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宋时期,不仅仅国外总是在打仗,连国内也是动乱不止。也是因为如此,后来的水浒传才会以宋代作为时代背景。虽然水浒传是虚构的,但是宋代的农民起义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而且在宋代仅仅三百余年的历史里,就发生了四百多起的农民起义活动。这在造反就是死罪的年代里,的确是非常罕见的。
更多原因还是因为宋代的农民们的生活实在是困难,难以活下去后自然只有铤而走险一条路可以走。而这么多场农民起义也没有让宋朝从内部崩塌,也是因为宋朝的治理方法很有效果。主要对起义军并不是剿灭,而是招安态度为主。
一、采取智取的方法
1、王小波、李顺起义
这场起义是发生在北宋初年,这时候的宋朝已经开始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发起者是一位在蜀中生活的贫农,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的。
这些贫苦农民们每日劳作,却与富豪们的生活水平相差过大。如此也就很容易产生阶级之间的矛盾,王小波就趁着这个机会,提出来自己的口号“我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有了口号,很快十传十百传百。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为了可以获得更加公平的人生而加入到这次起义中来。而那些地方豪绅们组织的镇压行动,不仅没能够解决这次起义。
反而使得起义的热情变得更加高涨,正式进入武力反抗阶段。虽然在中间过程里发起者王小波战死,但是很快李博作为新的带领者站了起来,继续以这个口号带来着这些农民前进。
2、大蜀建立
宋朝发兵进行讨伐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里,不仅没能把叛乱解决。反而这些农民起义者的势力逐渐稳固下来,甚至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大蜀”。
这时候早就不再是最初的几个农民那么简单了,而是达到了数万人级别。开始拥有自己的军队和作为生产力的民众。眼看着这个国中国就要继续发展下去,宋朝中央就不得不做出妥协。
3、主动讲和
于是最后由大臣张咏作为御使,去进行平叛。他并没有像之前的军队一样,依靠武力去平叛。而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对待这些叛乱的群众。首先是优待抓到的俘虏,没有直接杀掉反而给了他们土地耕种。
同时对那些还没有来得及参加起义的群众给予帮助,将粮食分发给他们以求获得民心防止起义军的进一步增长。最后不仅没有将参加起义的军队治罪,反而给予他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可以安心的继续过着耕种的生活。
其实这些百姓并非穷凶极恶之徒,反而比起拼命去抓钱来说更喜欢踏踏实实的种地。因此起义军很快就获得了满足,最终在双方谈判之下完成了和解。至此这场起义运动已经持续了四年之久,总算得到解决。
2、起义成功变身朝廷“重臣”
还有以此起义,或许就是水浒传故事的原型。那就是由宋江所领导的起义运动,也发生在梁山。他们本来也是山下的民户,但是因为受到官府和士族大家们的欺压无处声张。
于是选择上山落草为寇,并且自负为豪杰,劫富济贫为己任。不管是平常的山贼还是一些贪污的官员,都是他们攻击的对象。并且拿到这些人的不义之财以后分发给周边的穷苦农户,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对于宋江这伙武装力量,讨伐肯定是耗费很多兵力。而且那时候的山林都是非常危险的,很难做到彻底的搜索。
而这次宋朝官员使用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招安。对外宣称,宋江带的这些人卫国有功,所以给予一定的官职。并且下达命令,让他们继续到平叛队伍里去。
在古代当官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起义军领袖很容易就同意了。于是这些之前还让宋朝军队苦恼不堪的人,竟然开始主动地替这个国家去平叛打仗。
而朝廷也利用这个机会,让宋江等人失败。趁着他们的统治威信的下降,彻底瓦解这个政权的统治。
二、采取非对抗性策略的原因
1、军事力量不足,剿灭反叛势力力不从心
而宋朝之所以一直保持着这幅一切好商量的态度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是因为当时国外战争激烈,根本没有足够多的军队来荡平其他国家。
攘外必先安内,既然强攻不止那么只能先安定国内势力。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朝廷替起义军背书的情景,可见两宋时期统治者的压力。
2、宋朝士大夫“仁政”
其次因为在宋朝当官的基本都是读书人居多,而读书人多把孔子尊为先师。而儒家最在乎的就是仁政。因此每次平叛,主官都会感觉愧疚帮助这些人活下去。
虽说宋朝的统治阶层在对待民众起义这件事情上是采取的非军事性对抗策略较为平和,同时也体现出统治阶层的治理智慧。
但是民众起义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一定的社会原因为让百姓不得不揭竿为旗,起来造反,同时反抗统治,虽然这种较为平和的处理方式可以在一段时期内让社会保持稳定
但是在变动的背后更多的是社会矛盾以及阶层之间的冲突,是统治阶层必须重视的最为重要的就是官员不能安分守己工作的行为,以及统治阶层对民众的压迫过多。
这些都是导致民变的根本因素。只有将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民变的根源,社会才会在更长远的情况下得到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