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王振与明英宗在土木堡遭遇也先大军的突击,王振死于乱军之中,英宗被也先活捉。这次事件被称为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也先俘虏。消息传到北京,举国上下一片恐慌。
也先以英宗为人质,向明朝索要巨额财物。孙太后、钱皇后收到消息后,连忙派人收拾了一些财物送给也先,可是也先胃口很大,他出尔反尔,反而要求更多的财物。不得已,孙太后之后召集群臣,商量对策。
同时因为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皇帝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此时皇帝被俘,必须要有一个人站出来暂时接替皇帝,稳住混乱的局面。当时有资格接替英宗的只有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虽然按照惯例,接替皇帝的应该是他的儿子,但是当时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只有三岁,根本承担不了重任。在这种危机的时刻,朱祁钰责无旁贷,必须勇敢地站出来。
当朱祁钰承担了监国重任以后,再加上孙太后,母子两人才构成了权力临时的中心。大臣们才总算有了一个主心骨,可以商量接下来怎么办。
而接下来朱祁钰做的几件事,才算是真正的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第一件事情就是是否南迁。
以翰林院侍讲徐有贞为代表,力主南迁避乱。但是这一说法遭到了朝廷很多大臣的反对,其中以于谦为代表,反对的声音最为强烈。就在两派僵持不下的时候,朱祁钰联合孙太后,站在了于谦的一方,决定号召军队奔赴北京,与也先大军决一死战。
而后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说明他们做出主战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是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场战斗是否会胜利,但是此时这个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情,朱祁钰已经在朝中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因为他的表态,他势必会得到主战派的支持。
第二件事情就是对王振的处理。
王振死后,平常受他压迫的大臣终于有了报仇解恨的机会,他们联合起来,要求朱祁钰对王振进行清算,并一同诛灭他的党羽。而王振是明英宗最信任的太监,虽然已经身死,但是明英宗还在,朱祁钰又只是暂时监国,等将来英宗回来,他手中的权力还是要交出去的。
所以说面对这么一个棘手的问题,他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只是说了一句:“汝等所言极是,朝廷自有处置。”大臣一听这不是打马虎眼吗,这怎么能行。于是就聚集到午门,跪地大哭不止。锦衣卫指挥马顺就带人出来驱赶大臣,但是这马顺之前也是王振的跟班,大臣们一见他出来了,变得更加激动。于是大家一拥而上,把马顺给活活地打死了。
马顺被打死以后,大臣们继续逼迫朱祁钰下定决心对王振进行清算,要求籍没他的家产,朱祁钰只好答应。但是大臣们依然不依不饶,要求交出王振的死党毛贵和王长随,朱祁钰只好命人把他们交了出来,两人被交出来以后,大臣们又是一顿毒打,把两人活活打死了。
可是杀人是要偿命的,是要受到法律的处置的,这些大臣们当场打死人,那是属于知法犯法,而且证据确凿,免不了要吃官司的。可是眼下,朱祁钰还要依仗他们这些人去抵抗也先的进攻,所以说处罚不得。
于是朱祁钰就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宣布马顺死有应得,凡是参与此事的大臣一律无罪。之后,又对王振的党羽进行了清算,这才算满足了这帮大臣的要求。
经过这两件事,朱祁钰算是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接下来就要考虑抵御也先的事情了。
因为已经决定和也先死磕到底了,那么就相当于此刻明朝内部已经做好了放弃明英宗的准备。既然做好了这个准备,官僚集团就想着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先把皇帝给换了,防止临时生乱。
那么立谁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我们刚才所说,经过是够南迁和王振一事,大部分大臣已经对朱祁钰产生了认同。于是他们就一起上书,他们说:“国有长君,社稷之福”,用这个当作理由劝说孙太后立朱祁钰为帝。
而至于有人说为什么不立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帝,刚才已经说了,他这个时候才三岁,根本没有能力执政,解不了大明朝此刻的燃眉之急。而且大臣们用这个作为理由,就是为了防止立他为帝,拥戴朱祁钰成功上位。
他们这么一说,孙太后也只好同意,就劝说朱祁钰登基。朱祁钰再三推辞,最后还是登上了皇位。
换一个角度,对于官僚集团来说,拥立新君继位,那么他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份拥立之功,好处是大大的,这可比把英宗弄回来有用多了。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力地推举朱祁钰上位。
所以说总结一下,大家推举朱祁钰上位的原因一共有三个:
第一,经过前两件事,朱祁钰和他们站在了同一条线,他们之间已经达成了一种默契。第二,英宗的儿子年龄太小,不堪大用。第三,官僚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以上就是我关于这件事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也欢迎关注我,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