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康熙王朝》的都知道,康熙初年,朱三太子在京城作乱,还曾将康熙皇帝骗出京城,差点将其杀死。其实这只是民间以朱三太子名号反抗清朝的案例之一。
1、杨起隆
此情节在历史上确有其事,发生于康熙十二年(1673)。此次作乱的朱三太子原名朱次门,后来又改名为杨起隆。参与此事的人有数百人,包括很多大臣的仆人、雇工等。比如镶黄旗监生郎廷枢的家人黄裁缝、正黄旗周全斌子周公直的家人陈益等。据后来被逮捕的杨起隆供称:他于康熙十二年间到京,见吴应熊招集党羽,约定十二月二十三日五更于京城内外放火举事。
但是在二十一日,郎廷枢察知其事,随即将其家人黄裁缝等四人逮捕,并向皇帝告发。周公直亦奏言,在家中发现素不相识的三十余名陌生人。于是,正黄旗都统图海、祖永烈等带领官兵包围周公直家。镶黄旗副都统纪哈里等亦带领官兵参与抓捕。这些人为了逃脱,放火拒捕。镶黄旗拜他喇布勒哈番鄂克孙首先入内,官兵随即跟进,最终将陈益等人拿获。但是所谓的朱三太子却在发现事情败露后逃窜。
其实这次谋乱并不像影视剧中所讲,杨起隆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头目而已,主使之人乃是吴三桂之子吴应熊。而且这次行动也并没有造成多大危害。此次行动是为了响应南方的吴三桂等三藩起事。
杨起隆离开京城,又改姓任,装扮成道士,逃至汉中。在汉中一带广发反清复明的帖子,联络兴安等各州县。后被汉中通判孙世哲于三河口地方抓获,并且发现了伪安国大将军木印、书劄及兵械等。
2、一念和尚、朱一贵、张玉
康熙四十七年(1708),一念和尚的作乱主要是在江南一带以朱三太子的名义到处散发帖子、书信,联络一些明代老臣或汉族官员、士绅,以为举事做准备。像陈赓元、朱永祚等对其非常礼遇,为其提供各种资助。朱永祚更是直接使用大明天的年号作诗等。最后这些人都被凌迟处死了。
朱一贵是台湾人,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于台湾冒称呼朱三太子,聚众倡乱。此次作乱之事影响重大,规模相对较广。当地的总兵官欧阳凯率兵抓捕,结果被其杀害。不久之后,朱一贵等人霸占府城。地方有司官俱奔赴澎湖。只有淡水营守备陈策率领兵民坚守淡水营地方,以待救援。福建、浙江总督觉罗满保听闻此事后,自福州前赴厦门,办理军务。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前赴澎湖。南澳总兵官蓝廷珍、参将林政等奉总督之命率领官兵赴澎湖听候调遣。六月二十二日,施世骠率军攻破府城,将朱一贵等人抓获。
张玉,山东人,曾遇到过星士推算,说他有帝王命。于是便在雍正七年(1729),假托朱三太子之名,到处宣传鼓动士绅百姓追随他作乱。后被步军统领衙门抓捕。
其他诸如此类还有很多。雍正皇帝就曾说过:“从前康熙年间,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
3、民间所传的朱三太子原型
其实真正的朱三太子原型名叫朱慈焕。他是崇祯的第四个儿子,上面还有三个哥哥。第三个哥哥与他同年出生。
经过多次朱三太子之事,康熙皇帝对此尤其上心,于是便命令天下官员四处搜查朱三太子的消息。康熙四十七年时,山东巡抚得到百姓密报,说伪朱三太子在汶上县原任饶阳知县李朋来家当私塾先生。于是便命济南府同知协同汶上县知县将其捉拿归案。
据审讯记录记载,朱慈焕与他的三哥哥十岁时就已分开了,后来相传他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即已去世。至于他有没有儿子,朱慈焕并不知道。朱慈焕本身有六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妻一妾,还有一个孙子名为曾裕都及一位儿媳妇。为了躲避各处官府的挨家挨户的搜查,他在各省间到处躲藏。曾经住在宁波府监生家,也曾住在一些士绅之家。他们大部分都知道他的身份,有意接纳他。因为南方搜查严密,所以逃至北方。而他的大儿子跟孙子都被官府收监。他的妻子及儿媳、女儿担心会遇到骚扰,在被抓捕前就已经上吊了。朱慈焕在嘉兴府时称姓王,人称王老先生。到了山东又改姓张。一路改名换姓,最终还是被抓住了。
此时的朱慈焕已经七十五岁了,最后还是被康熙皇帝以有谋反嫌疑被诛杀。
4、雍正皇帝的抱怨
雍正皇帝是一个特别喜欢跟人讲道理、特别喜欢为自己或清朝辩解的皇帝,用句老百姓的俗话讲就是老婆嘴。他讲道理的对象有军机处及众大臣,也有天下的百姓。对于朱三太子一事,他同样进行了辩解和抱怨。
雍正七年(1729)九月,雍正皇帝颁布诏谕:当君主的要以百姓为赤子,当臣子的要以君主为父母,大清之君主对百姓真可谓尽心尽力了;但是从康熙朝开始,就不停有人以朱三太子之名作乱;从来异姓先后继统,原先之宗族臣服者居多,即便不臣服的也会隐居草野;从来没有像本朝的百姓,假称朱姓,惑乱人心,反抗一波接一波,蔓延不息;明太祖是元朝百姓,他推翻元朝,同样难逃于违背纲常的篡逃之罪;我大清与明朝乃是邻国,明朝前后遭受各种动乱,百姓流离失所,最终亡于李自成之手;我大清实际上是从李自成手中夺得天下,也算是为大明报仇了;而且清朝对待明朝后裔也是仁至义尽,封侯加爵都有史可查;作为明朝的子民,不应该更加感恩于大清吗?
这是该谕旨的一部分。雍正皇帝颁布之后,便让大臣下发于各府州县,于城里乡村各处张贴,使读书士子及乡野百姓都能知晓。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家起源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国家不是起源于契约,而是起源于大家共同推举一位有德行的人为君主。德行才是能不能担任君主的条件,而非大家的表决。明末清初的黄宗羲还专门写文章细致介绍这一点。而清朝从入关以后就一直在树立这个有德之君的形象,强调其王朝建立的合法性。他们一直坚持,清朝是从李自成手中夺得的中原之地,并非是从明朝手中获得的;清朝打败了李自成,实际上还是为明朝报了仇。雍正的言辞其实与顺治、康熙差不多。
结语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清朝统治时打着前朝名号的反抗相比于其他朝代确实要严重得多。不光是朱三太子之事如此。雍正皇帝的解释其实仍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重点。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其实是清朝想要以满族的习俗改变明朝百姓的习俗。
当清朝进入北京城时,明朝百姓的反抗其实并不怎么明显。但是当清军往南方推进,并开始推行剃发制度时,南方的反抗就逐渐变得越加严重。这与中原的传统观念完全相左。嘉定十日、扬州十屠都与之有莫大关系。这也造成了清朝百姓非常怀念明朝。而这也是为什么朱三太子的旗号特别受欢迎的原因。
参考文献:《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黄宗羲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