朝昏君在位的表现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相比其他的“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五位奸臣,蔡京在经济方面改革市易法、方田均税法、茶、盐法提高国家财政收入,而且首创国家社会福利制度,推进当时的教育体制的改革等等,他不能只被看做是一个“奸臣”,顶多算是一个哄皇帝开心巩固自己地位但具有才干的“弄臣”。

蔡京在宋神宗、宋哲宗时期,颇具才干,先后得到新旧两党赏识

宋神宗时期,熙宁三年(1070)蔡京中进士。因为弟弟蔡卞为王安石女婿,被王安石所认识,王安石不但喜欢蔡卞,对蔡京也是赞赏有加。当时蔡京非常支持王安石新法,属于变法派。

宋哲宗初期,实权在宣仁后(哲宗祖母)手中,她启用保守派司马光等废王安石之法。神宗时支持变法的蔡京此时倒向司马光。《宋史》卷四七二蔡京传载,司马光废王安石在相时的免役法,复差役法,要求五日之内完成,仅当时知开封府的蔡京如期完成。可见蔡京本人具有真才实学和敏锐的政治眼光,要不然不会同时得到新旧两党的赏识。

新旧两档代表人物王安石和司马光

宋徽宗时期,初任宰相,开始变法

元符三年(1100)哲宗驾崩,由于宋哲宗没有子嗣,皇位由其弟端王赵佶继承,也就是徽宗。(古代历史上典型的艺术皇帝,不是因为政绩,而是因为艺术出名,最著名的就是流传后世的瘦金体,百姓遇到这样一个皇帝,生活真的是苦不堪言)。徽宗继位之初以神宗皇后向太后垂帘听政,兼用新旧两派人员,意图平息党争。此时的蔡京受到众朝臣不断的弹劾,被贬至杭州。虽远离朝堂,政治上陷入低谷,但蔡京并不甘于失败,时刻等待着机会的到来。适逢徽宗的亲信宦官童贯到杭州来为徽宗搜罗各种书画奇巧之物,蔡京便抓住了这次机会,通过童贯搭桥得以接近徽宗。

据记载,在童贯留杭累月间,“京与游,不舍昼夜。凡(京)所画屏障、扇带之属,贯日以达禁中,且附语一言论奏至帝所,由是帝属意京。”徽宗在即位之前就特别欣赏蔡京的书法,曾以两万金购买蔡京墨迹。当这位艺术家皇帝在看到蔡京的书画后龙颜大悦,并在几方力量的作用下,蔡京顺理成章地回到朝廷。及“徽宗欲上述父兄之志,有意修熙、丰政事,起居舍人邓洵武党京,撰爱莫助之图以献,徽宗遂决意用京”,于是蔡京在崇宁元年(1102)七月拜相,次年正月进左仆射。

蔡京画像

蔡京投皇帝之所好,不但表现在物质上,还表现在政治上

宋徽宗十分追慕父亲宋神宗、兄长宋哲宗的改革理想,他以“绍述父兄”为己任,他在位的第二个年号为“崇宁”,即继承神宗常法熙宁之意。所以,在政见上,蔡京按照宋徽宗“绍述父兄”的思路,继续走改革之路,而且成绩斐然。蔡京任相那些年,他大力改革科举,发展州县教育,增设算学、医学、武学、律学,使科举考试与行政事务更加协调适应。他大力改革经济,对茶法、盐法、货币、漕运、方田等进行了大范围改革,尤其是茶、盐的专卖改革,改革后较改革前,国家财政收入成倍增长,连年翻番,“异时一日所收不过二万缗,则已诧其太多,今日之纳乃常及四五万贯”《宋史·食货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蔡京还推行社会救助制度,在全国各地广泛设立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等机构,“居养鳏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年五十以上,许行收养。”可以说,在宰相任上,他做了一些实事。

