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朱棣在朱元璋众多皇子中的突出表现,朱元璋有没有曾经想过将其立为太子,百年之后将皇位传与他呢?如果有,又是什么原因没有成功呢?
马皇后在生朱棣时,曾梦见有一龙飞入怀中,甚为惊异,后来还把这个梦告诉了朱元璋。明朝建立之后,马皇后在一次睡觉时,突然又梦到当年还未渡江时,她自己带着诸子,在原野中奔逃,最终遇到红巾军,甚是恐惧,这时朱棣牵马过来,扶其上马,自己也骑上马,从容与红巾军周旋,带领他们去见朱元璋,诸红巾军始退走。正因为此,马皇后非常喜欢朱棣。
而朱棣本人相貌奇伟,美髭髯,举动不凡。有善相者见之,称其“龙颜天表,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朱棣兼备文武大才,度量宏大,善于用人,各英杰之士乐意为其所用。且娴熟于武事,老将皆自以为不及。料敌制胜,明见万里,号令严明,信赏必罚,由是威震朔漠,蒙古军队不敢靠近边塞。此外,他在燕国境内,还时不时出访民疾,抚循百姓,以是当地年谷丰登,商旅野宿,道不拾遗,人无争讼。作为一个起自兵旅的皇帝,朱元璋对于朱棣很是满意。他曾这样评价朱棣:“异日安国家者必燕王也。”
当时的太子朱标性格柔弱,太过古板,太过于拘泥经义,不为朱元璋所喜。有一次,朱元璋得知了一些东宫的过失,很是憋气,于是问马皇后:“朕与尔同起艰难成帝业,今长子不称吾意,如何?”马皇后说,天下事重,我不敢随便置喙。朱元璋于是叹道:“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皇后大惊,忙说,不要乱说,要是太子知道,会给燕王带来祸事。
后来朱标还是通过一些途径得知了这件事,于是与其妻舅凉国公蓝玉商量。蓝玉对朱标言:“殿下看平日里陛下最喜欢哪个儿子?”朱标答道:“无如燕王。”蓝玉又言:“我也是这样认为的。而且燕王在其封国内抚众安民,安静不扰,得军民心,百姓都说其有君人之度。恐此语被陛下所知,殿下之爱衰矣。我曾听望气者说,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注意防范。”太子曰:“可是燕王对我非常恭谨啊。”蓝玉曰:“殿下问臣,臣不敢隐瞒,故尽其愚恳耳。千万不要外泄。”
等到朱标去世后,朱元璋要将皇位传与朱棣的想法愈加强烈。有一次,朱元璋召集近臣,与他们商量道:“太子薨,长孙又年幼,少不更事。天下之事,必须交与可靠之人掌管。朕想立燕王为储君。只有这样,国家社稷才有所托。”而这时翰林学士刘三吾则对朱元璋说:“陛下立燕王为太子,那又置秦晋二王于何地呢?况且皇孙已年长,可以继承大位。”朱元璋默然不语。当夜,焚香祝于天:“后嗣相承,国祚延永,惟听命于天耳。”一切都听天由命吧。最终还是放弃了立朱棣的想法,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确曾经有过想要立燕王为太子的想法。而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大臣的态度,嫡长子继承制;二是朱棣为第四子,其上还有两个儿子。
皇帝治国,也不可能完全只依靠自己,众大臣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大臣多为儒臣,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儒家的基本传统之一。如果立朱棣,必会与诸大臣相悖,不能得众官员,尤其是文官的心,既会引起国内的骚乱,政治动荡,又担心其在其百年之后,被史书责骂。
另外,朱棣作为第四个儿子,如果只是兄终弟及的话,也轮不到朱棣。如果跳过秦晋二王,那么将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而这样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会国家动荡。因为两位藩王都手握重兵,在封国内有绝对权力。而且这种不满会延及其他的皇子,他们会一同与二王联手起兵,到时候朱元璋即便能平定,国家也已毁得七零八落了。所以朱元璋非常无奈,虽然贵为天子,明知道可以有一个更合适的太子人选,却不得不考虑诸方面的因素。最后他也只能向天祈祷,希望老天保佑明朝长久了。
而朱元璋临终前,命朱棣节制北方九边军务,其实也留了一个临死托孤的心。有学者认为这是朱元璋想要临终传位于朱棣。笔者以为不然。既然当时朱元璋因上述种种因素没有立朱棣为太子,在临终前更是不可能了。那是显而易见的要将明朝置于全面动荡之中了,而朱棣更会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这样,那就不是一次靖难之役那么简单了。到那时,朱允炆当会联络各藩王,共同讨伐朱棣,而不是后来的削藩了。至于谁能走到最后,能夺得皇位,那就很难说了。也可能是朱棣最终胜了,也可能是其中一位藩王胜了。还有可能再次出现白莲教起义,陈友谅、张士诚之辈蜂起,诸侯割据,天下大乱。
朱元璋可能对朱棣的印象一直比较好,所以才会有临死前委命朱棣节制九边之事,相信他会辅佐朱允炆。既然不能当个安国定邦的皇帝,至少以之为辅佐还是好的。他可能没想到,朱允炆在其死后,立马就开始实行削藩,而且手段非常激烈,不光要撤掉护卫和封地的实际掌控权,还要将他们削夺王位,流放甚至逼之自杀。而朱棣则成了他撤藩的主要对象。更不会想到,他心中的安国定邦者会起而造反,靠自己的努力当上了皇帝。真的是如朱元璋所祷,明朝的命运交给上天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