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9年初,大唐科举大考正式启动,出身寒门的英才纷至沓来,旬日后成绩公布,20名幸运儿高中进士。其中,张昌宗兄弟二人俊美超群、才华横溢,殿试表现十分抢眼。
李治回到后宫后仍对兄弟二人赞不绝口,还勾起了武媚娘的好奇心。
科举考试刚结束,李治就收到褚遂良病死的消息。回想起褚遂良也曾做过很多好事,李治有点感伤,想追谥他一个封号,却被武媚娘阻拦了。
武媚娘说:“陛下,褚公有立储之功,也有治国之能,臣妾听闻他去世,亦心有凄然。然则,若陛下追谥褚公,关陇贵族作何想法?忠心陛下的李勣、李义府、许敬宗等人作何想法?”
李治闻言就放弃了。
褚遂良去世,关陇一脉如丧考妣,纷纷洒水净街,遥祭褚遂良。
客观地说,褚遂良于太宗一朝功劳显著,经常直言不讳、劝李世民躬省自身,并主张“先华夏而后夷狄”的政策,其功显著。
但在李治登基后,他却附从长孙无忌,先同意武照入宫、后阻碍废王立武,前后不一,史评较差。
关陇一脉大张旗鼓地悼念褚遂良,顿时引起不满。
为此,武媚娘指示人诬告一向老实的关陇弟子———太子洗马韦季方,指证他勾结监察御史李巢、国舅长孙无忌谋反。
韦季方被屈打成招,签字画押后就屈死狱中,可他留下的供状白纸黑字,触目惊心。
“罪臣本系韦氏子弟,交通长孙无忌久矣,每谋朝政大权归关陇,构陷忠良、党同伐异。罪臣自知无颜觐见,今临表涕零,愿供出主谋长孙无忌......"
这份捏造的供状送到李治的案头后,许敬宗试探道:“陛下,此案元谋者似乎真是元舅?”
灯影下,李治半天不声不响,终于用凄楚的声音说:“舅父不满应该是有的,但何至于谋反?一定是被小人所害!许爱卿,可还有其他佐证?”
许敬宗回道:“有,李巢也已审完,供述内容与韦季方一般无二。”
另一份供状也摆在了案头,李治似乎被震撼到了,呆呆地愣了半天神,身体瑟瑟发抖。终于,他摆弄了一下供状,看也没看,哽咽道:“这可让朕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啊......”
许敬宗摸不清李治的态度,只能低头不语。
默默垂泪了一会,李治终于平复了心境,道:“可叹我皇家多不幸,亲人屡有异志,前有太子哥哥造反,后有高阳谋逆,现在舅舅又萌生异志,这让朕有何面目见父皇?”
许敬宗一愣:
皇帝这供状还没看完,就给他舅舅打下了“萌生异志”的标签,还把他和李承乾、高阳公主的谋反并列,这是定下了处置无忌的基调啊......
果然如武后娘娘所说,皇帝早已容不下无忌,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全天下人都能接受的理由!
天家无骨肉亲情,自古皆然啊!
既然李治已经有了定论,下面的事就好办了!,只要把“韦季方谋反案”做成铁案,长孙无忌就无处可逃,最后还不是任由处置。
不过,做戏要做全套,许敬宗也陪着李治挤出几滴眼泪,哽咽道:
“陛下生性纯良宽厚,屡次宽恕关陇一脉,惜乎国舅自恃顾命大臣,执迷不悟。微臣昔日曾见宇文化及作乱江都,隋炀帝待其何其宽也?竟被他一剑......”
李治似乎被惊吓到了,抽泣的声音更响了。
“前事不远,无忌一案,臣请陛下速速决断,准臣按律处置谋逆!”演完戏,许敬宗言归正传。
靠在椅背上,李治有气无力地回道:“准奏!”
许敬宗没想到他回答得如此顺利,愣了一会才道:“臣领旨!”说罢,安慰了李治几句,就退出了大殿。
大太监范云仙悄悄跟了出来,低声道:“娘娘旨意,速决之!”
许敬宗心领神会,用手悄悄指了指大殿,表示担忧李治会不会出尔反尔?范云仙低笑道:“许相公,一切有娘娘呢,您就放心吧!”
在对人性的把握上,武媚娘可谓是炉火纯青。
李治想不想彻底扳倒长孙无忌?
绝对想!否则,不会和她在九成宫密谋如何一步步剪除长孙无忌的左膀右臂,也不会在高阳公主、魏王李泰被杀后痛哭流涕,更不会当着她的面多次大呼“无忌欺人太甚!”
但是,作为从小受到“建功立业、比肩圣贤”教育的大唐皇帝,李治也有雄图伟略,也希望名留青史,更想超越那个一直认为他懦弱老实、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平薛延陀、征高丽,为雉奴打造一个铁桶江山”的父亲李世民!
正所谓,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欲越强,就越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
李治不想沿着李世民给他规划的路走,他要做自己,要和过去那个懦弱老实的雉奴割裂......所以,他必须抹掉过去,重塑心境,而长孙无忌,就是他最大的心魔!
武媚娘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只是,李治碍于自己的名声不好意思对无忌下手。如今,理由有了,证据全了,他当然乐意顺水推舟了!
公元659年,四月,长孙无忌因“韦季方谋反案”被贬出朝堂,革去三公之职,流放到黔州(今重庆彭水)。
七月,许敬宗奉命再查“韦季方谋反案”,长孙无忌被迫自缢。
在整个案子的处理过程中,从始至终,李治都没有帮长孙无忌说一句开脱的话,除了几滴眼泪。而长孙无忌呢,既没有申诉,也没有向他求情。
甥舅二人,对彼此的心思把握得如此清楚,令人唏嘘!
不过,随着长孙无忌时代的彻底结束,大唐也迎来了它的另一个“文治武功”的巅峰。李治,终究实现了他的伟大抱负!
-连载【武照天下】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