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朝国力的衰退,是从英宗朱祁镇开始,这位皇帝的兵败造就了很多问题,但是这位皇帝再重登帝位后不说洗心革面,却也是一心政事,顺带把石崇,曹吉祥等人给处理掉,为大明除掉了祸患,之后的成化帝不理朝政多年,重新万贵妃和汪直,直到其子弘治登基,朝政才有所改善和好转,而且在成化帝时还有王越这种军事天才可以驻守边疆,固然虽民不聊生,确任然可以抵御外敌,后来的正德虽然对治理天下很儿戏,确对外敌毫不手软,亲赴边疆击败蒙古军队,虽称不上明主,也不至于碌碌无为,还多次平定地方叛乱。然而他死后无子,继承人经过宗室商议,由当年成化指定但是最后没有继位的兴王一脉继承,也就是嘉靖皇帝。殊不知,这也是明朝开始迅速衰败的开始。
新皇登基当然是大赦天下,然后开始理政,不说励精图治,起码应该安插自己的人手,掌握朝政吧?这位新皇一开始就摆出不合作的态度,逼迫朝臣退让,当然,他为了自己父亲的地位,这无可厚非,但是之后因为父亲尊号问题和以杨廷和为首的文臣开始对峙,简而言之,你们不听我的,我就啥也不干,反正你们拿我没办法,于是三年后文臣被迫妥协,嘉靖皇帝仿佛尝到了甜头,他好像把天下大事当成了自己的筹码,一有意见相左,就采取不合作得态度,反正朝臣必须妥协。一开始还好,双方第一次达成默契后,嘉靖迅速把正德遗留的江彬等人处理掉,并提拔文人,夏言等人顺势进入内阁,此外还废除了一些镇守太监等,其实就是简简单单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确实应该施恩于天下,但是不久之后他就发现文臣实力很庞大,她应付不来,那咋办?一直不合作也不行啊?于是他决定给文臣扶持一个对手。当然,这一开始他是不这么想的,和文官集团合作中还是又好处的,文官治理天下,他只要大事上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就好,直到1542年的宫变,几个宫女吓坏了嘉靖,当然,这也和他宠幸道教,搞一些稀奇古怪的炼丹名目有关,但是生性多疑的他开始怀疑很多人,于是严嵩被启用,这位号称“神童”的人,被嘉靖帝破格提用,也就代表他成为了宠臣,被剔除出去了文人集团,从此只能按照嘉靖的意思办事。
这件事儿后,嘉靖更加深居宫中不出,朝堂之上严嵩进入内阁后,和夏言对峙,东南沿海的倭寇,北疆的蒙古这时候都不是当务之急,嘉靖觉得,自己得活着。于是纵容严嵩各种扩张权利和夏言斗,自己稳坐钓鱼台。结果北方局势愈演愈烈,多次兵变没有人处理,1560年,蒙古大军从宣府南下,一路到达北京城,朝廷龟缩不出,嘉靖皇帝在宫中战战兢兢,蒙古最终在北京城下烧杀抢掠后,撤兵,而朝廷勤王军马也是迟迟未到,双方争权夺利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地步,而嘉靖还在纵容,国家大事仿佛成了儿戏。后来出于对胡宗宪的考虑,加上民意沸腾,朝野议论,方才有了俞大酋等人南平倭寇,重新招募军队,就这也是经常没有粮饷,不然就是各种政令掣肘,只是因为胡宗宪没有决定投靠哪一派,或者说还是在观望。
试想,这样的朝廷下,皇帝整天龟缩宫中炼丹,号称掌控天下,结果蒙古,倭寇都解决不了,朝堂上严嵩和夏言斗的不可开交,谁想好好干活?张居正也是此时入朝为官,学习到了很多为官经验,也看到了很多弊端,这为他日后改革,埋下了伏笔。就这样,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嘉靖皇帝封了很多道士为高官给自己炼丹,修建了很多宫殿,面对北疆需要抵御的外敌,南边的倭寇充耳不闻,只想着掌握财政大权,而严嵩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更是不断培植党羽,党同伐异,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在皇帝有心拉偏架情况下,和夏言,徐阶等人斗个旗鼓相当。直到,嘉靖皇帝快要去世。这时候嘉靖皇帝明白,自己应该妥协了,毕竟最后自己的子嗣还要倚仗这些文人,他抓住严世蕃(严嵩之子)一个漏洞,迅速把他处死,一瞬间朝野膨胀的严党人心惶惶,严嵩也明白自己只能乖乖束手就擒,很快严嵩被下狱,换上了江南士大夫出身的徐阶为首辅,于是之前还沸沸扬扬的“嘉靖嘉靖,家家穷的一干二净”的嘉靖皇帝,又名声好转了起来,变成了幡然醒悟的明君,不过历史确实就是这样,世家大族很多时候都可以左右民意,天下大势,在那时候就是地主的共识。1567年,海瑞上书指责嘉靖皇帝的弊端,且抬棺等死,面对一个清官,嘉靖只能忍下心中怒气,最终海瑞被徐阶所救。而嘉靖皇帝,因为长期在宫中不出去,加上丹药吃太多,又被海瑞气了一顿,很快就去世了。死后其子隆庆继位。却也是无奈之举,面对蒙古,只能议和,封俺答为顺义王,双方开始贸易,万历前期有张居正,后来改革被停止,万历三大征打光了老底子,也就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
总得来说,明朝的没落,嘉靖皇帝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几十年的深宫生活,百官见不到君王,朝堂的明争暗斗,又昭示这位君王在幕后看着他们,可惜再好的权谋终究抵不过现实,君王当堂堂正而顺民意,一个只是善于权谋的君王,会让百姓不信任,尤其是面对蒙古南下龟缩不出的君王,也是这个时候,明朝边军和各地军队被迅速腐蚀,战斗力急剧下降,号称三百倭寇横行南方就是这个时候,拥有数万“精锐”的南京,不敢招惹一个几百人的倭寇分队。而且嘉靖一朝兵变频繁,毕竟严嵩笼络朝臣得银子,嘉靖修仙,炼丹都需要银子,赋税是固定的,所以只能委屈百姓和士兵了。就这样一直恶性循环,最终北方求和,南方还得戚继光等人自己招募军队,甚至借用佛寺的武僧才勉强平定倭寇,却也是治标不治本,归根结底,还在于朝廷的政策不得民心,在于这位喜欢躲在幕后的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