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位居太子位25年,曾因政务和朱元璋多次顶嘴,朱元璋对他的爱仍有增无减,也从未有过更换皇储的想法,在朱标22岁时朱元璋放权给他,让他亲自处理朝政,朝野上下都听从朱标指挥,以至于朱标被人称为权力最大的太子。
朱标一出生就让朱元璋欣喜若狂,斗志昂扬,宠爱朱标非常
朱标是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元璋最爱的马皇后、郭子兴的义女所生。
朱标出生在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10月,正值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刚死,朱元璋成为起义军的实际领头人,他正忙着攻打集庆(今南京),突然得到喜报:马秀英在太平商人陈迪家中给他生了个儿子!这个消息让朱元璋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都为之兴奋异常,初为人父的他立刻跑到当地的一座山头,高兴地在一块石头上刻下一行大字:“到此山者,不患无嗣。”从此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寄予厚望。
儿子的到来给朱元璋攻打集庆带来新的活力和必胜的决心,他亲率常遇春、冯国用、俞通海、廖永安对元军发动反击,一举击败元军,俘获万计,接着大败元将陈兆先部,俘陈兆先,降其兵3.6万人。朱元璋义军乘胜攻入元军城内,拿下集庆,招降了康茂才等军民50余万,
面对节节胜利,朱元璋精神抖擞继续大范围作战,他派徐达率军连克镇江、金坛、丹阳(均属今江苏)、广德(今属安徽)等地。1356年7月改集庆为应天府,设立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应天作为根据地,采纳了徽州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打造大本营,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自称吴国公。
朱标9岁时,被朱元璋立为世子,13岁立为太子。朱元璋给了朱标在朱家皇族中的绝对权威。朱元璋令12岁的朱标赴临濠祭拜祖墓,等于向天下昭示朱标的储君之位,借机亲自训练朱标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临行前对他循循教导。
朱元璋让毛遂自荐的带刀舍人周宗教习太子,严格把关太子的成长,对周宗让朱标当中书令的不合理要求严厉拒绝,足见他对朱标的爱绝不是溺爱。
朱元璋对朱标的教育尤为看重,他把自己的几乎全部大臣都分配给东宫成为东宫的团队,还命学识渊博,才思泉涌的詹同亲自把关考试历代东宫官制,选拔德高望重的正义之士辅导朱标,给太子配备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让左丞相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右丞相徐达兼太子少傅,中书平章录军国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冯胜兼右詹事,中书平章政事胡美、廖永忠、李伯升兼同知詹事院事,中书左、右丞赵庸、王溥兼副詹事,中书参政杨宪兼詹事丞,傅瓛兼詹事,同知大都督康茂才、张兴祖兼左、右率府使,大都督府副使顾时、孙兴祖同知左、右率府事,大都督府事吴祯、耿炳文兼左、右率府副使,御史大夫邓愈、汤和兼谕德,御史中丞刘基、章溢兼赞善大夫,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不再与东宫外另设府僚,意在朱元璋外出征战期间,由太子监国、方便各将军丞相辅佐。
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给朱标提供精神食粮,还在宫中设特大图书馆,包罗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让国粹名儒轮班为朱标授业解惑,挑选国子监学生国琦、王璞、张杰等十多名学霸伴读。
朱元璋一有时间就对朱标呕心沥血亲自教育,对师资队伍严格把关,曾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
“我的孩子们将来是要治国管事的,教育的方法……要用实学教导,用不着学一般文士,光是记诵辞章,一无好处。”
朱元璋生怕有任何地方教育不好朱标,让朱标抓紧每分每秒去学习进取,他又专门选了一批德行高雅的人士当太子的导师(太子宾客),让梁贞、王仪负责对太子规谏,赞相礼仪;让卢德明、秦庸、张昌为太子谕德,让他们把“帝王之道,礼乐之教,和往古成败之迹,民间稼穑之事”,朝夕向朱标碎碎念。
朱元璋亲自教导朱标创业难,守业更难,把自己一生积累的人生经验、治国理念都传授给朱标。
朱标本人很努力,并没有让朱元璋失望,他的各方面能力飞速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温文儒雅,慈仁殷勤。他虚心求学,待人彬彬有礼,对宋濂等人言必称师父,且毫无纨绔之习。朱标良善知感恩,当宋濂一家牵扯进胡惟庸案中,眼看要被杀头,太子协同母后马皇后力保,终免师傅死罪。
当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刚出生时,朱元璋大手一挥令所有政务全权交给朱标处理,朝中一切大小事务让朱标决断,允许他先处理再上奏,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朱元璋为何敢对朱标交权呢?