但是光有这些也不可能一直受宋徽宗信任和重用,爱玩的赵佶遇到了会讨好他的蔡京。赵佶生活穷奢极侈,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华阳宫等宫殿园林。蔡京知道后不但不劝阻,而是建议设立苏杭应奉局,搜刮江南民间的奇花异石,称“花石纲”,运送汴京,修筑“丰亨豫大”的园林,名为“艮岳”。“花石纲”不但耗完国库,而且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小说《水浒传》中对北宋朝廷运送花石纲有详细描写,最有名的就是“吴用智取生辰纲”。蔡京利用自己的聚财之能,没有造福百姓,而是满足贪婪成性穷奢极欲的宋徽宗的需求。不断巩固自己的地位,四任宰相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两人恰恰对北宋灭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蔡京被后人列为北宋六贼之首的主要原因。

北宋运送花石纲

两宋时期对于蔡京的评价

蔡京在为官初期并非反面人物,王安石曾夸蔡京有为相之才,保守派首领司马光曾赞曰:“使人人奉法如君,何不可行之有?”像这样一个有才之人怎会落得个“大奸”的罪名呢?其实,这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北宋中后期,朝政在变法派与保守派之间相互更替,政治斗争也变得异常激烈。为了自保,政客们往往在两派之间游走,而蔡京亦不例外。虽然“邪”有不正派之意,但尚构不成“奸”,而蔡京被骂成奸臣主要源于做宰相时期的所做所为。说到蔡京的宰相生涯,不得不提到与其惺惺相惜的徽宗皇帝。这位艺术家皇帝并非个称职的皇帝,但在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当权力成为他满足私欲的工具时,必然给国家带来灾难。除此之外,大臣们的生死荣辱完全系于皇帝一人手中,臣子们也要受制于皇帝。

宋徽宗赵佶

在徽宗统治的几十年间,蔡京虽贵为宰相,但前后三次被罢相,由此可见,大权一直掌在皇帝手里。当金兵挥师南下,北宋行将灭亡时,蔡京便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宋钦宗即位后,太学生陈东等人上书将蔡京与王黼、童贯等六人称为“六贼”,朝廷遂将蔡京流放至岭南。据王明清的《挥塵录》记载,蔡京途中饿死于潭州,原因是沿途百姓不愿卖给他饮食之物。(古时交通不发达,消息传递慢,属于也野史笔记,真伪有待考证。)蔡京死后,他的门人吕辨醵钱以葬,并在其墓前石碑上刻有:“开元之末,姚宋何罪?”一句,意思是安史之乱岂是名相姚崇、宋现之罪?言外之意是指,北宋的灭亡并非全是蔡京之过。吕辨是蔡京的门人。难免台有粉饰之过,我们暂且不论。不过到了南宋时期,政府对于蔡京的后代还是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在蔡京死后的第三十五年,南宋朝廷下了道旨,“诏蔡京、遭费、岳飞、张宪子孙家属,见拘管州军并放令逐便。”宋朝中兴之主宋孝宗。他弘扬祖德,热爱蔡京,在仙游县创建蔡京宰相墓,让蔡京荣归故里,扬宗耀祖,便是历史的见证,是对其政绩的肯定。

南宋偏安一隅,最终被蒙古人所灭。外族入侵,亡国之耻,引起臣民们的深深反思。问题的根源必然上溯到徽宗时期,然而受传统礼制中对尊者讳的影响,必然不能对徽宗之错过分责备,那么只能让徽宗时期位居宰相之位的蔡京来承担。元朝人修《宋史》时,继承了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化。在《宋史》中不仅将蔡京列入奸臣传,并将他视为六贼之首,极尽辩词。至此以后,历代史学界均将其视为奸邪之徒,言必唾其人。

