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59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明朝立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便大肆分封同姓宗室,让自己的子孙们到各地担任藩王,目的在于共同拱卫大明的江山。可到了明朝末期,朝廷财政上的吃紧与藩王体制下的宗室扩张密切相关,如果说明朝是亡于经济上的崩溃。
那么明朝庞大的宗室人口一定是导致经济秩序崩塌的罪魁祸首之一,明朝藩王体制,与明朝兴衰相辅相成。
本来是同姓宗室共天下,到后来却演变成同姓宗室拖累天下,明朝藩王体制中的弊端被逐渐放大,财政供养体系下的宗室利益如果得不到有效保障。
到头来倒霉的还是普通百姓,再加上外部军事压力与日俱增,明朝在应付各方面上都捉襟见肘。
朱元璋分封同姓宗室为王的初衷是好的,目的是为了拱卫明朝的江山,可一开始给藩王们许诺的俸禄过高,且完全由财政供养,就会把这些藩王养成废物,非但不能保卫江山,反倒变身成压垮江山的最后一根稻草。
后来关于藩王俸禄以及继承法度进行了革新,可还是没有解决财政供养的顽疾,宗室不得从事四业,不得掌握实权,那为什么还不将他们都废黜呢?
在利益分配上,明朝的皇帝们还是没能狠下心来对宗室下手,不过久拖不决必成祸乱,明朝藩王体制到明后期完全沦为累赘。
太祖打得一手好算盘,不管是哪路藩王得势,最后大明江山始终都是朱姓子孙掌控,可他忘记了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存在。
而本来设计好的共同护卫,也随着藩王权力被废而逐渐适得其反,同姓共天下没错,错就错在对他们过于放纵。
成祖即位之后,藩王政治对明朝的影响有所改善,可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本来自己就心虚,连南京小朝廷都完整保留,就是怕世人说自己的闲话。
至于宗室王族,朱棣一方面要力行削藩,把王爷们手中的大权收回,另一方面又不想做太得绝,就把他们给豢养起来,可政策上却漏洞百出。
不管是藩王郡王、还是驸马郡主,宗室人口全部由财政供养,到明朝中后期,宗室人口急剧膨胀,而与其挂钩的俸禄也水涨船高。
到崇祯时期更是出现财政缺口,整个明朝一年的税收,都无法支付宗室人口一年的俸禄,可见明朝宗室人口对明朝发展的制约之深。
当然,成祖迁都北京后,奉行天子守国门的国策,把战略重心北移,可一旦天子守不住国门又当如何?
如果不是后来于谦力挽狂澜,打赢了京师保卫战,恐怕明朝在英宗一代就已经灭亡了,就算是南迁都城,也不过是重蹈南宋的覆辙罢了。
无论首都在北京还是南京,就连朱棣都不得不照顾到宗室的利益,可见明朝政治的核心还是在于同姓共天下的格局。
得不到宗室的拥护,你这个皇帝就是名不正言不顺,权力被收回了,可待遇绝不能降低,这是明朝治下的一大顽疾。
明朝后期,朝廷财政已填补不了宗室俸禄的缺口,这下宗室王爷们可不敢了,让你做了江山,却不管我们的死活。
那我们只能依靠自己,这些宗室凭借自己的权威和势力,在地方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搜刮民脂民膏,而对于宗室,明廷也大多采取包庇的态度。
当一个王朝与百姓走上对立面之后,它的命运也就注定了,再加上后期天灾不断,明朝的内部可以说是矛盾重重,没有了财政支撑,你什么也玩不转。
军事上抵不住各地起义和后金攻势,行政上支付不了欠俸,民生上又保证不了吃饭穿衣,那你不灭亡谁灭亡?
明朝的藩王体制没有所谓“降级制”,更类似于汉朝时期的推恩令,可收回藩王所有权力,并支持财政供养,同时与宗室人口相挂钩。
这样做无疑让明朝宗室人口无序扩张,与太祖制定此规则时的初衷相背离,同姓共天下,渐渐异化成宣扬统治基础的手段,而不是大明王朝的保护锁,就连成祖都难逃宗室的裹挟。
从财政支出与宗室人口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财政完全是被宗室给吃垮了,到后来整个明朝百姓都无法供养如此庞大的人口基数。
没有了财政的支撑,政治、军事、民生都陷入停滞,而内部掣肘却并没有停止,大家都在不断争取自身利益,而没人再顾及明朝的利益,那明朝灭亡也就见怪不怪了。
参考文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