朱标是是嫡长子,朱元璋最爱的马皇后所生,朱元璋爱子心切,让他理政,想把他培养成优秀的皇位继承人。朱标仁慈有能力胜任,孝顺父母,没有一星点的逾越行动,朱元璋信任他。朱标的品行好,威望高,听从朱元璋的教导,朱元璋断定他不会谋反做大逆不道的事。
朱标在朝中的地位无人能捍动。
朱标很勤奋,对老爹的嘱托基本都能圆满完成,他牢记朱元璋的教诲学习老爸“戴星而朝,夜分而寝”,令朱元璋和大臣每每看到太子,都赞不绝口。
《明史》这样评价他:
“皇太子标居位二十有五年,分理庶政,神赞弘多。”
也就是说此时的朱标成了无名有实的“皇帝”,身边拥护者云集。
嫡长子身份加上万千宠爱集一身的朱标让他的兄弟们都不敢对他的太子位有任何非分之想,就连有野心的朱棣也不敢让野心生根发芽,朱标之太子位稳如磐石。
像朱标当太子时能拥有如此之大的权力,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历来的老皇帝大都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想尽一切办法削弱东宫的权利,有的还明确规定东宫不可交结大臣,规定大臣们不能和东宫走太近,甚至暗暗派人手监视东宫的一举一动,看看汉武帝杀太子刘据、看看康熙两次废掉太子爱新觉罗·胤禔的做法;看看宋高宗让位宋孝宗,仍然操控实权;再看看乾隆为何退了位也不交权给嘉庆?
可是朱元璋却让自己有能力的大臣们都去朱标那里,使他们与朱标的关系关系良好,交情如金石般牢不可破。
当朱标和朱元璋意见不合时,朱标敢和他据理力争。当朱元璋严惩一些元老大臣时,朱标明确反对,劝说朱元璋勿要杀人太多,会伤了君臣和气,朱标的建议朱元璋也会欣然采纳。
朱标有能力有威望,他的几个兄弟也对他很敬重。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想迁都,就让朱标巡视陕西。
在此封地的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却屡次犯错,气得朱元璋把他召回京师要严惩他!朱元璋要求朱标调查朱樉犯罪的证据。朱标巡视归来后,为弟弟说情调解求朱元璋饶恕朱樉,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就蕃,不过朱樉因作恶太多死有余辜,三年后被三个老婆婆给毒死了。
朱标还为残暴的老三朱棡求情。朱棡的残忍举动令人发指,他多次把人的四肢和头颅绑在数匹马缰绳上,扬鞭让马飞奔,车裂之。朱元璋调查落实后要废了他的王爵,朱标站出来调护,朱元璋也对其网开一面。
朱标监国十几年,势力在朝中早已稳固,皇子们早被分封到远离京城的四面八方,对朱标根本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朱标活着时,没有一个皇子对他不敬,他们不敢对他不敬,而是对朱标的权力望而生畏,再说谁也不会傻到去做以卵击石试图取代东宫的事,可以说,朱标在众皇子之间有着绝对的权威,如果不是朱标英年早逝,朱棣根本不敢谋反。
随着朱标年龄的增长,朱元璋对他越来越满意,朱标已成为他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继承人,朱标的太子位从各方面来讲都是非常稳固的。
朱标手中有着强有力的精兵强将。
朱标不死,无论如何“靖难之役”不可能发生。或者说,朱标要是死得晚一些,他过渡一下,然后朱允炆再上台,整个政权也会很稳定,这样的悲剧也不可能发生。
朱标十几年来的理政,身边文臣武将林立。就武将蓝玉来说,有勇有谋,战功赫赫,他又是朱标的姻亲心腹,对朱标是铁了心的保护。朱元璋本人整颗心都维护朱标,支持朱标,他身边的曾跟他打天下的武将们自然都追随朱标、支持朱标。就朱标在众人中的震慑力而言,只要他一声令下都会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朱标当太子的权力就如九五之尊的权力,甚至高于朱元璋。
朱标死后,朱元璋对大臣们的做法出现了反常,他杀了大批的功臣。朱标一死,他整个人就像被抽空了,继位的长孙朱允炆如此年幼,而只有朱标才能拿住权力强大的文臣武将们,可是朱标不在了,他怕某些大臣会夺了朱家来之不易的江山。他只有大开杀戒为朱允炆开辟一条能坐稳皇位的路子。
所以朱标一死,蓝玉死了,景川侯曹震死了,名将鹤庆侯张翼死了,屡建战功的定远侯王弼死了,颍国公傅友德死了,怀远死了,定远侯王弼死了,宋国公冯胜死了……
大量元老功臣被杀,导致在朱元璋死后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可派之将。
如果朱标不死,这些屡立战功的大臣就不会被杀,如果蓝玉等大批的武将还在,借给朱棣一万个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只有权力如此大的朱标能拿住诸皇子,拿住文武大臣们。
只可惜朱标英年早逝。