开封

宋高宗继承蔡京变法,宋孝宗让蔡京荣归故里

但是,宋高宗对蔡京十分欣赏是不能否认的,他于1127年5月称帝,把蔡京制定的三大恤民政策、茶法和盐法等一一继承了。高宗一再提到的“爱元佑”、“遵嘉佑”,也就是说,蔡京死后,他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人就是宋高宗。究其原因,蔡京办事一向讲认真,对皇帝忠心耿耿,他的经济改革对后世还是有巨大影响的。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宋高宗是这样认为,宋孝宗也是这样。

《宋史》说,龚茂良又清算了徽钦二帝时期政治上错误,进行国家政权建设。他指出:“崇、观、政和,小人道长,内则憸腐窃弄,外则奸回充斥,于是,京城大水,以至金人犯阙。今进退一人,施行一事,命由中出,人心哗然,指为此辈。臣愿先去腹心之疾,然后政事阙失可次第言矣。内侍梁珂、曾觌、龙大渊皆用事,故茂良及之。迁右正言。”——《龚茂良传》

宋孝宗赵昚

据郑秋鉴、吴松江《蔡京史事年表》说:“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蔡京死后42年,蔡京骸骨由潭州(长沙)迁葬仙游连江里(枫亭)埔缝村。”这显然是宋孝宗办的好事,否则,谁敢出这个主意?究其原因,是因为龚茂良那时的改革已经进入了国家政权建设的关键阶段,不把乱臣贼子从文武官员中清除出去,后患无穷。所以,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蔡京迁葬的意义就在这里。

我们常说历史研究可以兴国,龚茂良的两次决策便是这样。他和王安石一样,都是大智大勇的人物。龚茂良精通本朝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他的进言让宋孝宗“龙颜大悦”,文武百官无不赞同,宋朝后期新的政治局面就这样打开了。与此同时也说明,蔡京的事业也后继有人,这是范仲淹、王安石、蔡京三人最大的安慰。要是没有接班人,那他们是真的都死了。这个接班人不是别人,而是宋朝中兴之主宋孝宗。他弘扬祖德,热爱蔡京,在仙游县创建蔡京宰相墓,让蔡京荣归故里,扬宗耀祖,便是历史的见证,是对其政绩的肯定。宋孝宗用这个实际行动向全国人民表明了他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决心,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蔡京《跋宋徽宗唐十八学士图卷》

但是,高宗、孝宗的努力,有些人却熟视无睹,采取不承认态度,偏偏要说蔡京是奸臣,否定他的一切政绩,这种思潮一直跃居统治地位,否定王安石变法,甚至于全盘否定宋朝改革变法的所有建树,到了元代,仍然如此。这是主编《宋史》面临的实际问题。著史要有敬业无私的严谨精神,因此《宋史》保存了大量重要历史资料。蔡京的恤民政策、茶法和盐法等富有创新精神,直接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政策在《宋史》里,都可以找到,蔡京的功绩没有被后世全部抹去,只是分散来写,不单独列传,也许是为了应对统治阶级的检查,这就是独特的“宋史笔法”。

总结:往事越千年,徽宗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人文鼎盛,他们将自己受的委屈一股脑算在蔡京头上是不正确的。北宋灭亡不应该让他背黑锅负主要责任,这与当时的宋徽宗不作为有很大关系,古代宰相制度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君臣关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蔡京四任宰相,但前后三次被罢相,由此可见,大权一直掌在皇帝手里。他顶多算是一个哄皇帝开心巩固自己地位且颇具才干的“弄臣”,他在其他方面的建树,不应该被淡忘,也值得后人肯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奸臣,时期,童贯,历史,宋徽宗,王安石,皇帝,百姓,蔡京,观点评论,奸臣,宋孝宗,宋徽宗,王安石,蔡京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奸臣,时期,童贯,历史,宋徽宗,王安石,皇帝,百姓,蔡京,观点评论,奸臣,宋孝宗,宋徽宗,王安石,蔡京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奸臣,时期,童贯,历史,宋徽宗,王安石,皇帝,百姓,蔡京,观点评论,奸臣,宋孝宗,宋徽宗,王安石,蔡京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